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海瑞是讨论明朝历史时无法逾越的一个人,很多时候,他被认为是不可理喻的,比如他要求万历帝下令,贪污80贯的官员即可处以极刑;他被认为是迂腐的,他要求用朱元璋时期的法律来管理大明王朝;同时,他也与整个官场格格不入,属下就算是收了百姓一个蔬菜,那也必定遭受重罚,更遑论其他贵重物品。

今人在论及海瑞之时,多对其清廉敬佩,同时感叹其迂腐、认为他的行为不切实际,把他的诸多行为论之为奇谈,甚至认为他是时代的悲剧。

这样的著作很多,就不一一去说了。

海瑞的时代,恰好是大明王朝走下坡的时代,也是贪腐横行的时代。

夏言是嘉靖时期的首辅,当时朝廷会为官员提供餐食,夏言觉得品质太差,让下人每天准备珍馐给他,就连餐具的纹饰都是镂金的,看来他也没少捞银子。夏言每餐都吃得极好,可把跟他一起办公的严嵩馋得不行,但夏言一口也不给严嵩吃,严嵩怀恨在心,后来扳倒了夏言。严嵩的贪腐就不必说了,后来抄家抄出黄金3万两,白银200万两。徐阶扳倒严嵩做了首辅,但他也不干净,徐家的田产超过6万亩(还有27万亩,45万亩之说),因为徐阶没有被抄家,只知道田就这么多。而首辅张居正后来被抄家的时候,光白银就10万两。

上面列举了四位大明首辅的贪腐情况,那百姓们生活是怎么样的呢?

海瑞担任淳安县知县的时候,曾记录了他见到的淳安县的场景:

瑞自滨海入中州知淳安县事,初阅册籍,民之逃亡者过半,间之则曰惫困不能安赋役,朴直不能胜奸强使之,而予之心侧然痛央。剥民以媚人,多科而厚费使之。可为民忿、可为民慨之事日卧于目,日闻于耳,而予不平之气愤然生矣。问识者以所处之方,则曰在今日不可能也,在今日又不可为也。宁可刻民,不可取怒于上,宁可薄下,不可不厚于过往。彼自为一说而不能当于予心也。

淳安县属于明朝比较富裕的县,情况如此不乐观,百姓逃亡过半。看了这样的场景,我们也许明白海瑞为何如此执着了。

02

还是先来介绍一下海瑞这个人吧!

海瑞,字汝贤‚一字国开‚自号刚峰,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海瑞中了举人之后,两次考进士不中,年龄已大,遂放弃了科举,在福建延平府南平县当教谕,教谕就是县学的负责人。

一次,一名御史到学校视察,身边两人都跪下,唯独海瑞不跪,因为按照《教约》的规定,在学堂里可不以不屈身。但明朝的官场下面的人对上官谄媚还来不及,哪会去计较这些规定,所以无不是跪拜迎接。御史也抓不住海瑞的把柄,就讥讽他为“山字笔架”,因为海瑞身旁两人跪着,而海瑞独自站立,三人的呈现出“山”的形态。

海瑞这样的事情一多,显得特立独行,逐渐在官场上名气大增,不久就被调到淳安县去担任县令。在淳安县任上,海瑞穿麻布吃粟米,让老仆人自己种菜吃,生活艰苦。有一次,海瑞的母亲过生日,海瑞特地买了两斤肉,此事传到了胡宗宪的耳朵里,胡宗宪就跟听到了奇闻一般,大吃一惊。

海瑞很快就跟胡宗宪正面交手了。胡宗宪的儿子经过淳安等县,一路上官员大都乖乖地好吃好喝的招待着,还要花银子孝敬着,但他在海瑞这里吃了鳖,不仅银子没有,还被抓了起来,把一路上搜刮的银子全部充了公,然后把这件事情报给胡宗宪。胡宗宪不管心里是乐意还是不乐意,都只能笑着说:海瑞做得好。

海瑞长期如此行事,也会碰到被人整的时候。当时倭寇成患,经常骚扰沿海地带。朝廷要抗倭,就需要钱,而食盐专卖是朝廷的一笔大收入,所以朝廷就想派人调查一下各地的征收情况。很显然,这是一个美差。

严嵩的党羽都御史鄢懋卿奉命巡视各地,总理盐政。前文已经讲过,都御史是国家派往地方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们无不巴结奉承,好吃好喝的招待,但到了海瑞这里,就没有这些了,海瑞说我们这个地方小,容不下您的马车。鄢懋卿没讨到好,就令下边的人整海瑞,海瑞被贬了职。但海瑞的名声已大,又被户部招了去,安排了一个户部主事的职位。

海瑞如果在地方,那就是跟着地方的歪风邪气下手,到了北京,海瑞才发现,国家中枢的问题一点不比地方少。经过海瑞的观察,觉得这个问题在嘉靖皇帝身上。

嘉靖皇帝此时已经年老,醉心于道教和长生不老,长期不上朝,内阁们都以写青词为要务,来讨好嘉靖皇帝。

海瑞写了一封奏疏,言辞激烈地把嘉靖皇帝这些年的胡作非为批了个遍。这哪里是一封奏疏,完全是一封对嘉靖皇帝的批判信。

这里摘取其中的一小段:

陛下则锐情未久,妄念牵之而去矣。反刚明而错用之,谓遥兴可得,而一意玄修。富有四海,不曰民之脂膏在是也,而侈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纲纪弛矣。数行推广事例,名爵滥矣。二王不相见,人以为薄于父子;以猜疑诽谤戮辱臣下,人以为薄于君臣;乐西苑而不返宫,人以为薄于夫妇。天下吏贪将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时,盗贼滋炽。自陛下登极初年,亦有之,而未甚也。今赋役增常,万方则效。陛下破产礼佛日甚,室如悬罄,十余年来极矣。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号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

这样的奏疏,放在2000年封建历史里,说不上绝无仅有,那也是十分罕见的。

看过信的嘉靖皇帝是气得不行,让人快把他逮起来,不要让海瑞跑了。奏疏而海瑞在上疏之前就把棺材买好了,做好了死的准备。宦官黄锦在嘉靖皇帝旁边说:“这个人向来有愚名。听说他上疏之前,自己知道冒犯该死,买了一个棺材,和妻子诀别,奴仆们也四处奔散没有留下来的,他自己是不会逃跑的。”明世宗听了默默无言。过了一会又读海瑞的上疏,一天里反复读了多次,感到叹息,而海瑞的这封《治安疏》,他也不敢发出去,选择了留中。

海瑞还是被关进了诏狱,追究他背后主使的人。海瑞在狱中的供词送上后,嘉靖帝留在宫中不发布。户部有个司务叫何以尚的,揣摩皇帝没有杀死海瑞的心意,上书陈请将海瑞释放。嘉靖帝正在查海瑞背后的人,立即命锦衣卫杖责何以尚一百大棒,关进诏狱,昼夜用刑审问是否还有同党。

海瑞被下狱,刑部很快就判处海瑞死刑,报请嘉靖批准,但嘉靖皇帝到死也没有在文书上签字。这里面有内阁首辅徐阶和刑部尚书黄光升竭力反对的因素,这两位高官当然不想这样一位官僚典范就此丧命,而且支持海瑞的不仅仅只有两位,后面还有一大批官员;而从另外一方面来讲,杀了海瑞,对嘉靖帝的声誉也是有损伤的,嘉靖帝也不想如此。

嘉靖帝死的时候,海瑞在牢里。监狱准备了丰盛的菜肴给他,海瑞以为这是上路前的饭,但狱卒却告诉他,嘉靖帝驾崩,先生也快要出狱的消息。海瑞的反应是悲痛欲绝,昏倒在地,醒来继续痛哭,终夜不绝。有人怀疑海瑞实在演戏,因为他连嘉靖帝一面也未见过。其实不是,他的执念如此。

03

海瑞尊重法律,并且严格的遵照执行,法律没有规定到的地方,那就用最高的道德标准去约束。海瑞任职时,发了个告示,大意是:我海瑞如果不为民办事,滥用职权或者随意支取公款银两,所有的州县的人,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都可以来击鼓状告我,攻击我。

这样的告示,自然也是闻所未闻。

但海瑞没有遭到百姓的攻击,却等来了官员的弹劾,而且一来就是三个科道官员一起来弹劾海瑞。其中给事中戴凤翔的弹劾内容说海瑞庇护奸民,鱼肉士大夫。这真是一个让人不由想笑的罪名。古往今来,都听说过贪官污吏鱼肉百姓,但鱼肉士大夫的罪名还是第一次听说。

戴凤翔的逻辑很简单,好你个海瑞,竟然帮着一群刁民说话办事,专门来找我们这些士大夫们的不痛快,你究竟意欲何为?

这纯属是狗急跳墙了。

张居正担任首辅时,一直不重用海瑞,但不断有人举荐海瑞。张居正派御史梁云龙去查看海瑞的情况,御史是负责监察的,张居正此举意在调查,看海瑞到底是不是人们所说的那么清廉。此时海瑞已经离职,见有人来看望自己,海瑞很高兴,杀了一只自己喂养的鸡,还煮了些玉米,来招待梁云龙。梁云龙看着海瑞的住所,就是一些竹椅、竹桌和简陋的家具,甚至连普通百姓之家都不如。

梁云龙长叹一声而去。

海瑞不是没有当过高官,他曾经担任应天巡抚。在明朝,以举人身份当上从二品高官是极为罕见的。

海瑞的任职通知一发,南直隶的一些地方官纷纷找关系、托后门请求调离。而一些富户,则赶紧把耀眼的朱漆大门刷成黑色。而平时一些耀武扬威的官员,赶紧收敛,苏州一宦官,赶紧把自己8人大轿子改成4人。要知道,地方上的宦官可是朝廷派下来担任重任的,可不是一般人惹得起的。

海瑞的威力就是如此之大。

海瑞在任职的时候,对贪官污吏是极为痛恨,上疏万历请求恢复朱元璋时期的刑罚,对贪官进行剥皮填草,并且对贪污80贯以上的官员进行死刑,这样的行为自然遭到了众多官僚们的一致反对,他们说,现在天下太平,不适合用这种酷刑。

御史梅鹍祚因此弹劾海瑞。万历皇帝支持谁呢?万历皇帝罚了梅鹍的俸禄,但海瑞的提议也没有得到执行。

海瑞到了苏州之后,干了很多事,以他的行事风格,自然能想象,地方官僚们都是苦不堪言。

他的执政方针是:除积弊于相安,复祖宗之成法。不循常,不变旧。

说白了,就是要恢复朱元璋时期的制度。

就拿高利贷做例子。

朱元璋为保护农民利益,曾经做了一个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不能超过三分,并且无论借多久,利息都不能超过本金的一半。同时规定,如果土地因为不能还款而被占有了,五年内都可以原价赎回。

虽是朱元璋的祖训,但此时早就被抛到九霄云外,借款利率高得惊人,农民因为失去土地者,多如牛毛。

04

海瑞也有碰到钉子的时候。

海瑞准许百姓检举官员们的不法行为,勒令官员清退所占百姓的田地。

徐阶家聚敛的土地多达6万亩以上,甚至有记录说说徐家土地多达45万亩。这些土地很大一部分是投献而来,明朝虽然有法律严禁这种行为,但接受投献者往往为有钱有势之家,在实际生活中屡禁不止。

徐阶是曾经的当朝首辅,这个其实海瑞一点都不怕,皇帝都敢骂,自然天下谁都不惧。但这个徐阶可是海瑞的救命恩人啊!当初,海瑞因为骂嘉靖皇帝,被下狱,很多人都力主判决死刑,幸亏徐阶力保,才在刀口下救了海瑞一命。

海瑞不理会这些,要求徐阶退田。

徐阶对此极为不满,他在给松江知府衷贞吉的信中说:

适见按院所行告示,其为民之心本极恳切,但奸民所以未敢肆者,惧抢夺之罪耳。使抢夺无罪而激变有刑,则奸民乘之妄作,以富家存留自食之米,概指为余剩,强迫称贷尽其有而去,富者将何以自存。夫富者独非民乎?且奸民今日称货于甲,明日货于乙,既富者之有,其贫弱之民乃更无所于贷,则无乃利奸恶而毙良善乎?

徐阶对海瑞的行为极为气愤,一共找了三个御史来弹劾海瑞。但徐家多占的田地也吐了不少出来。

海瑞有没有遏制住高利贷的横行呢?自然也不能,他很快就又遭到弹劾,弹劾的理由是他堂堂一个巡抚,竟然去管老百姓的小事,不成体统。又说他破坏经济,导致老百姓不敢贷款,佃户不敢向地主交租。这倒是实情,老百姓拿回了土地,自然不再向人贷款;佃户有了土地,自然不需要向地主交租。

海瑞很快就被去职,即便他所有的做法都来自于朱元璋的祖制,但死去的朱元璋也保不了他。

当张居正执政之时,让海瑞复出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张居正并没有重用海瑞,连把他摆成吉祥物的想法都没有。

直到张居正去世后,万历帝才重新启用海瑞为南京吏部右侍郎,不久又升他为南京督察院右都御史。海瑞一如既往地按照他的理想标准行事,上班又谁迟到了,立即按照规定罚俸禄。有一位下属生日之时在家大摆宴席,为了助兴请了一班歌伎唱了一天,海瑞找出了朱元璋曾经立下的规矩:御史为百官之表,宴燕不得延伎。这个御史可能在挨打之前从未听说这个规定——因为朱元璋的规定早就被人们废弃不用。

这样的海瑞,让在他下面做官的官员们苦不堪言,虽然万历十四年(1586年)四月,御史房寰弹劾海瑞:

谓其莅官无一善状,唯务诈诞以夸人,一言一动无不为士论所嗤笑。妄引剥皮实草之刑,启皇上好杀之心。

万历皇帝批复:

瑞在世庙时,直言敢谏,有披鳞折槛之风;清约自持,有茹蘖饮冰之节。……虽当局任事恐非所长,而用之以镇雅俗,励颓风,未为无补。合令本官照旧供职。

万历帝说得也很实在,虽然海瑞的职务并非是他擅长的,但就是用来镇雅俗,励颓风的。通俗地说,用海瑞的目的就是要改变官场风气。

万历十五年,73岁的海瑞终于去世了,死的时候,佥都御史王用汲入去吊唁,见海瑞所用是葛布做的幔帐,破旧的箱笼,比之一般穷困之家尚且不及。王用汲感叹泣下,和大伙一起凑了一些钱给海瑞办了丧事。

海瑞出殡的那一天,丧出江上,两岸都是白衣冠送行的普通百姓,洒酒而哭者百里不绝。

大明的官员们也都可以长舒一口气了,他终于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