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盛产奇葩皇帝,也盛产各路“奇葩”的官员。大清官海瑞,就是其中之一,他上骂皇帝、下骂朝臣,可满朝文武谁也不敢动他。

明代大思想家李贽,曾这样评价海瑞:“先生如世之万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任栋梁。”

他说,海瑞这样的人,只适合当作一面旗帜飘扬在大明王朝的上空,而不能真指望他为国家分忧解难。

这个无比中肯的评价,海瑞看了,估计要哭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耿直的海瑞

海瑞出生在海南琼山的一个书香门第。

说是书香门第,完全是沾了几个叔叔的光,因为海瑞的父亲海翰,虽然也读了一辈子书,但到了也只是个禀生。

1518年,海翰带着满腔的遗憾英年早逝,留下年仅4岁的海瑞和谢氏相依为命。

为了继承亡夫的遗志,谢氏对海瑞要求极严,从小到大,海瑞的生活里就没有“娱乐”这俩字,小小的海瑞,不是在读书,就是在准备读书的路上。

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是海瑞成长阶段的真实写照。

在这样的环境中,海瑞养成了宁折不弯、非黑即白、重名轻财的性格,为此,海瑞还给自己起了一个号,“刚峰”。

谢氏对儿子的“德育”很满意,但在学业上,海瑞的表现就有点差强人意了。从十几岁考到二十几岁,海瑞和他不开窍的父亲一样,一直是个秀才,谢氏急得头发都白了。

看着母亲日益衰老的容颜,海瑞充分发扬了“不到黄河不死心”的拼搏精神,落榜了再考,落榜了再考。

就这样,连续考了八年,终于在36岁那年,考中举人,有了入朝为官的资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年后,海瑞信心满满地进京参加会试,结果,名落孙山、大失所望,年逾40岁的海瑞幡然醒悟,终于意识到自己可能不是读书这块料,既然考不上进士,那就听组织分配,参加工作吧。

1554年3月,海瑞有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福建延平府南平县教谕。在当老师期间,海瑞兢兢业业,不仅严以律己,而且严以待人,终于获赠“海阎王”的美称。

不久之后,海瑞因为一件事,又荣获了第二个美称,“海笔架”。

这天,延平知府听说南平县的教育工作搞得不错,就想过来视察一下。一看知府大人驾到,海瑞的同事当即跪倒一片,唯有海瑞直挺挺地站在当地,延平知府面上挂不住,就阴阳怪气地问道:“哪来一个山笔架站在那里啊?”

众人哄堂大笑,海瑞不为所动,只拱手行礼解释说:“这里是学堂,按照圣人的规定,老师不管见到多大的官,都不必行礼。”

知府拂袖而去,从此之后,有关海瑞“山笔架“的故事,就在官场上就传开了。

福建提学副使朱衡听说此事后,对海瑞的品行和做法非常欣赏,于是便向朝廷大力举荐了海瑞。

海瑞的人生,马上要变得不一样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瑞的清廉

1562年,海瑞来到浙江淳安担任知县,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海瑞上任后烧的第一把火,就是清明吏治、恢复朱元璋时期的“低薪制”,革除所有常例,废止所有的“不合理收费”。

海瑞的命令一下,老百姓欢呼雀跃,纷纷称赞海瑞是“海青天”,可淳安的官吏们却因此叫苦不迭、竞相离职。

若按照朱元璋制定的薪资标准,别说是县令,就连一个师爷都无法养活自己,所以,县衙里的工作人员,在正常的工资之外,都有一份灰色收入,这个传统已经延续快200年了!

现在海瑞一上台,就要把灰色收入全都掐了,这让大家怎么生活?

发完牢骚之后,大家开始冷静下来,准备看海瑞的笑话:靠太祖时的工资标准,看你怎么吃饭、怎么穿衣、怎么应付人情往来!

没想到,海瑞竟然坚持下来了。

发的工资不够买吃的,那就自己开荒种地;没有钱买布料,那就老婆、老妈一起动手,纺花织布;没有钱应付人情往来,那就干脆不往来。

由于海瑞一年都头连都吃不上一顿肉,长期的营养不良,导致他瘦骨嶙峋、面色蜡黄,所以,海瑞又得了一个外号,“海青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