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行者学经典

孙行者学经典

网易号

关注
194粉丝
11关注
177被推荐
IP属地:北京

12枚勋章

学习国学经典,力求学以致用

  • 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道德经》的精髓?
    《道德经》所蕴含的深邃智慧,不仅仅是对哲学的探讨,更可以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以下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道德经》精髓的几种方式: 一、致虚极,守静笃: 《道德经》强调内心的平静与和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通过学习《道德经》,我们可以学会保持冷静和镇定,不被外界的风浪所动摇。 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告诉我们,不要强行干预事物的发展,而是要顺应其自然的节奏。在与人相处和处理问题时,我们可以尝试更加自然地应对,不强行推动,也不逆势而为。 三、柔弱胜刚强: 《道德经》中提到“柔弱胜刚强”,这告诉我们柔和、包容的力量往往比强硬和对抗更有效。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可以尝试以柔克刚,用温和的态度去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冲突和对抗。 四、反者道之动: 《道德经》中提到“反者道之动”,意味着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这提醒我们要有预见性,看到事物可能的变化,从而在生活和工作中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五、上善若水: 《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我们可以学习水的品质,保持谦逊、包容和无私,与人和谐相处,不与他人争斗,从而创造更加和谐的生活环境。 《道德经》的精髓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学会顺应自然、以柔克刚,知足常乐,预见事物的发展变化,并保持淡泊名利的心态。 这些智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的挑战,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每天读点儿书#
  • 道家对于善恶是怎样看待的?
    道家看待善恶,主要是从是否符合自然规律的角度来看。 在道家眼里,“善”就是那些顺应大自然、不强行逆天而行的行为。 相反,“恶”就是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搞破坏,打乱了自然的和谐。 道家觉得,世上没有绝对的“善”或“恶”。很多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会变化,所以很难说某个行为就一定是“善”或“恶”。 他们更看重的是事情之间的平衡与和谐,而不是简单地把事情分成好和坏。 道家还认为,如果我们能通过修炼达到“道”的境界,就能摆脱善恶的限制。 真正的道德,不是看外面的规矩怎么说,而是看我们内心的真实感受。 当我们心里平静、和谐,自然就会做出善良和正直的事情。但如果我们心里充满了太多的欲望,就可能会做出不太好的事情。 道家也提醒我们,要先修炼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帮助别人和社会。
  • 中国传统文化是圣贤文化吗?
    中国传统文化是经过数千年历史积淀形成的,它涵盖了广泛的内容,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从社会制度到生活习俗,无所不包。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常常围绕仁、义、礼、智、信等儒家道德观念,而这些观念也与圣贤文化紧密相连。 圣贤文化,特别是以儒家为代表的圣贤文化,强调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它鼓励人们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我,成为一个有德行、有智慧、有担当的人。 圣贤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人们对于“君子”或“圣贤”的认同。 然而,将中国传统文化等同于圣贤文化是有局限性的。 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还包含了诸如道家、法家、墨家等多家思想,它们在哲学、政治、军事等领域都有深刻的见解和贡献。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体现在各种艺术形式中,如古典文学、书法、绘画、礼乐等,这些都是圣贤文化所不能完全涵盖的。 再者,中国传统文化还包括了许多民间习俗和信仰,以及各种手工艺和科学技术成就。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智慧。 综上所述,圣贤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塑造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但中国传统文化远比圣贤文化丰富和多元,它包含了各种思想流派、艺术形式、民间习俗等多个层面。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等同于圣贤文化。
  • 阴阳五行最早是谁提出来的?
    说起阴阳五行,这其实是咱们中国古代的大智慧,涉及了很多古老的知识,像天文、日历、医术,还有占卜之类的。 但是,到底是谁第一个提出这个观点呢?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 阴阳的想法,可能和很久之前的伏羲有关,五行的观点则可能来自更早的西周时期。 到了战国时期,这两者就慢慢结合在一起了,形成了现在我们所说的阴阳五行学说。 虽然没有一个确定的人说是他首先提出来的,但战国时期有个叫邹衍的学者,他可是这个学说的大推手。 他把阴阳和五行结合起来,提出了一套新的看法,就是“五德终始”论。他的观点在当时可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给后来的阴阳五行学说发展打下了基础。 总的来说,阴阳五行的发展是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很多学者都为此做出了贡献。
  • 怎么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
    阴阳,听起来可能有点玄,但其实它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开关一样,有开有关,有明有暗。 比如,白天太阳出来了,那就是阳;晚上月亮出来了,那就是阴。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阴阳就是这两种相互对立但又互相需要的东西。 想象一下,你和你的小伙伴在玩游戏,一个追一个跑,追的人是阳,因为他充满了活力和动力,而被追的人,暂时处于弱势,就像是阴。 在中医里,阴阳也超级重要。比如,你吃了太多冰冷的东西,可能就会感觉身体里阴气太重,容易感到冷或者肚子不舒服。 这时候,中医就会建议你吃一些温热的食物或者药材,来增加身体里的阳气,让阴阳恢复平衡。 再比如风水,你选择一个房子住,如果这个房子采光好,通风透气,那它的阳气就比较足,住起来人会比较精神。 反过来,如果一个房子阴暗潮湿,那可能就是阴气太重,长时间住在那里可能会让人感觉压抑或者不舒服。 总的来说,阴阳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高低起伏,有上有下,有明有暗。了解它,并学到其中的变化规律,就能更好认知这个世界。
  • 道和术,两者间的界定是什么?
    “道”和“术”在中国文化里是两个挺重要的概念。简单来说,“道”就像是大的规律或者方向感,讲的是整个世界和事物的运行规律,也是我们做人做事的一些基本原则。它比较宽泛,讲的是一些长远的、普遍适用的东西。 而“术”呢,就更像是我们实际生活中用的技巧或方法。就是你在具体做事的时候,需要用到的一些技能或手段。它比“道”更具体,更实用。比如你想做个好吃的菜,那“道”就是你要了解食材的搭配和烹饪的基本原则,而“术”就是你要学会切菜、调味等具体的操作技巧。 总的来说,“道”是方向和原则,“术”就是具体的方法。两者都很关键,一起推动着事物的发展。你可以把“道”想象成是一条大路,告诉你大概往哪儿走;而“术”就是你在这条路上具体要怎么迈步,怎么走得更快更稳的小技巧。
    网易读书
  •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到底应该怎么解释?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话说得挺玄,但其实意思很实在。就是说,你不去争,就没人能跟你争。 这就像咱们小时候听的故事,那个聪明的乌龟,它慢悠悠地走,不去和其他动物比速度,结果它赢得了比赛。不是因为它真的跑得快,而是因为它找到了自己的节奏,没跟着别人去争。 想想咱们平时的生活,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争。上班路上争车位,超市里争抢购,网络上争关注……争来争去,有时候不仅没得到什么好处,还把自己搞得特别累。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不去争那些大家都在抢的东西,而是找找自己真正想要什么,那生活可能就轻松多了。 比如说,大家都在追热门电视剧,你偏要找个小众的电影看看;大家都在抢购新款手机,你偏要珍惜现在手上这部,用到实在不能用再换。这样一来,你不仅避开了人群的拥挤,还可能发现更多别人没注意到的好东西。 所以,“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别跟着别人去争,找到自己的节奏和喜好,这样你就能享受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和满足。
  • 中国最牛的十部国学经典,排个名:
    第一名,《易经》。经典中的经典,被称为“群经之首”。里面的哲学思想和占卜方法,天下第一。 第二名,《道德经》。简单又深奥,老子把道家思想讲得淋漓尽致,不服不行。 第三名,就是《论语》。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日常对话,满满的儒家智慧,值得一读。 第四名,《六祖坛经》,中国人自己写的佛学书,里面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教诲,让人受益匪浅。 第五名,《孙子兵法》,这不仅仅是一本兵书,里面的策略和智慧,简直绝了。 第六名,《鬼谷子》,这书可是被称为“千古第一谋略奇书”,读了之后,感觉智商都提高了呢。 第七名是《韩非子》,法家的好东西都在这儿了,想了解古代的政治制度,这本书可不能错过。 第八名呢,就是《墨子》。这书里的“兼爱”、“非攻”思想,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说到第九名,《资治通鉴》也是本好书。读了这本书,历史上的那些事儿,你都能搞个清清楚楚。 最后一名,给《史记》吧!这书不仅是历史书,读起来还像小说一样有趣,司马迁真是个天才。 以上就是我心目中的中国最伟大的十部国学经典啦!
  • 这世间的得道之人都去哪儿了?
    得道之人可能就在我们身边,他们或许过着平凡的生活,但内心充满了智慧和宁静。他们不一定在寺庙或山洞里修行,也可能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他们可能已经找到了内心的平衡和满足,不再追求外在的荣华富贵,而是专注于内心的修炼和提升。他们可能不再被世俗的纷扰所动摇,能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当然,这只是一种可能。每个人的得道之路都是独特的,有些人可能选择隐居山林,有些人可能选择深入社会,服务他人。但无论如何,他们都已经在精神上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境界,能够洞察世间万物的本质,并以一种更加超脱和包容的心态来面对这个世界。 然而,我们也应该明白,得道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的修炼和坚持。每个人都有可能通过努力和修行,逐渐接近或达到得道的境界。所以,不要灰心,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追求真理和智慧,就有可能成为那些隐藏在普通人中的得道之人。
  • 为何现代人慢慢没有了灵气?
    现代人之所以感觉灵气少了,其实就是我们生活得太忙碌、太焦虑了。每天都像赶鸭子一样,从早忙到晚,脑子里都是工作、赚钱、还房贷这些事儿。这种忙碌的生活,让我们没时间停下来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久而久之,就感觉自己活得像个机器,少了那么点灵气。 比如说,以前我们小时候,经常会抬头看看星星,感受那种浩瀚宇宙的美丽和神秘。但现在,大家晚上都在加班、应酬,或者低头玩手机,哪有时间去看星星呢? 再比如,小时候我们在农村,经常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听到鸟叫虫鸣,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但现在,大家住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连个小鸟、小虫都难得一见,久而久之,我们对自然的感知就越来越迟钝了。 所以呀,要想找回灵气,关键是要慢下来,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比如,周末可以和家人朋友去郊外走走,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丽;晚上可以抽点时间看看星星,或者听听音乐,让自己的心静下来。这样,我们的灵气就会慢慢回来了。
    网易读书
  • 如何治理天下,老子三句话就说透了

    2024-04-12
    图片
    01:10
  • “名可名,非常名”怎么理解?

    2024-04-12
    图片
    01:09
  • 什么叫“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核心理念,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天人合一”是指人类与自然、宇宙之间的和谐统一。在这个观念中,“天”通常代表自然界、宇宙或者至高无上的法则,而“人”则指人类。这一思想强调人类应当顺应自然、与自然相融合,达到和谐共生的状态。换句话说,人类需要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保持一种平衡和协调的关系。 “道法自然”则源自老子的《道德经》,其中的“道”指的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规律,而“法”在这里作为动词,意为效法、遵循。“自然”则是指自然界本身的节奏和秩序,即不是人为干涉的、自然而然的状态。这一观念倡导万物都应该按照自身的本性去发展,人类应当尊重并顺应这种自然发展的规律,而不是过度干预或破坏。 综合来看,“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一理念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依赖。它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 《道德经》说不追逐名利,那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道德经》其实并不是说我们不能追求名利,而是提醒我们不要被名利牵着鼻子走,不要因为追求名利而失去了自我。就像我们小时候听过的那个故事,有只小猴子下山,看到玉米就掰了玉米,看到桃子就扔了玉米摘桃子,看到西瓜又扔了桃子抱西瓜,最后什么都没得到。这就是被外界的诱惑所左右,失去了自己的判断力。 举个例子,比如你在工作中很努力,想要升职加薪,这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你为了升职加薪而不择手段,甚至牺牲自己的健康和家庭,那就不值得了。因为名利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还有家人、朋友、爱好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比如,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在社交媒体上晒自己的生活,想要得到更多的点赞和关注。这其实也是一种名利追求。但是,如果你总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和羡慕而活着,那你就会失去生活的真正意义。因为生活的意义并不是在于别人怎么看你,而是在于你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成长。 所以,《道德经》里的思想就是告诉我们,追求名利可以,但别忘了自己是谁,别忘了生活的真正意义。我们要活出自己,而不是活在别人的眼光里。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萌芽计划·新人创作挑战#
  • 为什么说“无情无欲就接近于道”?
    其实这句话就是说,如果我们不被太多的情感和欲望所牵绊,就能更加冷静、客观地看待事物,也更容易洞察事物的真相。 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我们能保持一个比较平和的心态,不被各种情绪和欲望冲昏头脑,那我们就更有可能做出明智的决策。 举个例子吧,比如你在购物季排队等抢购,看到前面的人买到了你心仪的商品,而你因为排队晚了一点就没买到。 这时候,如果你被欲望和情感所驱使,可能会感到非常沮丧、愤怒,甚至做出一些冲动的决定。 但如果你能保持冷静,不被欲望和情感左右,你就能更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比如选择等待下一次购买机会,或者寻找其他合适的商品。 再比如,你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个很大的挑战,感到很焦虑。如果你被这种情绪所控制,可能会影响你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但如果你能调整心态,保持冷静和理智,你就能更客观地分析问题,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所以,“无情无欲”并不是说我们要完全摒弃情感和欲望,而是要学会控制和管理它们,不被它们所左右。 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接近“道”的境界,也就是更加理性、冷静、客观地看待世界。
    网易读书
  •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最高明的治理是什么样的

    2024-04-11
    图片
  • 道家对于善恶是怎么看待的?
    道家看待善恶,其实挺有意思的。他们认为,世上没有绝对的善恶,很多事情都是相对的。就像咱们平时吃东西一样,有些人觉得某种食物超好吃,但另一些人可能就觉得它难以下咽。善恶也是这样,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时代,对善恶的看法都可能有所不同。 举个例子,比如有些人认为,为了保护动物和环境,我们应该完全素食,不吃任何动物产品。在他们看来,吃肉就是“恶”。但另一些人可能会认为,人类作为食物链的一部分,吃肉是天经地义的,而且适量的肉食也有助于我们的健康。所以,在他们看来,吃肉并不是“恶”。 道家觉得,我们不应该过于纠结于这些表面的善恶判断,而应该更关注内心的平和与和谐。与其花时间去争论谁对谁错,不如多关注自己的内心,做到心如止水,随和自然。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与世界和谐相处,达到真正的“善”。 简单来说,道家看待善恶就像看待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一样,都讲究一个“度”和“平衡”。他们鼓励我们不要被表面的善恶所迷惑,而是要找到内心的平衡和和谐。
  • 老子到底悟到了什么?
    简单来说,老子在他的经典著作《道德经》中,主要领悟到了几点人生和宇宙的哲理,咱们口语化地解释一下,并举个例子来说明: 一、顺应自然:老子觉得,世间万物都有它自己的规律和节奏,就像大自然里的花草树木,它们会自然地生长、开花、结果。人也应该这样,不要强行去改变或抗拒事物的自然发展。比如说,有的人为了快速成功,可能会选择走捷径或强行推进,但最后往往会适得其反。如果我们能像大自然那样,顺应事物的本性去发展,反而会更加顺利。 二、不要过度干预:老子认为,治理国家或者管理团队,有时候“少管”就是最好的管理。就像是一个好的园丁,他不会过度修剪花木,而是让植物按照自己的方式生长。举个例子,有的父母可能会过度干涉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反而让孩子失去了自主性和创造力。但如果父母能适当放手,让孩子自由发展,孩子可能会更有出息。 三、柔弱的力量:老子发现,有时候看似柔弱的东西反而更强大。比如水,它虽然看起来很柔弱,但却能穿透坚硬的岩石。这就像生活中有些人,他们可能不是最强势的,但却能以柔克刚,用智慧和策略来解决问题。比如,一个温柔的老师可能更能赢得学生的心,比那些严厉的老师效果更好。 四、物极必反:老子认为,任何事物发展到了极点,都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就像是一个弹簧,你拉得越紧,它反弹的力量就越大。在生活中也是这样,比如一个人如果过于追求物质享受,最后可能会因为贪婪而失去更多;而一个总是忙碌于工作的人,如果不懂得休息和放松,最后可能会因为过度疲劳而崩溃。 所以,老子的思想其实是在告诉我们:要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预、珍惜柔弱的力量、并且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生活和工作。
  • “儒家授人以鱼,道家授人以渔”这句话其实有点误导人。并不是说儒家只给鱼吃,而道家才教人怎么捕鱼。
    举个例子吧,比如你有个小朋友不会做作业,儒家可能会直接告诉他答案,让他先完成作业,但更重要的是,儒家还会教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引导他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和做人的道理。这就像儒家不仅给你鱼吃,还会告诉你吃鱼的好处和怎么更好地消化这条鱼。 而道家呢,可能更倾向于不直接告诉小朋友答案,而是教他解题的方法,让他自己去找答案。这就像道家不直接给你鱼,而是教你捕鱼的技巧,让你能够自己捕鱼吃。 所以,儒家和道家其实都有自己的方法来帮助人,儒家更注重品德教育,道家更注重能力培养。两家都有各自的侧重点,并不是说只有道家才教你怎么独立,儒家也同样关心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 老子思想能够镇住当今世界乱局吗?
    老子的思想确实很深奥,但是它并不能像变魔术一样,一下子就把世界的混乱局面给稳住。毕竟,现实世界可比书本里复杂多了。 比如说,现在世界上有很多地方都在打仗或者政治局势很紧张,这就好比是一群人正在吵架甚至打架。老子的思想就像是告诉我们:“大家别吵了,坐下来好好谈谈吧。”这个建议虽然很好,但是要让那些正在气头上的人立刻停下来谈何容易? 再比如,现在全球经济不平衡,有的国家很富有,有的国家很贫穷。老子的思想可能会告诉我们要顺应自然、知足常乐,但是对于那些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如何填饱肚子,而不是追求心灵的满足。 当然,老子的思想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他强调的和谐、平衡,就像是我们平时和朋友相处,如果大家都能够互相理解、互相让步,那么关系就会更加融洽。 所以,老子的思想虽然不能直接解决当今世界乱局,但是它还是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我们不能指望一种哲学思想能够像魔法一样立刻改变世界,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去解决问题。 总的来说,老子的思想是个好东西,但它不是万能的。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灵活运用,才能更好地应对现实世界的挑战。
正在载入...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