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

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译文

自然间规律,不需要多说。

大风从早上开始吹,到下午就停了。

暴雨再大,也下不了一天就停了。

这是天地的运行规律。

天地这种有巨大能量的事物,都无法长久的折腾,更何况是天地间渺小的人呢?

那些以道为依托做事的人,终究会与道齐同。

以德为依托做事的人,也终究会与德齐同。

那些没有依托而按照自己想法胡整的,也终究会失去一切。

与道齐同的人,也会受道的反哺。

与德齐同的人,也会受德的反哺。

瞎胡来的人,也会受到规则的惩罚。

虽然说了这么多,但是语言还是太贫瘠了,无法把其中的规律说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思考

本章主要讲了“道”、“德”与人之间的交互。

老子分三个部分阐释了其中的规律。

第一部分,举例说明

老子在前四句话中举了一个例子,讲大自然中的疾风暴雨,虽然很猛烈,但是持续的时间却很短。

由此得出结论,自然中的事物,凡是迅猛激烈的,都没有办法长久的存续。这是恒古不变自然规律。

那么同理,人做为自然的一部分,也同样受这个规律限制,折腾的越起劲,蹦哒的越高的人,最后也很快就消亡了。

举个例子,天天晚上不睡觉,熬夜,蹦迪的那些人,有几个身体健康的?用不了几年,一身病,有的甚至英年早逝,都是这个道理。“蹦的越欢,死的越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部分,同于“道”、“德”

既然“蹦的越欢,死的越早”,那么怎样才是正确的生存方式,怎么样才能活的长久?

老子在第二部分给出了答案,同于“道”、“德”。

“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从这三句我们可以看出,老子提倡的活法,就是活成“道者”、“德者”。

怎么活成“道者”、“德者”呢?老子给出了一个字“同”。

这里的“同”,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

第一方面,内心同

内心同于道,这点在前几章我已经说过了,不再展开说,简单来讲就是老子说的“虚其心”、“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用现代的话讲就是把心从具体事物上面抽出来,回归到寂静之中,那里没有空间、没有时间,混混沌沌,恍恍惚惚,仿佛宇宙最开始的时候。

我只能这样去描述,境界太高了。

境界稍微低一点的,内心同于“德”。

内心够不着“道”,那么就把内心放在自己身体里,把精神从外部事物上抽回来,关注自己身体,就是老子讲的“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第二方面,身体同

身体同就简单多了,简单来说就是生活做事顺着天地规律,顺着自身规律。

顺着天地规律,就是同于“道”。

顺着自身规律,就是同于“德”。

举个例子,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就是天地规律,那么生活做事,按照四季的规律,去做,就是同于“道”。

白天身体感觉清醒,晚上身体感觉困倦,这就是身体规律,那么清醒了就做事,困了就休息,按照自身规律做事,就是同于“德”。

反过来,既不同于天地规律,也不同于自身规律,胡乱做事的,就是同于“失”,最终失去一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部分,“道”、“德”的反哺

老子认为,如果能够做到“同于道”、“同于德”,那么就会“道亦乐得之”、“德亦乐得之”。

这两句话,字面意思看是“道也高兴的得到”、“德也高兴的得到”。

这样去翻译的话,就太偏了,“道德”居然还会高兴?然后还有得失?太玄幻了。

所以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同于道、德的人,会受到道、德的反哺”。

乍一看,这么讲是不是有点像是封建迷信,即传说中存在一种“道德”的力量,信它们则有好处,不信则倒霉。

其实不是这样的,“同于道”、“同于德”,是真的会有所获得,会获得些什么呢?

前面讲了,同于道德,有两种方式,内心和身体。

内心同于道,那么你就跳出了自身的局限性,看世间的万事万物,仿佛都不那么重要了。

人们所在意的日常事项,与存在了上亿年、无边无际的宇宙相比,又算的了什么呢?

你的内心超脱一切。这就是内心同于道,所能获得的。

内心同于德,你的内心在自己身体里,感受着自己的呼吸、感受着血液的流淌、感受着脉搏的跳动。

在这种情况下,你的身体就像一个整体,你深刻的知道了,原来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你自己,什么都不重要,什么都是浮云。

你的内心拥抱自己。这就是内心同于德,所能获得的。

身体同于道,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跟着四季变换,跟着白天黑夜,合理安排作息。感受着天人合一的快乐,感受着地球的脉搏,仿佛与地球融为了一体。

你的身体是那么的健康。这就是身体同于道,所能获得的。

身体同于德,你时刻关注着自己身体的变化,困了就睡,饿了就吃,渴了就喝。不愿意做的事情不做,不愿意想的事情不想,生活中充满了快乐,人生处处是阳光。

你的身体是那么的舒服。这就是身体同于德,所能获得的。

综上,同于道德,就会受到反哺,并不是什么封建迷信,都是实实在在能够感受到的。

只不过,现在大多数人都做不到,欲求不满,什么都想要,早已经把道德抛在了一边,追求失。

越追求,则失去的越多。这就是老子讲的“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

老子讲“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意思是“虽然说了这么多,但是语言还是太贫瘠了,无法把其中的规律说透。”

这句话,在我看到这里的时候,又有了新的理解。

我前面已经把如何同于道德说了那么多了,可是由于这种人类世界的基本规律,短短的篇幅,根本无法把这种规律说尽,说透,这就是“信不足焉”。

虽然我已经尽力说了,但是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上,人们只追逐自己喜爱的事物,早已经把“道德”抛在了脑后。

看了我写的内容,然后心理想着,写的什么玩意,瞎扯淡,既不相信我,也不相信老子。这就是“有不信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