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本章主要讲如何以“道”治天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译文:一个国家,如果把那些自以为聪明,脑袋中想法多,到处宣扬伪学说的人都禁绝掉,不让其迷惑人们的头脑,对普通民众是十分有利的;再把那些人为设定的仁义标准都抛弃掉,不让其扰乱人们的内心,民众就会回归到天生的孝顺和慈爱;还把那些奇淫巧技所创造出的珍贵物品都销毁掉,不让其刺激人们的感官,就不会有盗贼去偷窃。光是做到这三点,还不够,还应该倡导人们回归自己原始的本真之中,减少私心,平复欲望,脑子里面不再思考那些乱七八糟的学说,这样,人们的内心就不会有什么忧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思考:本章老子提出了治理天下的方法,分别从统治者和普通民众两个角度,描绘出了天下治理的最好图景。有的人看了这一章,就天然的认为,老子《道德经》是写给帝王看的,其实这种理解是片面的。治理天下的方法,也可以用来管理组织,可以用来维护家庭,可以用来促进健康。本章不光可以看成是从统治者和民众的角度提出治理天下的方法,还可以看成从外部环境和内部身心两个方面介绍反回天真,融入道中的方法,下面我们具体分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这里说的“圣”是一种人,与其他章节中提到的“圣人”不同,这种人可以看成是“伪圣人”。这种人有一个特点,就是想法特别多,特别能忽悠。我说一个名词,大家就理解了,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专家”。这种人,经常拍脑袋,经常提建议,经常瞎忽悠。这些所谓的专家,卖弄着脑袋里的伪智慧,传播着自创的伪真理,毒害着广大民众。如果社会中,没有了这些人,没有了“专家”,大家是不是会感觉美好百倍?这就是“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的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老子怀着虚空之心,站在“道”的角度来看,人们的天性是存在孝慈的。根本不需要提倡所谓的仁爱正义,人们只需要返回最原始的本真,做回最初的自己,内心自然而然会有慈爱。标榜提倡仁义,反而会搅乱人心,使人们忘记了最初的自己,迷失在了人们思想所设定的标准之中,这样与自然,与初心,越来越远。因此,不如抛弃所谓的仁义标准。这就是“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可以看到,现代社会,人们各种新的发明层出不穷,各种奇珍异宝乱人耳目。这些发明,这样奇珍异宝,每一件都能够带给人们新奇的刺激,每一件都能满足人们饥渴的需求。于是,人们都想去得到这些珍贵物品。然而,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到这些稀有之物。得不到的人,就会眼红,就会想尽办法去夺取,甚至去偷、去盗,也要将这些东西据为己有。如果禁绝掉这些奇淫巧技,这些珍贵之物就不会出现,人们的欲求也不会被激发,那么谁还会去偷盗呢?这就是“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章前三句,老子从清洗外部环境的角度,提出要禁绝那些能够搅乱人心的东西。老子认为,人们的内心太容易被诱惑,太容易被搅乱了,而且人们会不停的发明出各种各样的主义、思想、珍馐,带着人们的内心出离“道”,越走越远。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禁绝掉这些东西。但是,仅仅依靠外部环境的清洗,是不够的,人们内心也需要改变,所以老子讲“此三者以为文不足”。那么,人们内心需要作哪些改变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见素抱朴”,这里“见素”,跟前几章讲的“虚其心”、“知其常”,说的都是一个意思。说的就是内心的锚定,内心的状态,知道了这种状态,那么就“抱朴”,拥抱本真,回归天性。

“少私寡欲”,这个很好理解。人们的私心太强了,人们的欲望太多了。一辈子,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各种欲望,在这些无尽的欲望之中,消耗生命,浪费时间,最后发现毫无意义。所以老子认为,少私寡欲是好的解决办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绝学无忧”,应该看到,现代人过于依赖头脑,而忘记了人心。其实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包括头脑中产生的想法,核心的来源都是内心。而有些人忘了这一点,迷失在了头脑无尽的想法之中。越过越难受,越活越虚妄,最后发出了灵魂之问:“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就是头脑乱,导致的心乱,心乱导致迷茫。一颗平和的内心,是愉悦的,是通透的,根本不会为这些问题烦恼。所以老子讲“绝学无忧”。

综上,本章老子讲以“道”治天下,治的是人们迷乱的内心,心平静了,天下才算是治理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