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

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

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势如弩,节如发机。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

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译文

激荡的水急速流动,以至于能够漂起石头,在于地势。

凶猛的鸟疾驰而下,以至于能够损毁猎物,在于时机。

所以说善于用兵打仗的人,空间上有险峻优势,时间上有短促优势。

险峻的形势如同拉满的弩箭,短促的时机如同发射的机阔。

战场的形势千变万化,主要在于让敌人混乱而自己不乱。

战场的形势混淆复杂,主要在于保持自身完备而不可被战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文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

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译文

治理中有混乱,勇猛中有胆怯,刚强中有柔弱。

混乱还是治理,核心在次数;

勇猛还是胆怯,核心在形势;

刚强还是柔弱,核心在形态。

所以善于调动敌人的人,展现出形态,让敌人跟从。放出的利益,让敌人来取;

以利益调动敌人,以整装等待敌人。

所以说善于用兵的人,能够利用外部形势,而不苛求于士兵,以达到任意调动敌方,任用有利形势的境界。

任用有利形势的人,与敌人作战,就像滚动的木头和山石。

木头和山石的特性,在低处则静止,在高处则运动,外形方则停止,外形圆则滚动。

所以善于用兵作战的人,会让自己处于一种形势,就像从千仞高山上滚下的原石,势不可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思考

本篇为《孙子兵法》第五篇《兵势篇》的下半部分。

在第五篇的上半部分,孙子提出了“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下半部分,孙子着重从三个方面讲了如何“以奇胜”。

一、“以奇胜”的前提

孙子提出,想要“以奇胜”,有两个必要的前提“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意思是空间上有险峻优势,时间上有短促优势。

用更通俗的话说,就是善于运用“地利和天时”。

地利,是要运用外部空间的地势差,形成敌我双方的实力差。

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举个例子。

领导讲话,为什么位置比听讲的人要高?领导座位,为什么一定处于对着门的中间位置?

这些就是利用空间的地势差,形成心理上的优势。

这里孙子提出了一个前提,就是地势要“险”。这里的“险”,就是要将地势差拉到最大,运用到极致。

用打仗举例子,最通俗的讲就是“高打低,打傻B。”

天时,是要运用时机,在最有利的情况下出手。

举个例子,说话在该说的时候说,做事在该做的时候做。

什么是该说话的时候?当别人征求你意见,问你问题,询问你态度的时候。

反观有些人,想自己什么时候说,就什么时候说,别人都不想听、反感了,他还一个劲的在说,只为自己表达爽了,最后让人厌恶。

什么是该做事的时候?上班时间,就是干工作的时间。下班时间,就是做家事的时间。

反观有的人,上班时间想家里的事情,给家里买个东西,给家人打个电话。下班时间想工作的事情,回家写个报告,睡前写个分析。

这些都是不懂时机,胡乱行事的人。

这里,孙子提出了一个前提,时机要“短”。

这里的“短”,强调的是机会稍纵即逝,一定要抓住用好。

所以,“以奇胜”的前提“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以奇胜”的核心

核心就两句话:“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

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意思是,想尽办法让敌方乱,容易被战胜。让我方不乱,保持不会败。

其中两个关键。

关键一,让敌方乱

这里的敌方,可以看成大到一个国家,中到一个军队,小到一个人。在日常的环境下,都是稳定的,规律的。

在稳定的情况下,是有凝聚力,有战斗力,比较难被打败的。

让敌方乱,就是要打破这种稳定的状态,削弱敌方的凝聚力,减弱敌方的战斗力。

战胜一个混乱的对手,比战胜一个稳定的对手更容易。

具体如何让对手乱?方法就太多了。

离间、骚扰、威胁、恐吓、恫吓……

最终的目的都是一样,让对方乱。

关键二,让我方不乱

既然混乱的情况,容易被战胜。那么,让我方不乱,就是战争中的重要环节。

只有不乱,才能保持实力,维持稳定,最终输出战斗力。

方法也很多,具体我就不说了。

现实的例子就是我们国家,许多法律、政策、规章,归根结底,就是一个目的,维护稳定。有句话怎么说来着:“稳定才是第一位的”。

“让敌方乱,让我方不乱”就是“以奇胜”的核心。

反观有的时候,战争还没开始,自己军队就乱了。或者还没开始做事,自己先激动的不行。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胜利,怎么可能做好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以奇胜”的最高境界

原文第二段,孙子首先讲了“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主要意思是讲,乱和治、怯和勇、弱和强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而是时刻变化的。

“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主要意思是讲,治和乱核心在次数,勇和怯核心在形势,强和弱核心在形态。

这句又该如何理解呢?

“治和乱核心在次数”,举个例子,一个国家治理还是混乱从来都不是突然发生的,都是通过一系列事情的发生,一揽子政策的出台,逐渐变化的。

所以治理一个国家,从来都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需要不停的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出台相关政策,不断的提升治理水平,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所以,孙子讲“治乱,数也”。

“勇和怯核心在形势”,前文孙子讲,作战要利用地利,让地利的形势有利于我方。

打个比方,如果你代领士兵打仗,你认为让你的士兵站在高处,打低处的敌人好,还是让站在低处,打高处的敌人好呢?

结果不用说,一定是站在高处打低处的好。

因为站的高,天然的存在地利优势,地利优势则变成了心理优势,士兵的内心则会减少胆怯,增加勇猛。这就是孙子讲的“勇怯,势也”。

“强和弱核心在形态”,古代军队作战,需要训练各种阵型,训练阵型的目的就是将各自为战变成集体作战。其阵型所展现出的形态,也是不同的。好的阵型,战斗力就强,次的阵型,战斗力就弱。

事物所展现出的形态,就能够判断出强弱了。

再举个例子,两个人打架,长的壮的厉害还是长的厉害的强?大概率是长的壮的。这就是孙子讲的“强弱,形也”。

所以,“以奇胜”的最高层次,是在通晓以上这些规律之后,能够运用自如,并且达到以下境界。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其中讲了两种境界,“善动敌”和“善战”。

“善动敌的境界”,就是展现一种形态,敌人必然跟从,给予一点利益,敌人必然来取。以利益调动敌人,以整装待发等待敌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举个例子,社会上的许多美女,将男人玩弄于股掌之间,方法用的都是以上这几句话。

美女先将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达到大多数男人的审美标准,让男人一看,就被吸引了,流哈喇子了,这就是“形之,敌必从之”。

男人被吸引之后,就想认识美女,就想和美女约会,他们就会主动联系美女,想方设法讨好美女,让她高兴。

美女这时候就会讲:“我好无聊,有人能请我吃饭就好了。我好喜欢那个包包,有人能给我买就好了。”

男人一看,讨好女神的最好机会来了,又是请客吃饭,又是送礼物,只为博取美人一笑。给予男人一点点机会,男人就上赶着来取。这就是“予之,敌必取之”。

殊不知,美女早就看透了男人的这点小心思,不停的给男人暗示,把男人拿捏的死死的,让男人心甘情愿为她付出。这就是“以利动之”。

反观美女自己,根本没有把这个男人放在眼里,她看上的只是他的物质罢了,像一个猎人获取猎物一样,没有一点感情。当榨取完他身上的价值,自然会将他踢到一边去。这就是“以卒待之”。

不只是美女善调动男人,也有假大款善调动女人。社会上这种装有钱人,骗财又骗色的新闻太多了,大家可以看看,基本上都是这个规律。

《孙子兵法》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几句话,把大部分事情的底层规律都揭示透了。

“善战的境界”,从外部形势中寻求胜利的机会,不苛求于士兵,任意调动敌方,任用有利形势。

这句话,我看了非常有感触。我找到了自己人生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做事的时候没有做到“求之与势”。

总是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树立一个目标,也不管外部形势,也不管自身情况,就全身心的投入进去了。然后努力几年,费劲巴拉,把自己累的够呛,最后没有成功,非常沮丧。

这是因为我一开始就错了。个人的力量,在外部大形势之中,是非常渺小的。先看清外部形势,然后再采取相应的行动,这才是做成事的前提。

就像一列火车朝我驶来,我想的应该是怎么样跟着跑,然后顺利扒上去,最终坐在火车上疾驰。而不是跟火车硬顶,最后死无全尸。

想要胜利,求之于势,而不责于己。

综上,“以奇胜”的最高境界就四个字“择人而任势”。

许多书把这句话解释为“选择己方合适的人,去作战”。这样的理解就错了。

正确的理解是“掌握调动敌人的主动权,任用外部有利形势。”

本篇的最后,孙子给我们举了个例子,讲那些善于作战的人,特性就像石头,外部安全就静止,外部危险就移动,外形是方的就停止,外形是圆的就移动。打仗的时候,就像处于险峻高山上的圆石头,以雷霆万钧之势从山上滚下来,势不可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