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译文:将领,是国家的辅佐之臣;辅佐周密到位,则国家必定强盛。辅佐存在间隙漏洞,则国家必定衰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文: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译文:所以君主最担忧将领扰乱军队的三种情形:不知道军队不可以推进而命令推进,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后退而命令后退,这种就叫束缚军队;不清楚三军的具体情况,而统领军队事项,则将士会感到困惑;不清楚三军的权利责任,而上任三军领导,则将士会产生疑虑。三军将士既困惑又疑虑,则其他国家会趁机发难,这种就是扰乱军队而引导敌方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文: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译文:因此,预知能否胜利有五种情形:将领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开战和什么时候不能够开战的会胜利;将领通晓人数多和人数少的不同用法的会胜利;君主、将领、士兵有着共同欲望的会胜利;做好准备等待未准备好的对手会胜利;将领贤能而君主不僭越指挥的会胜利。这五种情形,是预测胜利的法宝。

所以说:既摸清敌军情况,又掌握我军情况,交战百次也不会有危险;不清楚敌军情况,只掌握我军情况,交战后胜负各占一半;既不清楚敌军情况,又不掌握我军情况的,每次交战都非常危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思考:在《谋攻篇》的上半部分,主要讲谋划进攻最重要的目标,即“兵不顿,利可全”。不耗费一兵一卒,就获取全部利益,才是谋划进攻的最高目标。本篇做为《谋攻篇》的下半部分,主要讲了将领的重要性。既然要达到最高目标,那么谋划的人,就是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将领。

所以,第一段,孙子就讲:“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将领,已经不只是一个带兵打仗的将军那么简单了,而是国家辅佐重臣。将领的能力,将领的决策,是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强弱的。打个比方,孙子讲:“兵不顿,利可全”。而将领看不到这一点,只知道进攻,攻击,占领。最后,战争也能取胜,但是却耗费巨大,影响国家整体实力。与那些知道“上兵伐谋”的将领,差的就不是一点半点。结合现在发生的事情,一些人不断的在网上鼓吹“武统”台湾,也是一样。本来能够和平统一,我们不费一兵一卒就能获取台湾的全部利益,有为什么要去攻打呢?幸亏国家没有让这些好战分子当将领,否则就会陷入孙子所说的“辅隙则国必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将领的角色是这么重要,那么一个不合格的将领有哪些表现呢?孙子在第二段给出了不合格将领的三个表现。许多解读《孙子兵法》的书籍,把第二段解读为君主干涉军队管理,其实是没有看懂。否则前一段还在讲将领,后一段怎么立马跳到君主了?上下文都不连贯。第二段第一句,“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意思是君主担忧将领扰乱军队的三种情况。有哪三种情况呢?

一、不知进退

所有的用兵打仗,简洁概括,就两件事:进和退。看似简单的两件事,做起来却不简单,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是非常考验将领决策能力的。具体在什么情况下进退,毛主席在游击战十六字方针总结的非常到位“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而做不到这些的将领,就是不知进退,这样的将领导致的结果就是“縻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不知军政

做为将领,光知道进退是不够的,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叫“知军事”,意思就是熟悉军队中的大小事物。能够有效的对军队进行管理,目的是能够让军队上下良好运转,拧成一股绳,汇成一股力。如果将领做不到,不了解军队事物,而去进行管理,导致的结果就是“军士惑矣”,底下将士会感到疑问,这样什么都不清楚,什么都不了解的将领,怎么能管理军队,怎么能领导军队,怎么能打胜仗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不知军权

将领知进退,知军事,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知军权”。知军权,就是要求将领有领导能力,能够运用权柄,统领军队事项。简单来说,就是是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适不适合三军将领的位置。如果“不知军权”,却担任三军将领,占着领导位置,这样就会导致底下将士困惑。将领迷茫,不知道怎么引领,底下将士更迷茫,不知道该怎么作战。

综上,如果军队中的将领有这三种情况,军队是疑惑的,混乱的,没有战斗力的。就会陷入孙子讲的“辅隙”情况,国家有间隙,军队有漏洞。在混乱情况下,敌人进犯,就容易获胜。做为我方,看到敌方将领有这三种情况,就可以进攻,也容易获胜。这就是孙子讲的“乱军引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段,孙子从全局统筹的角度,讲了预判胜利的五种情形。第一,“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讲的是将领能够把握战争主动权。第二,“识众寡之用者胜”讲的是将领能够灵活用兵。第三,“上下同欲者胜”讲的是君主、将领、士兵能够上下一心。第四,“以虞待不虞者胜”讲的是将领能够以逸待劳。第五,“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讲的是君主不干预将领指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一段,孙子提出了后世流传最广的一句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也是第三篇《谋攻篇》的总结。“知己”,就是知道我们目标是“兵不顿,利可全”,知道我们的将领“辅周则国必强”,知道我们军队的总体情况“知胜有五”。这些问题都了然于心了,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都看到了,就是知己。同样,用这些问题去看敌人,敌人的目标是什么?敌人的将领怎么样?敌人的军队情况怎样?回答了这些问题,就是“知彼”。然后,通过比较,已方强于彼方,则可以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