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锦之战:本有机会获胜的明朝,为何成就了皇太极军事生涯巅峰?
袁崇焕时期,明廷为了防卫清兵的进攻,着力构筑关宁锦防线。这个防线分为南北两段,南段为关宁防线,长约100公里,自山海关到宁远;北段为宁锦防线,也长约100公里,自宁远经连山、塔山、松山、锦州,抵大凌河。其中北段主要由赵率教负责修建。
祖大寿奉命于大凌河筑城保卫锦州,在他修了不到半个月的时候,皇太极大军便兵临城下,将大凌河城包围。城中将士无不惊恐万状,祖大寿作过几次试探性的突围,都被金兵杀了回去。无奈之下,只好坐困愁城,盼着援兵。后来祖大寿在要求皇太极对天宣誓,不杀将吏兵民之后,开城投降。 到了明崇祯十三年,皇太极悍然出兵南下,意在消灭明朝关外最后一支劲旅,打通关宁锦防线。当时,满清军队在领袖皇太极的率领下,一路打到锦州城下,遭遇了明朝最会打仗的将领之一,蓟辽总督洪承畴。洪承畴面对满清军队的围困,采取了坚守不出的策略,跟清军打持久战。他提前在锦州城内存储了大量的粮食,并指挥一支战斗力强悍的军队,成功地撕开了清军的包围圈,甚至还给城内运送了粮草。 1641年,皇太极不顾身体不适仍紧急前往锦州城北的戚家堡,并在松山一带包围了明朝军队,与之展开了决战。在这场战斗中,皇太极下令阿济格袭击塔山,成功抢夺了明军在笔架山的粮草储备,使得明军不得不决定分成两路突围。然而,各路军队争先恐后,导致混乱和踩踏,使得一些总兵逃入了杏山,一些则奔向了塔山。而洪承畴等人未能突围,被困守在松山城中,多次尝试突围,但都失败了。 很快,明军粮草断绝,松山副将夏承德暗中通敌,成为了清军的内应。松山城被攻陷,多位总兵被杀,洪承畴、祖大乐被俘至沈阳。三月八日,祖大寿率领部队投降,清军占领了锦州。同年四月二十二日,清军用火器攻击杏山城垣,吕品奇率领部队投降,松山、锦州、杏山三座城市全部失陷,这场松锦大战也随着明军的惨败而结束。 松锦大战的失败,是多重原因导致的。当时,崇祯皇帝和兵部尚书陈新甲等人偏信张若麒的轻敌冒进之言,一味催促出战,导致重臣宿将选率骁骑,十万之众,覆没殆尽。此外,洪承畴虽然精通兵家权谋,但由于考虑到个人的得失安危,屈从于陈新甲、张若麒等人的权势,表现出犹豫和动摇,这就必然导致明军失败。更可恶的是,一些明军将领畏死,弃战南逃,如总兵王朴为了自己活命,不顾全军安危,违约先遁,造成明军松山大败。 战争失败后,明朝倾尽国力打造的九边精锐损失殆尽,只剩三万残兵跟随吴三桂退守宁远,之后明朝在关外的城池悉数陷落,关外铁骑被歼灭殆尽,仅剩孤城宁远。松锦之战是明、清在辽西战场的最后一仗,可以说是皇太极一生军事生涯中最精彩之作,也是中国军事史上围城打援的范例。以后明朝再也没有能力组织起对清军的有效反击。
祖大寿奉命于大凌河筑城保卫锦州,在他修了不到半个月的时候,皇太极大军便兵临城下,将大凌河城包围。城中将士无不惊恐万状,祖大寿作过几次试探性的突围,都被金兵杀了回去。无奈之下,只好坐困愁城,盼着援兵。后来祖大寿在要求皇太极对天宣誓,不杀将吏兵民之后,开城投降。 到了明崇祯十三年,皇太极悍然出兵南下,意在消灭明朝关外最后一支劲旅,打通关宁锦防线。当时,满清军队在领袖皇太极的率领下,一路打到锦州城下,遭遇了明朝最会打仗的将领之一,蓟辽总督洪承畴。洪承畴面对满清军队的围困,采取了坚守不出的策略,跟清军打持久战。他提前在锦州城内存储了大量的粮食,并指挥一支战斗力强悍的军队,成功地撕开了清军的包围圈,甚至还给城内运送了粮草。 1641年,皇太极不顾身体不适仍紧急前往锦州城北的戚家堡,并在松山一带包围了明朝军队,与之展开了决战。在这场战斗中,皇太极下令阿济格袭击塔山,成功抢夺了明军在笔架山的粮草储备,使得明军不得不决定分成两路突围。然而,各路军队争先恐后,导致混乱和踩踏,使得一些总兵逃入了杏山,一些则奔向了塔山。而洪承畴等人未能突围,被困守在松山城中,多次尝试突围,但都失败了。 很快,明军粮草断绝,松山副将夏承德暗中通敌,成为了清军的内应。松山城被攻陷,多位总兵被杀,洪承畴、祖大乐被俘至沈阳。三月八日,祖大寿率领部队投降,清军占领了锦州。同年四月二十二日,清军用火器攻击杏山城垣,吕品奇率领部队投降,松山、锦州、杏山三座城市全部失陷,这场松锦大战也随着明军的惨败而结束。 松锦大战的失败,是多重原因导致的。当时,崇祯皇帝和兵部尚书陈新甲等人偏信张若麒的轻敌冒进之言,一味催促出战,导致重臣宿将选率骁骑,十万之众,覆没殆尽。此外,洪承畴虽然精通兵家权谋,但由于考虑到个人的得失安危,屈从于陈新甲、张若麒等人的权势,表现出犹豫和动摇,这就必然导致明军失败。更可恶的是,一些明军将领畏死,弃战南逃,如总兵王朴为了自己活命,不顾全军安危,违约先遁,造成明军松山大败。 战争失败后,明朝倾尽国力打造的九边精锐损失殆尽,只剩三万残兵跟随吴三桂退守宁远,之后明朝在关外的城池悉数陷落,关外铁骑被歼灭殆尽,仅剩孤城宁远。松锦之战是明、清在辽西战场的最后一仗,可以说是皇太极一生军事生涯中最精彩之作,也是中国军事史上围城打援的范例。以后明朝再也没有能力组织起对清军的有效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