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秦国能统一六国,是奋六世之余烈。
那么这六世指的是哪六世呢?大概率应该是这么6位君主在位期间: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
其实这6位君主中,也有很多水分。比如说秦孝文王,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安国君,他在位仅仅3天就挂了,他能有什么出色的政绩呢?
再比如说秦庄襄王,也就是嬴异人,他是秦始皇的老爹。不过他在位也不过只有3年时间,期间政绩平平,也没留下什么旷世之举。
秦孝公嬴渠梁,任用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强大。
秦惠文王嬴驷,任用张仪瓦解六国联盟,任用司马错灭蜀,扩大了秦国的疆土。
秦昭襄王嬴稷,任用范雎远交近攻,任用白起灭六国百万雄兵。
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
以上这4位,似乎才是真正为秦国做出伟大功绩的君主。其实这6位君主在位期间,还有1位君主没有上榜,那就是秦武王嬴荡。
秦武王嬴荡是秦惠文王的儿子,也是秦昭襄王的哥哥,那么问题来了,他能不能列入六世之余烈呢?他对秦国做了哪些贡献呢?
秦武王是个很有意思的君主,他天生孔武有力,一言不合就要彰显自己的力气,是个正儿八经的大力士。
为此,秦武王也非常喜欢大力士,身边的宠臣任鄙、乌获、孟说等人,全都是大力士出身。好家伙,朝堂之上一个个都是肌肉男,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型男走秀大会呢。
秦国境内凡是能举起来的东西,秦武王基本都举过了,似乎一点挑战都没有。因此他身边的宠臣孟说便提醒秦武王:老大,我听说周朝的龙文赤鼎很重,要不咱们去试试?
秦武王四年,百无聊赖的秦武王果然带着一大帮大力士,大摇大摆地进入了洛阳,他们不仅要来举大鼎,更是为了彰显秦国的武力。
周赧王乖巧得跟个孙子一样,只能眼睁睁看着秦武王进入周朝的太庙,尝试着举起龙文赤鼎。结果报应来了。
孟说力气很大,率先把大鼎举了起来。不过眼珠子差点蹦出来,眼角都挤出了血滴。秦武王觉得孟说能举起来,自己难道不能吗?索性也来举鼎。
大鼎的确被举了起来,可下一秒就把秦武王的右腿给砸断了。那时候医疗条件太差,秦武王嗷嗷叫了一晚上,终于还是病死了。年仅23岁。
最关键的是,秦武王死前,并没有留下任何子嗣。因此秦国的国君之位,就这么空了出来。秦惠文王的儿子们,成为了角逐大位的重要人选。
最终芈八子的儿子嬴稷,在赵武灵王的帮助下,强行登上了秦国国君的大位。嬴稷也就是秦昭襄王,他的曾孙便是大名鼎鼎的秦始皇。
如果秦武王没有早逝,如果秦武王还有儿子,那么恐怕历史上就没有秦始皇这个人了。所以说,这未尝不是一大贡献呢?
其实,秦武王之所以能得到这么个谥号,不仅仅是因为他孔武有力,更是因为他好战的缘故。
秦武王时期,就已经有了问鼎中原的计划。奈何韩国和周国,挡在了函谷关跟前,死死地挡住了秦国东出的大门。
尤其是韩国的军事重镇宜阳,兵精粮足,随时会阻拦秦国大军的东进之路,简直就是秦国的眼中钉、肉中刺。
这还得了?
为此,秦武王特地召集了一大批朝臣,商量着灭亡周朝,拿下宜阳的战略。这事儿遭到了右丞相樗里疾的强烈反对,因为他觉得劳师远征,万一遭到魏国和赵国的偷袭,那可就完犊子了。
可左丞相甘茂却觉得这是秦国统一天下的重要一步,因此甘茂主动请缨,游说魏国,与魏国签订了盟约,使得魏国和秦国站在了同一阵线。
只要魏国挡住赵国,那么秦国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甘茂在出征之前,曾经对秦武王说了一个小故事,讲的是有3个人连续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前两个人来,曾参的母亲不以为意,可第三个人来了以后,曾参的母亲立马收拾东西准备跑路了。
为啥说这个故事呢?甘茂就是为了告诉秦武王,宜阳难打啊,如果中途有人进谗言,导致秦武王让甘茂撤军,那岂不是要功亏一篑?
因此甘茂希望秦武王与之订立盟约,不打下宜阳,绝不撤军,由于订立盟约的地方叫息壤,所以史称息壤之盟。
此后甘茂亲自带兵攻打宜阳,不过很可惜,甘茂打了5个月愣是没能啃下宜阳。这时候秦武王也怂了,打算撤军。甘茂啥也不说,只是写了一封信给秦武王,上面只有两个字:息壤!
秦武王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因此果断增兵5万,又把他那些心爱的大力士都派上了战场。甘茂自己则散尽家财,鼓舞士气,最终一举拿下了宜阳,斩首韩军多达6万人。
这一战过后,秦国的领土直接扩张到了周朝都城洛阳的边上,韩国也失去了抵挡秦国大军最重要的战略要地。
自此秦国可以自由出入函谷关,随时对山东六国发起进攻。
秦武王在位只有4年时间,所立下的功业,其实说到底也只有攻占宜阳这一件事。但是这件事的意义是非凡的。
宜阳是韩国西部的屏障,又是周朝都城洛阳的壁垒。同时还是连接上党、南阳、新郑三地的枢纽。失去了宜阳,等于是把韩国给切成了零碎的好几块。
上党后来成为飞地,也成了长平之战的导火索,其实就跟秦武王夺取宜阳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说,从后果上来讲,秦武王拿下宜阳,直接伤害了韩国、周朝、赵国的利益。
由此可见,秦武王也不是什么事儿都没做。除此以外,秦武王还平定了蜀地叛乱,同时派兵攻打过义渠、丹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