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韩国深受中国古代文化影响,甚至在清王朝灭亡前,韩国所使用的官方文字都是汉字。如今在韩国首都就竖立着一块刻有汉字的石碑,据说这块石碑与清王朝有关,见证过韩国的一段屈辱历史,还被许多韩国人视为国耻。
然而极好面子的韩国人却一反常态地将这块石碑保留了下来,并没有要销毁的意思,这是为何呢?这块石碑到底有什么来历呢?
1636年,皇太极称帝建立清朝,并于年底亲率十二万大军入侵朝鲜。要知道,当时的明朝还没有完全覆灭,为何皇太极宁愿先暂缓攻打明朝,转而先进军一江之隔的李氏朝鲜呢?这还要从1628年开始说起。
1628年,皇太极曾向朝鲜借兵船攻打明朝,而朝鲜作为大明多年来的藩属国对明朝非常忠心,直言:“明国犹吾父也,助人攻吾父之国,可乎?船殆不可藉也。”显然,朝鲜是站在明朝那边的,也并不认可后金。
1636年2月,预备称帝的皇太极派心腹英俄尔岱向朝鲜王室送信,暗示朝鲜改变立场,上书拥护皇太极称帝。朝鲜仁祖李倧接到信时虽有犹豫,但内心还是更偏向明朝,而朝鲜朝堂内更是一边倒地支持明朝,直接痛斥皇太极是在以夷代华,甚至建议先斩后金来使向明朝表忠心。
英俄尔岱见势不妙果断逃回了后金,并向皇太极禀明了朝鲜的态度,此时皇太极已经对朝鲜极其不满了。
1636年4月,皇太极称帝,朝鲜虽派来使臣恭贺,却拒绝行三跪九叩之礼,坚称自己只对宗主国大明行此大礼。面对朝鲜一而再再而三的挑衅,皇太极终于怒上心头,决定给朝鲜一个下马威,也让其他跟朝鲜一样仍然效忠明皇的旧臣看看忤逆自己是什么下场。
1636年11月19日,皇太极以“朝鲜败盟逆命”为由,决定发兵讨伐朝鲜,并于12月2日起行。李倧得到消息后第一时间向明朝发出了求救信,寄希望于宗主国出兵拯救朝鲜。
然而当时的明朝早已自顾不暇,哪还有空闲理会一个藩属国的求救,于是清军在渡过鸭绿江后一路高歌猛进,不到一个月便以压倒性的优势打到了朝鲜国都汉城,逼得李倧弃城逃往南汉山城。
很快,南汉山城便被清军层层包围,受困的李倧见势不妙想要与皇太极和谈,但皇太极坚持要求李倧出城投降,同时还优待了被俘的朝鲜王室,并承诺即便李倧投降亦可保住王位。无奈之下,李倧只得妥协,于1637年1月30日褪下王袍出城投降,向皇太极行三跪九叩之礼,自此,朝鲜成为了清朝的藩属国。
被大清征服后,朝鲜虽明面上改了年号并对清朝俯首称臣,但骨子里还是不太瞧得上清朝,皇太极为了立威,有意在朝鲜建立一块功德碑记录清军攻下朝鲜的过程,并歌颂皇太极对朝鲜的恩德。而朝鲜虽对此倍感屈辱,但迫于清朝的强权,也不得不将修建功德碑提上日程。
在选人为石碑刻字时,朝鲜书法家们纷纷以各种理由拒绝出面,生怕自己的名字与这块石碑沾上关系,结果导致修建石碑的工程一直拖到了1639年12月才勉强完成,而且石碑上面的字迹还十分潦草,笔笔都透露着一股勉强之意。
清朝则对这块石碑非常满意,每次出使朝鲜时都会要求去参观一番。朝鲜一面感到羞耻,一面又不敢损坏石碑生怕惹得清帝不悦,直到甲午战争后朝鲜被日本侵占,这块石碑才被作为中国的印记被日本抹去,从此深埋地下。
讽刺的是,石碑的建立见证了朝鲜曾经遭受的耻辱,而石碑的深埋又代表了朝鲜再次沦陷的屈辱历史。
不过石碑的故事还没有结束,1931年,这块石碑被朝鲜文物部门挖出,但到了1956年,韩国文教部长又认为石碑象征的是国耻,于是又将石碑埋回地下。1963年,经过一场洪水洗礼后,石碑又一次重见天日,此时的韩国政府出于尊重历史,决定不再将这块石碑掩埋,甚至还下令保护石碑。
于是,这块见证过韩国百年兴衰史的石碑终于落定首尔,许多不满韩国政府做法的韩国民众曾恶意破坏过石碑,但韩国政府始终没有拆除石碑的意思,还几次修复了石碑被损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