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爱说历史的娘娘说到孙承宗布置了一条坚不可摧的防线。防线虽然坚固,但人不坚固,孙承宗辞职回家了,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东林党失败,阉党上位了。阉党派了20多位言官,每天告孙老师的状,就算有皇帝支持,孙老师也坚持不住了。于是,阉党的高第上位。高第先生一上位,就选择了逃跑。当然,不仅是自己逃,还下令让所有的百姓和士兵全部撤回关内。于是孙承宗花大价钱,修建的堡垒就留给了后金,但是有一个人没有走,这个人,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关于高第,历史上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说,他和孙承宗的方针不一样。孙承宗,是坚持固守,而高第是选择撤退,收缩战线。当然,这两种策略都有不同的影响。孙老师的计划虽然很好,但有一个巨大的缺点,那就是费钱,他修建的那么多堡垒,召集那么多的士兵,都是需要花钱的。据有关人士统计,孙老师一年花的钱就超过了明朝的财政收入,而明朝会灭亡,和财政崩溃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有人就认为,孙承宗是拖垮明朝的有罪之人,而高第则是一个明智的人。
关于孙承宗的争议,爱说历史的娘娘倒是觉得没有什么可说的,因为这种功过论,连历史专家都搞不明白,娘娘我想说的是高第,我认为他的撤退和战略没有什么用处。高第先生是进士出身,一般的进士,如果没有什么大的经济问题,或者大的过错,混个十来年,大概都能混个四品官。但是高第先生,是一个奇人,他在朝廷里混了33年,才得了一个兵部侍郎的官,然而他才干了一年,因为年纪太大就退休了。
但是他在阉党里是唯一一个在兵部混过有资历的人,所以他必须去,但是他不愿意啊,他当众给魏忠贤磕头,表示自己死也不去。然而魏忠贤表示他要么死,要么去,所以他就只能去了。后来他因为在辽东的事情被开除回家,他做的事情也是相当坑,后金的士兵还没有打来,他就带着自己一家人逃跑,试想一下高官都跑了,别人不也跟着跑吗?所以城里一下子就陷入混乱。后来这个地方失陷,朝廷追究责任,发现是他带着头跑的,就把他给抓了。而孙承宗所在的城市,被后金攻陷时,孙承宗带着子孙,和全城百姓守城。结果城破,他们被抓,孙承宗自杀,他的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八个侄孙,全部战死。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现在高第要带着所有的百姓和士兵撤退。但有一个人不愿意退去,那就是袁崇焕,他说自己的官职就是宁前道,他死也要守着宁远,就算只剩下他一个人,他也要迎战敌人。当然他这句话很快就能派上用场了。两个月后,努尔哈赤带着全部的兵力来了。虽然它号称20万,但是这些人里包括老人,小孩和妇女,真正能上战场的大概有6万人左右。虽然人数不多,但是他们的战斗力相当强悍。
根据某些专家估计,这些人应该是当时世界上战斗力最强大的部队。娘娘觉得这种说法相当靠谱,正常的人是接受不了打仗的,因为打仗太残酷,能不打就不打。但是后金这支部队,却以打仗为乐。他们不仅自己喜欢上战场,他们的一家老小也支持他们上战场。因为只有上了战场,才能掠夺,才有钱。他们以打仗为生,也以打仗为乐,这样的人,这样的士兵才是最可怕的。现在袁崇焕,面对的就是这群人,他们有最强的兵力,手握着屠刀,朝宁远而来。
67岁的努尔哈赤,志得意满,他以为这次的行动一定会和前几次一样。就算过程是曲折的,他也是最终的胜利者。他甚至不知道袁崇焕的姓名,就给袁崇焕写了一封信。他说我带着20万的兵马来,你这个城池是一定要破的,如果你们现在投降,我会给你们官做。
袁崇焕则回信道,你说你有20万,我知道那是假的,你只有13万人而已,不过我觉得还行,我不嫌少。虽然袁崇焕的人少,而且还是孤城,但是他还是有一些依仗的,他的依仗是红衣大炮,这大炮不是明朝产的,是国外产的,具体从哪国也没有资料,但是特别顶用,所到之处,尽皆糜烂。而且因为宁远的地形,特别适合大炮的使用,它是山字形的。后金士兵在攻城时就发现,他们的脑袋上边,左边,右边,下边,全是大炮。
而且,他们的脑袋上还总是能够掉下石头和枪子儿。后金的士兵攻了几天之后发现,爬墙是爬不上去的,所以他们改变了策略,钻洞。这个策略还相当有效,他们挖了三、四个二丈左右的大洞,按理说城墙被挖了这么大的洞,应该早就塌了,但是因为那年冬天太冷,宁远城还就这么坚持下去了。但就算是天再冷,如果任由后金的士兵再这么钻下去,宁远城早晚会塌,于是他们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把火药,棉花和稻草,一起点燃,然后再丢下去,效果相当可怕,请大家不要轻易尝试。因为那年冬天特别冷,后金的士兵,也就会穿着几件棉衣,那些燃烧的棉絮和稻草,沾到哪里就烧到哪里。这种武器是临时发明的,被后人称为万人敌。
此时的努尔哈赤是愤怒的,他下令士兵,一定要进攻,而这些进攻,在后金士兵惨烈的代价下,是相当有成效的。因为死去的后金士兵太多了,他们的身体,越堆越高。后面的士兵就能踩着他们的身体爬上去。后金士兵也不是神,他们感觉到了恐惧,再也不愿意进攻了。努尔哈赤更加愤怒,他从来没有经历过这种失败,他不断要求士兵进攻,但却在有一天突然停止,后金士兵突然全部撤退,努尔哈赤在7个月后死亡。
明朝认为努尔哈赤是因这次打仗而死,而清代则压根儿不提这事儿。很多人都猜测努尔哈赤确实是因此而死,爱说历史的娘娘也猜测是清代觉得太丢脸,所以根本不提。亲爱的读者,您怎么想?留言告诉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