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翰文是前科探花,一直在翰林院做编修,心中一直有大志向,想报效国家,于是提出了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方略,被严世蕃看中,外放杭州。

但他并非严世蕃的嫡传弟子,只是为了拜码头。

在驿站高翰文遇到了胡宗宪,被他一番教育后。

他就背叛了严世蕃,在杭州巡抚衙门,与郑必昌、何茂才对着干,这让郑何二人也不明白了,怎么还来了一个掣肘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翰文并不存在背叛,而是看清了事情的真相,依照本心而为。

高翰文来杭州的本心

从剧情中可以看到,严世蕃也非真心收他做弟子,而是将他作为替罪羊,随时可以舍弃。

严世蕃亲密小圈子中鄢懋卿、罗龙文并没有趟浑水,严世蕃就是抱着改成了功劳是我的,改不成罪过就是高翰文的。

而且小说中也有对高翰文内心的描写,“但严府毕竟不被理学清流所看好,自己此行在清誉上便有了诟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见他并不是真正想投靠严党,也是爱惜名声,想融入清流一派的。

再说他和严世蕃只是见了一面,互相寒暄,并不像严嵩对胡宗宪有着知遇之恩,这种所谓的师生情谊也是淡淡的。

他来杭州是想为民众做事的,解救百姓于水火之间的。他对官仓粮食数量等各项资料都是做过研究的,并不是来混的。

只是他对浙江这摊浑水不了解,对改稻为桑背后严党以及各级官员要捞钱的本质不清楚。

路遇胡宗宪

胡宗宪是浙直总督,在路上遇到,高翰文一个下级官员自然是要去拜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官场中,胡宗宪要见他,对于新人高翰文是一定要去的,抬头不见低头见,无论出于礼仪还是出于对自己政治前途的考虑,甚至作为翰林后辈高翰文都没有任何不见的理由。

剧中高翰文开始有一点不想见的意思,他是因为看不上严党,却又靠严党起来,自己心里别扭。

胡宗宪是他人生的第一个政治导师,给他上完课,他一半是感激胡宗宪指点,一半是佩服胡宗宪为人,当场就给磕了一个。

他是一个读书人,认同胡宗宪的观点,根源是他对浙江以及改稻为桑的本质不了解,被胡宗宪说破后,他自然就明白了,他也是一个聪明人,只是经验不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胡宗宪说了他这样做的结局就是“治乱之源”,就差没挑明说你要是这么干,最后严世蕃一定会拿你脑袋去顶锅了。

让高翰文认清了浙江的形势,开始按照良心去做事情。

高翰文杭州表现

在杭州巡抚衙门门房,高翰文和海瑞、王用汲也有一番谈话,他对基层情况有了一些了解,在大堂上,他慷慨陈词拒绝了郑必昌、何茂才的议案。

这让郑必昌向何茂才感慨:“又要我们做剜肉补疮的改稻为桑,又不能因为田价太低惹得百姓造反,赚了钱又要全都交上去,供嘉靖跟严党高层分利一切都需要,高翰文这样一个半清流半严党的”郎中”在旁边监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翰文为了自保以及完成“改稻为桑”的国策,他都不可能跟郑泌昌何茂才站到一起。

之后高翰文虽然被套路,但他还是没有签字,之后他彻底地站到了严党的对立面。

浙江大案发生,严世蕃、郑必昌、锦衣卫等人都想让他背锅,但是他有胡宗宪的指点迷津,保下了一条命。

高翰文本质上是一个书生,有人品和精气神,虽然政治直觉不行,但不失为一个好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裕王、清流保他,是因为他严党叛将的身份,拿他当棋子。

总之高翰文并不是严世蕃的爱徒,也没有背叛严党,他只是被胡宗宪一番话点醒,幡然醒悟,不做严党的替罪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