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战死错路上,今日独怀董振堂,悬眼城楼惊世换,高台为你著荣光。”

以上这首诗的作者为叶剑英元帅,创作时间为1962年的建军节前夕,诗中所怀念的正是1937年牺牲在甘肃张掖高台县的红军高级指挥员——董振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董振堂所率领的红五军与猖獗于甘肃一带的马匪马步芳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苦战,最终董振堂部弹尽粮绝,激战八日后壮烈牺牲,是西路军西征过程中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

提及西路军这个充满悲壮色彩的部队,许多人难民黯然神伤,一如叶剑英元帅诗中所写,西征或许从最开始就是一条“错路”,但这条路最终还是被前赴后继的红军战士用血与肉铺就而成,董振堂将军便是牺牲在西征路上的英魂之一。

更令人感到难过的是,董振堂壮烈牺牲后,马匪为了邀功,当场砍下了董振堂的头领,并且将其高悬在高台县城门楼上,致使董振堂将军死后身首异处。

董振堂将军壮烈牺牲于高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董振堂的妻儿直到五年之后才得知其战死的消息,董振堂的头领更是在78年后才被其次子寻回,可以说,董振堂将军的事迹着实可歌可泣。

接下来,让我们共同缅怀这位有着“铁流后卫”之称的红军高级将领的英雄事迹。

1895年,董振堂生于河北邢台,正所谓燕赵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生长于这片土地的董振堂从小就喜好舞枪弄棒,更是有着超过同龄人的胆量与抱负。

或许正因如此,董振堂的学业迟迟没能结业,直到十九岁才进入当地的中学,尽管如此,董振堂毕业之际,还是获得了“优秀模范”的光荣称号。

董振堂孙子董乃煌及后人在爷爷纪念像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年之后,董振堂又考入了清河陆军预备学校,这所创建于光绪二十八年的陆军学校,对董振堂的影响十分深远,在这里董振堂不仅学习了诸多军事知识,更是接受了革命救国的思想熏陶,为他后来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础。

1920年,董振堂又进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深造,之后顺理成章地加入了冯玉祥的国民军。

当时冯玉祥的部队以军纪森严而知名,而且待遇也不如其他革命军,因此许多同年陆军学校毕业的学生都不愿意去冯玉祥麾下,但是董振堂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行军打仗就要讲究纪律,如今是战争年代,就是要吃苦耐劳,因此董振堂毫不犹豫地成为了冯玉祥麾下的见习军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见习期结束后,董振堂本可以选择留在师部,当参谋或者是教官,既能享受高待遇,又可以与上峰多接触,但是董振堂反其道行之,选择去连队担任下级军官,一切从头做起。

要知道,西北军所在的前线不仅环境恶劣,而且生活条件也十分艰苦,一线的军官也只能和大头兵一起吃大锅饭,但是董振堂却毫不在乎,反而以身作则,堪称模范。

果不其然,董振堂敢为人先、吃苦耐劳的作风很快就得到了冯玉祥的注意,不久后,董振堂便跟随冯玉祥发动了北京政变,等到1926年时,董振堂已经是国民军联军第4师第12旅的旅长,而此时的董振堂才刚刚三十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后几年中,董振堂虽然在国民革命军中一路高升,但是当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做法极度不满,思想上越发倾向共产主义,终于在1931年的12月,董振堂带领将近两万名官兵发动了宁都起义,正式加入红军。

1934年10月,董振堂率领部队参加了浩浩荡荡的长征,他所率领的红五军团负责最为艰苦的后卫工作。

董振堂长征的铁流后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知道,长征途中,国民党部队从未停止在后方追击、干扰,因此董振堂既需要按照路线行军,也需要随时与国民党部队作战,可谓是既流血又流汗,任务极其艰巨。

尤其是在湘江血战和金沙江狙击战中,红五军可谓是牺牲惨烈,第三十四师团全军覆没,接连与敌军苦战五个昼夜,最终损失五千多名将士,董振堂更是接连五天没有合眼,亲赴一线指挥作战。

正是因为董振堂在红军途中的英勇作战,时人都称他为“铁流后卫”。

1935年6月,胜利会师后的红五军改称第五军,董振堂当之无愧的成为了军长,会宁会师后,第五军又被编入西路军,按照西征计划向宁夏、甘肃一带进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便是红军历史上极其悲壮的西路军西征。

当时董振堂率领的四千多人,不仅粮食补给跟不上,而且手中弹药严重不足,等到行军至高台县时,平均每个人只有五发子弹,而他们面对的则是人多势众、兵强马壮的马家军。

关于马步芳和他臭名昭著的马家军,相信许多人都十分熟悉,这伙匪徒在甘肃一带横行霸道数十年,马步芳可以说是当地的土皇帝。

当时蒋介石与马步芳暗通款曲,联合围剿西路军,董振堂所率领的红五军虽然作战经验丰富,但是对于甘肃张掖一带的地形并不熟悉,再加上人困马乏、弹尽粮绝,在高台县与马家军的激战中,最终被层层包围。

蒋介石和马步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即便如此,作为军长的董振堂还是战斗到了最后一刻,直到被敌人将头颅砍下,这位“铁流后卫”才永远地长眠于黄沙之中。

正如前面所讲,董振堂西征之前,曾跟妻儿交代,自己这一去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见,但是嘱咐他们不要担心,因为他身为军长,必定会获胜归来。

然而,直到五年之后,董振堂战死的消息才传到老家,他的两个儿子皆已长大,小儿子董用威从小便与父亲聚少离多,大儿子董光楹已经成人,听闻父亲死讯后毅然决定继承衣钵,投身戎马,几年后,亦战死沙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董振堂的头颅后来的去向,当时有传言马步芳将其打包送给了位于南京的蒋介石,但后来经考证,董振堂的头颅还留在西宁。

直到七十八年后,董振堂的次子董用威才终于找回父亲的头骨,一代名将总算得以安眠九泉。

信息来源:
董振堂:“铁流后卫”显本色 血洒高台著荣光 新华社2021-05-18 07:30
董振堂:长征中的铁流后卫 黑龙江新闻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