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史淘沙

左史淘沙

关注
1粉丝
0关注
187被推荐
IP属地:山东

历史领域创作者

9枚勋章

以史为鉴,锚定未来

  • 因为功高盖主被杀的名将有哪些人?
    鳌拜! 他祖父索尔果是后金的开国元勋,伯父费英东是后金开国名将。 皮岛一直被后金视为眼中钉,在1637年时,他们发动了对皮岛的争夺战,早已严阵以待的明军给与清军迎头痛击,形势紧迫,鳌拜身先士卒,奋勇冲杀,在他的带领下,皮岛被攻克。此战后鳌拜以首功晋爵三等男,赐号“巴图鲁” 松锦会战中,鳌拜五战皆捷,因功晋爵一等梅勒章京。 清军入关后,鳌拜的任务变成了追击农民军,先是重创大顺军,李自成遇害后,大顺军瓦解。后又在西充击溃大西军,此役中张献忠被杀。击破大西军,鳌拜实居首功。 在战场上鳌拜是一位猛将,在政治立场上也选对了方阵。 他对皇太极忠心耿耿,鳌拜与效忠皇太极的一班将领以武力威胁多尔衮不要觊觎皇位。多尔衮不得不做出让步,当多尔衮摄政之后,对鳌拜等人进行了迫害。 顺治亲政后,知晓了鳌拜等人的所作所为,对其极为敬重,并视为心腹之臣,担任议政大臣。 顺治临死时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 当14岁的康熙亲政后,权力归属权的问题出现了严重矛盾。权力就像咕噜眼中的魔戒,很难有人能摆脱它的诱惑,更别说曾经享受过这种魔力带来的好处。 幸运的是,鳌拜只是享受这种特权带来的利益,而没有再进一步的逾越红线,这也是他最终只是软禁而没有处死的原因。
    煮酒论史
  • 如何评价刘邦把自己儿女踹下车的行为?
    像刘邦这种人,很难用现有的价值观去评价。 他就是一个赌徒,赌上了所有,连他自己都是赌桌上的一枚砝码。 他相信只要他还活着就有翻盘的机会。 所以,面对横亘在面前的亲情友情,他通通都可以不顾。 只有活着才是第一要务,只有自己活着才能让自己的亲人活着! 失败者只有在没有任何威胁的情况下,才会被胜利者怜悯,并成为宣传其宽宏大量的舆论工具。 任何存在威胁的失败者都不会被同情,斩草除根才是迎接他们最终的命运! 道德标准是游戏设计者困囿游戏玩家的游戏规则,孩子是我们这些普通人的软肋,对于权力来说这些只不过是其寄存的工具而已。 更何况作为一个集团的领导者,刘邦肩负的不仅仅是自己的这一个小家,还肩负着更多人的命运。 有人说这件事儿是假的,因为不符合逻辑,三次把孩子踢下去,夏侯婴三次把他们抱上车,这样一踢一抱,更耽误时间。 如果是假的,为何经汉朝一代都没有把刘邦的这个污迹进行洗刷与粉饰? 他们想要粉饰很容易,想要把刘邦塑造成神也很容易!但是出于什么原因没有粉饰呢? 这些问题有些复杂,再回到刘邦把自己儿女踹下车的行为。 如果不把孩子踹下车,被项羽捕获,他的这种行为也会受到后世的嘲讽会说他有妇人之仁! 而踹下去之后又会骂他畜生、冷酷、无情! 反正嘴有两张皮,正反都有理! 有人说司马迁在黑刘邦,我真没看出来,我能看到的是司马迁塑造了一个能屈能伸,坚韧不拔,敢于突破世俗,不被规则束缚的强人。
    煮酒论史
  • 霍去病饮马瀚海,封狼居胥有多牛?
    《孙子兵法》中说: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封狼居胥的事情发生在漠北之战。 汉武帝派遣大将军卫青与骠骑将军霍去病,各自统率五万精锐骑兵及数万步兵,兵分两路深入漠北腹地,旨在全面消灭匈奴的主要力量。为确保战役顺利进行,他还调动了数十万步兵及数万匹战马作为后勤支援。 本来汉武帝准备让霍去病去寻找单于的主力伺机歼灭。但是霍去病再次与单于的主力擦肩而过。不知道这是单于的不幸还是大汉的幸运。 卫青再次直面匈奴的主力精锐部队,经过激战匈奴军溃散,卫青追至赵信城,尽焚其城及剩余军资而还,卫青这一路共歼敌19000多人。 霍去病一路与匈奴左贤王遭遇,在自损1万情况下,歼敌7万多,并封狼居胥! 单单一个卫青不可怕,可怕的事卫青与霍去病的强强联合。 这个时间段时匈奴的至暗时刻。 可是如果把功劳完全归功于霍去病也有些太过勉强。 霍去病是幸运的,他有一个舅舅卫青。舅舅可以抵挡匈奴的主力精锐,让霍去病勇往直前省去后顾之忧。 他有一个全力支持并充分信任他的君主汉武帝,汉武帝举全国之力,借文景之治的红利。发起了对匈奴的全面战争。 可以说,霍去病是站在汉武帝与卫青以及其他汉朝一班牛人肩膀上才取得的骄人成绩,当然他自己的天赋也不能忽略。 对于那些喜欢个人英雄主义的,可能会无法接受,但是一个人的成功,是基于背后无数人的付出。
    煮酒论史
  • 刘备好几个儿子,刘禅是个半傻,为什么非要传位给他?
    刘禅半傻? 可能他比谁活的都通透! 其实可以通过《三国志》可以看到,诸葛亮死后,刘禅做了很多事情。 首先,诸葛亮死后,刘禅素服发哀三日,李邈上书说诸葛亮的坏话,刘禅将李邈下狱处死。这一做法不仅可以稳定朝政,更给人以厚待重臣的表率。 然后,收降武都氐王苻健,平定、开发越隽郡,让姜维负责连结羌胡的事情,接纳夏侯霸。 虽然,在黄皓的干预下,刘禅对姜维提供的钟会在关中治兵的消息没有做准备。但是这并不是导致灭国的原因。 姜维十万大军能把钟会阻挡在剑阁,却阻拦不了邓艾偷渡阴平直抵成都。 刘禅虽然可以派诸葛瞻拒敌于涪,却干预不了诸葛瞻刚愎自用不听黄崇的劝告占据险要,最后战死绵竹。 刘禅必须在战与降之间进行选择! 姜维的战况如何?邓艾是怎么出现在蜀国首都附近的?他有多少兵?后续还会有多少兵?这一切对于身处险境的刘禅来说都是一个未知数。 流言四起,黑云压城! 他再次召集群臣商议对策,看着那群愁眉不展,却又各怀疑心的人,他突然意识到,这群大臣根本没有能够带兵打仗的!虽然北地王刘谌请求背城一战,可是他知道刘谌的一腔热血也不过杯水车薪。 他其实已经想好了后路,投降!但是这个话不能从自己嘴里说出来,面前这群废物居然没有一个人能体察朕心。 良久的等待之后,光禄大夫谯周站了出来,他力排众议,极力主张投降。 终于等来了,他听从了谯周的建议。 投降意味着什么?他不可能不知道!他也饱读诗书,知道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下场。 他跟父亲刘备颠沛流离,最后立身蜀地。 他亲眼目睹诸葛亮五次北伐的失败。 他更知道身边这群人的能力几何。 他比谁都明白蜀国真正的困境在于人才的凋零! 与其玉石俱焚,不如给老百姓一个活命的机会!
    煮酒论史
  • 兵主之神蚩尤

    2024-11-21
    图片
    06:49
  • 黄帝元妃蚕神—嫘祖
    2024-11-19
  • 历史上有哪些刺杀名人成功同时自己活下来的人?
    其实要离应该算一个! 春秋时期,太子光在伍子胥的帮助下招募专诸刺杀吴王僚自立为王,也就是吴王阖闾。 庆忌是吴王僚的儿子,他勇猛无敌,在父亲吴王僚被刺杀后,他逃到卫国,在卫国他招纳勇士,扩大势力,操练兵马,意图复国。 庆忌这些做法很快传到了吴王阖闾那里,吴王阖闾如芒在背,整日提心吊胆,他为了消除庆忌这个潜在的威胁,要求伍子胥设法除掉庆忌。 伍子胥又向吴王阖闾推荐了第二位刺客要离。 要离原本的职业是屠夫,其父是职业刺客。这也算是一种传承或者遗传。 要离身材矮小,外貌丑陋,但是却有万人之勇。 为了实现吴王交给的任务,要离决定实行苦肉计麻痹疑心很重的庆忌。 他要求吴王杀其妻儿,断其一臂,以此消除庆忌对他的疑心。 吴王一开始不同意,但是在要离一再坚持下,吴王被要离的决定感动,同意了他的要求。 不久,吴王阖闾与要离在朝堂上演出了一场纷争,最终“愤怒”的吴王阖闾令大殿上的武士把要离推出去断其右臂,然后投入监狱;又把他的妻子抓起来。 后来,伍子胥偷偷放走要离,震怒的吴王又下令杀死了要离的妻子。 要离逃到卫国庆忌处,悲惨的精力让他获得了庆忌的信任,并视为心腹。 在庆忌率兵乘船伐吴的时候,被要离偷袭,用短矛刺入心窝,庆忌虽然深受重伤,但是任然可以三次把要离的头投入水中。并对身边的护卫说,不要杀要离。庆忌最终深受重伤而死。 要离虽然被庆忌释放,但是他早已家破身残友尽名扬!活着对他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最终他也选择自杀! 刺杀而活下来是他的成果,自杀是他的结果!
    煮酒论史
  • 办公室有个小姑娘喜欢我,我已婚了,但是我也有点喜欢她怎么办? 这让我想到了一本书《当尼采哭泣》,这书很有意思,既有形而上的人生四大终极关怀,又有形而下的家庭矛盾、婚姻问题、异性诱惑、种族歧视、中年危机等等。面对这些问题,如何克制,如何选择,如何战胜欲望,阅读此书会有所收获或感悟。
    布雷尔对自己的女患者有一种畸恋,这种畸恋来自女患者的暗示,而女患者的感情却又来自对她父亲的投射。这种暗示可能仅仅是一种心灵寄托,或者下意识的行为,但是这种行为却令布雷尔想入非非,无法自拔,当然不限于布雷尔,是个男人应该都会有点儿想法!她亲昵的行为,充满诱惑的语言,无一不在撩拨着布雷尔的神经,他越是挣扎陷的越深,他为此苦恼,并与妻子产生了隔阂,在妻子的干预下,他只好忍痛把女患者推荐给了其他医生,并把自己的女助理开除了。 在弗洛伊德的催眠下,他重建了一个迥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他终于从中认识到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他剥离了对女患者的畸恋,其实这种改变依旧是凭借想象得到的改善!以前是想象着她的好,想象着自己在她心中的唯一性。可是现在不一样了,完全不一样了!其实改变的不是对方,改变的是自己的心境!相由心生!我所提到的“相”不仅仅是面相,我所指的是一个人看到的事物或对事物的理解、解释、观感,这些都是由其内心决定的! 这其实是一场布雷尔与尼采价值回归的旅途,也是真正成熟之后的再次选择! 何为自由?何为死亡?何为孤独?何为意义?谁也没有准确的答案,也不会有唯一的答案。 如果你也有这种苦恼建议去看看这本书。
    天天杂谈
  • 历史上有哪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时刻,最后又是怎样的结局?
    孔子的弟子仲由!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开始说的就是他! 《论语·宪问》: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仲由,字子路。 公元前487年,子路被卫国聘为蒲邑(今河南省长垣市)宰,这是长垣市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首任县令。 子路治理蒲邑三年,成果显著,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公元前480年,子路从蒲邑离任后,被卫大夫孔悝聘为家臣,守戚城(今河南濮阳北) 公元前480年,卫国发生宫廷政变,子路时任卫国公孔悝的邑宰相,听闻此事后果断入城,决定与反贼决一死战。战斗中,子路身受重伤,冠缨被打落,他仍坚持系好帽缨,最终用身体挡住了敌人的乱刀,被剁为肉泥,惨烈战死‌。 除三害的周处! 周处。西晋时期大臣。吴国鄱阳太守周鲂之子。 他年轻时横行乡里,与南山猛虎、长桥下蛟并称“三害”。 后来,他射虎杀蛟,幡然悔悟,励志好学,成为一代名臣。 吴亡后转仕晋朝,官至御史中丞。 任职期间,他举劾不避宠戚,公正处置,因此得罪了权贵。 后来齐万年反叛朝廷,周处率军讨伐,而当时他得罪的权贵,成了他的上级,他明知后继无援,仍然勇往直前,最终战死沙场。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句话里的“不可为”是外界站在自己的角度和价值观的判断,认为某事不可行或难以实现。而“为止”是内心的追求,为了守护心中的“道”!
    煮酒论史
  • 历史上有哪些关系很「塑料」的挚友/君臣?
    王导跟周顗,不过周顗很铁,王导很塑料!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这句话广为流传的谚语,就出自他们的故事。 东晋时期,王导的堂兄王敦发动叛乱,这一事件使王导受到牵连,他内心极度忧虑与恐惧,因为谋反之罪足以招致整个家族的毁灭!为了挽回局势,王导带着家族子弟匆忙赶到宫门,准备向皇帝请罪。 就在此时,王导的好友周顗(字伯仁)恰好进宫处理事务。王导急忙上前,恳求周顗能在皇帝面前替自己说几句好话,以减轻罪责。然而,周顗却仿佛没有看见他一般,径直走进了宫内。 虽然周顗在宫外对王导态度冷漠,但入宫后,他却在晋元帝面前极力为王导辩护,最终成功地说服了皇帝,使王导得以从轻发落。 当周顗结束与皇帝的会面,准备离开的时候,王导依旧跪在宫门之外。他喊着周顗的名字,希望能得到一丝回应,但是周顗仍然没有理他,径直离去,未做停留。 回到住处后,他再次上书为王导求情。 然而,王导对此却一无所知,他误以为周顗在关键时刻抛弃了自己,辜负了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当王敦势力攻入建康之后,他找到王导,询问关于周顗的任职问题。王敦数次询问换来的都是王导的沉默。 王导的沉默,给王敦传递了一个错误的信息。最终,王敦决定要除掉周顗,而王导在听到这个决定时,仍然没有任何反应,他的沉默无形中宣判了周顗的死刑。 事后,王导在处理中书省遗留的公务时,意外地发现了周顗曾经为自己辩白的表章。表章中恳切的言辞,拷问着他的良心。 他手持表章,痛哭流涕,内心充满了自责与愧疚。 他深知,虽然自己没有直接杀害周顗,但周顗的死却与自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他痛心地说道:“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煮酒论史
  • 有哪些历史名人是被小人物打死的?
    三国孙策 十七岁时,他父亲孙坚被刘表部下黄祖所杀。 他与弟弟孙权先投奔袁术,在江东创业,自立山头,后一统江东,为吴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就连曹操听说孙策平定江南后,都认为他很难对付,常说很难跟孙策这只疯狗争锋了。 曹公闻策平定江南,意甚难之,常呼“猘【zhì】儿难与争锋也”。 正当他暗中筹划着一项更为宏大的战略蓝图——意图在曹操与袁绍于官渡对峙之际,突袭许都并迎接汉献帝之时,却在一次丹徒山中的狩猎活动中,不幸遭到许贡两名门客的暗算,被毒箭所伤。尽管他被迅速送回城中治疗,但无奈伤势过重,最终未能挽回生命,英年早逝,年仅二十六岁。 如果孙策不死,或者晚一点儿死,三国的局势很可能发生深刻的变化! 当然,历史不存在假设!如果我们无限放大历史,会发现历史是由一个个偶然事件交织而成。这一个个偶然事件又构成了历史的大势所趋。每一个事件都是构成历史巨幅画卷的微小像素。 而当我们细致入微地去感知时,便能体会到那份由无数细节堆砌而成的历史质感,那是一种令人心生敬畏的颗粒感! 当然,除了孙策还有蜀汉的勇将张飞,因处罚部下,被部下刺杀而死;而前凉皇帝张祚、东魏的权臣高澄,以及辽太宗耶律德光的长子耶律璟,此三人均意外地命丧于厨子之手。 所以不要小瞧小人物! 因为匹夫一怒,血溅五步!
    煮酒论史
  • 齐威王作为一国之君,为什么看不出来田忌赛马这么浅显的计策?
    这个计策真的肤浅吗? 未必! 田忌赛马为什么会给人肤浅的感觉呢? 因为这个故事流传了几千年,耳朵都快磨出茧子来了,而且还有很多人掰开了揉碎了给大家讲,才会给人一种肤浅的感觉。 首先我们看一下《史记》的原文: (田)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要实现这个计策: 第一要知己知彼,知己是知道自己的优劣。知彼就是知道对方的优劣。同时还要逐一对比自己跟对方的优缺点。这种对比要客观,如果是一厢情愿的自 第二点在于能够做出取舍,其中“取”是多数人都能做到的,但真正做到“舍”,方显大智慧之所在。 第三点在于深刻理解人性,认识到像齐威王那样的人是玩的起的,否则很容易陷入赢了比赛却丢了性命的境地。历史上因过分追求胜负而招致灾祸的例子屡见不鲜。 第四点是客观原因,骄兵必败。齐威王与田忌之间已进行过多次比赛,且田忌常常落败,齐威王或许会因此而轻视田忌。然而,假若双方胜负交织,齐威王的胜负心再强烈一些,在比赛前做好充分准备,那么比赛的结果就难以预料了。 其实这次赛马相当于齐威王打的是明牌!
    煮酒论史
  • 炎帝的故事

    2024-11-13
    图片
    04:26
  • 纵观中国历史,贤人辈出,有哪些真正的牛人? “十朝元老”冯道!
    他自幼纯厚好学,善属文,安贫乐道,不以恶衣食为耻。 他早年曾效力于燕王刘守光,后历任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他历经后唐庄宗、后唐明宗等十位皇帝,期间还向辽太宗称臣,政治生涯极其丰富。 他在五代乱世中能够混迹于官场五十年而不倒,这既得益于他的善于钻营,也与他能吃苦、适应艰苦环境的能力密不可分。 他在任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百姓的举措,并提拔有才有识的寒门子弟。他安于清贫,守贫不骄,亲力亲为。 他的口碑呈现:私德受赞,公德有议两极分化。 他曾经进行过自我剖析或者自白: “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须知海岳归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 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身处乱世,他能够临危不乱。政局波涛,他怀揣定海神针,屹立不倒。 有时候选择逃避反而会轻松一些。 迎难而上更显难能可贵。 如果以“忠臣不事二君”为标准来衡量他,他确实存在污点。 而面对“万姓纷纷,何人救得?”的问题,他又能一言以对,让无数百姓免遭涂炭。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孰轻孰重,这是不同价值观的不同体现。 用自己的羽翼在乱世中护百姓周全,也是一种本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以人为本这一点上,他比其他人看的更明白,走的更远!
    煮酒论史
  • 历史上有哪些“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实例?
    伍子胥为了报仇大约用了十六年的时间。 伍子胥原本是楚国人,出身于贵族家庭。他的父亲伍奢是楚国的重臣,但不幸被费无极陷害,导致楚平王怀疑其有谋反之心,因此被捕并受到酷刑。 费无忌又向楚平王进言,说伍奢有两个儿子都很贤能,如果不杀掉他们,将成为楚国的祸害。于是楚平王就将伍奢作为人质,逼迫伍奢的两个儿子前来。 伍奢的儿子伍子胥却识破了楚平王的阴谋,认为即使他们两兄弟都去了,楚平王也不会放过他们的父亲。所以,伍子胥选择了逃走,而伍奢和伍尚则最终被楚平王杀害。 伍子胥则成功逃亡到吴国,开始了他的复仇之路。 在吴国,伍子胥得到了公子光的赏识,他帮助公子光成功刺杀吴王僚,自立为王,即吴王阖闾。 伍子胥因此成为吴国的重要谋士和将领,他积极辅佐吴王,帮助吴国强大起来。 在吴国的强大过程中,伍子胥一直没有忘记复仇的目标。他密切关注着楚国的动态,等待合适的时机采取行动。 终于,在吴王阖闾的领导下,吴国联合蔡国、唐国等国共同攻打楚国。在战争中,伍子胥率领吴军大败楚军,成功攻入楚国都城郢。 在攻入郢城后,他掘开了楚平王的坟墓,鞭打了他的尸体三百下,以泄心头之恨。 这一举动不仅表达了他对楚平王的极度愤怒和仇恨,也展示了他作为复仇者的决绝和残忍。同时这个举动也让他备受诟病。 有人认为他的复仇行为过于残忍和极端,不符合君子的风范和道德标准。但也有人认为他的复仇是正义和合理的,是对父亲和家族荣誉的捍卫和维护。
    煮酒论史
  •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檄文,作者是谁?
    《八一宣言》作者: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 1935年,日本侵略者加紧对华侵略,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王明为首草拟了‌《八一宣言》即《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呼吁全国各党各派捐弃前嫌、一致抗日,并倡议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该宣言最初由王明译成俄文,并送交斯大林审阅。获得同意后,宣言被编入在法国出版的中文报纸《救国报》,并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名义于1935年10月1日在法国巴黎全文发表。 《八一宣言》的发表,不仅开辟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制定之路,也为国共第二次合作奠定了思想基础。 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的: “我国家、我民族,已处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 “一切不愿当亡国奴的同胞们!一切有爱国天良的军官和士兵兄弟们! 一切愿意参加抗日救国神圣事业的党派和团体的同志们! 国民党和蓝衣社中一切有民族意识的热血青年们! 一切关心祖国的侨胞们!中国境内一切被压迫民族(蒙、回、韩、藏、苗、瑶、黎、番等)的兄弟们! 大家起来!冲破日寇蒋贼的万重压迫,勇敢地: 与苏维埃政府和东北各地抗日政府一起组织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 与红军和东北人民革命军及各种反日义勇军一块组织全中国统一的抗日联军。” 直到现在依旧振聋发聩,热血沸腾!
    煮酒论史
  • 历史上有哪些人物或事件被黑得很惨?
    蒋干算一个! 在《三国演义》中,蒋干被刻画成被周瑜愚弄的小丑形象,赤壁之战前,曹操欲劝降周瑜,蒋干自告奋勇前往。 周瑜知道他此行的目的,决定将计就计,他设宴款待蒋干,并故意让他盗走蔡瑁和张允假的投降书。 蒋干回曹营后,把情况告诉曹操后,曹操怒斩蔡瑁、张允,导致曹军水军群龙无首,士气大挫,为赤壁之战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而蒋干也因为这件事成为千古被嘲笑的典型。 可是历史上的蒋干并不是这么不堪。 蒋干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名士、辩论家,他仪表堂堂,善辩能言,独步江、淮之间。 蒋干虽然被派去劝降周瑜,但在与周瑜的交谈中,他敏锐地察觉到周瑜并无投降之意。 所以他就没有多言,不仅如此,他回禀曹操的时候,不仅没有诋毁周瑜,反而大赞周瑜气度宽宏,情致高雅,不是言辞所能离间的! 这样的评价不仅体现了蒋干的公正客观,也进一步证明了他的明智与高尚品格。 当然《三国演义》中被黑的不仅仅是蒋干,还有周瑜、被诸葛亮骂死的王朗、曹操、吕布等等。
    煮酒论史
  • 历史上最著名的馊主意是什么?
    我认为是南宋的联蒙抗金以及金朝1217年的南下伐宋! 金国在北方被蒙古人攻击,南宋君臣商议是否联蒙灭金。一部分朝臣认为宋金是世仇,应联蒙灭金;而另一部分则认为应联金抗蒙,以防唇亡齿寒。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这就是南宋对金人的态度!这也是当时的舆论风向。 其实在这一过程中南宋大臣乔行简的主张其实是最现实也最理智的: “强鞑渐兴,其势已足以亡金。昔吾之仇也,今吾之蔽也。古人唇亡齿寒之辙可覆,宜姑与币,使得拒鞑 ” 在蒙古势力崛起的背景下,金朝的角色已从昔日的敌对转变为缓冲地带。只要金朝能够有效抵挡蒙古的侵袭,南宋持续向其缴纳岁币,亦不失为一种可行的策略。 可是他这个政策并没有被采纳,在权衡利弊后,南宋最终决定采用联蒙灭金的策略。 在南宋停止了纳币之后,愤怒的金国也采取了激进的做法,于1217年南下伐宋。本就实力不济的两国,还互相伤害,以资敌国。 联蒙灭金后,南宋虽然报了百年世仇,但也加速了自身的灭亡,因为蒙古随后便对南宋发起了攻击。 然而,这终究不过是事后诸葛亮的见解,以历史后来者的视角去剖析已发生的事件,并不能证明我们就比古人高明多少。 有时候敌人的敌人是朋友,有时候敌人的敌人也是敌人,更多的时候敌人的敌人是暂时的朋友,当敌人消失的时候,那个暂时的朋友也就变成了敌人。 所以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与一个强大的敌对国家对峙的时候,有一个缓冲国是多么的重要,但是这个缓冲国也不能太过强大,最好是大而未倒的那种最好!
    煮酒论史
  • 历史上“文武兼备”的重臣有哪些?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问的是重臣而非一国之君或元首。 至于文武兼备的标准,可以参考《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赞誉姜维的话: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以这两点为标尺,能够入选的就不多了。 第一个必须是吴起:他在魏国和楚国都担任过重要官职,他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他坚决打击旧贵族的势力,同时大力加强军队的建设与训练,这些措施显著地提升了国家的整体实力。 特别是在楚国,他主导的变法运动使得楚国国力在短时间内实现了飞跃,一度达到了能够大败魏国等强国的鼎盛状态。 此外,在阴晋之战中,吴起亲自率领五万精锐的魏武卒,以惊人的战术和智慧,成功击败了五十万秦军,这一战役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其所著《吴子兵法》更是兵家经典,享誉海内外,影响深远! 曹操:他借助汉天子的权威,四处征战,成功击败了袁绍、袁术、吕布、刘表等众多割据一方的势力,并使南匈奴、乌桓等部落归顺,实现了中国北方的统一。 为了巩固统治,他推行了一系列政策,旨在恢复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为后来曹魏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曹操不仅精通兵法,还擅长诗歌创作,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同时也反映了汉末时期人民所经历的苦难生活。 他的散文风格清峻整洁,对建安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开创和推动作用。此外,曹操在书法方面也有着深厚的造诣,尤其擅长章草。 王猛:他是前秦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官至丞相、大将军等。他选拔廉明,励精图治,关爱黎元,深受北方百姓爱戴。 他平定五公之乱,俘虏军阀李俨,攻灭前燕,为统一北方作出重大贡献。 在经济上,他劝课农桑,开放山泽,兴修水利,实现田畴开辟,仓库充实,使北方呈现小康景象。 王阳明:他是儒家学者,继承儒家学说并受道家影响,形成阳明心学,主张“知行合一”,成为明朝中晚期主流学说之一。 他在稷山讲学,创立阳明书院,传播“王学”,门下弟子众多。 他平定南赣匪乱、宁王朱宸濠叛乱以及思田二州动乱,展现卓越军事才能。
    煮酒论史
  • 炎帝的故事
    2024-11-05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