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舜塑像

帝舜失因其家庭,得也因其家庭。

舜小的时候便失去了家庭的关爱,由于母亲早逝,其父又娶一房,后妈生了弟弟象。从此舜就成了其父母与弟弟的眼中钉,他们总想着用各种方法除之以后快。还好,舜一直保持着恭谨的态度、小心翼翼的活着,这才让他有了翻身的机会。

他凭借家人的衬托得到了帝尧以及四岳的注意,成为了帝尧的接班人和女婿。

与舜同命相连的是他的接班人—禹。

禹的父亲鲧,是帝尧的大臣,帝尧在位的时期,洪水滔天,严重威胁着部落的生存。治理水患就成了头等的大事。帝尧寻找着能治理洪水的人,四岳都推荐鲧。不过,帝尧认为鲧这个人违背天命,毁败同族,用不得。但是四岳认为鲧与其他大臣相比,是其中的佼佼者,希望帝尧能让鲧试一下。于是尧听从了四岳的建议,任用鲧治理洪水。

通过帝尧与四岳的对话,我们能知道鲧之所以被启用是因为能力强,而帝尧认为鲧不能成功也仅仅出于鲧私德方面的欠缺,而不是对其能力的质疑。四岳更是把鲧与其他大臣做对比得出鲧更胜其他大臣一筹。其实这就说明,鲧具有很强的能力。

虽然能力强是鲧成为治水不二人选的主要原因,但是也可能存在着其他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治理洪水

一种情况是政治阴谋!

洪水别说是在五帝时期,就算在当今时代,也难以做到有效根除,其在现代的破坏力依旧巨大。而在远古时期,治理水患无疑是一项千难万险、九死一生的任务。

可是再艰苦再累也得有人做!

让谁来做?丹朱?舜?四岳?

丹朱是自己的儿子,不行。

舜是自己的女婿,也不行。

四岳?

这四个老家伙真鸡贼,刚看他们一眼,他们就推荐了鲧。

行不行的总得有人去担责任。不然族民就会议论自己不作为。

干得好或者干不好那是鲧的事情,我早就说过他不行,可你们非要让他去做。那就让他试试吧,反正他要是不行就当替罪羊,只要我们大家不被牵连就可以。倘若他真能把这件事情做成,也可以因为他私德有缺来防范他染指帝位。也许,以这种名正言顺的方式铲除鲧,才是最好的结果。

后来,鲧历经多年治理却未成功,被舜流放到羽山,最终鲧死在了羽山。天下人都认为舜对鲧的惩罚是正确的。从天下人的反应来看,他们确实达成了除掉鲧又不损自身名声的目的,杀人于无形可谓是高级的杀人方式。并且他们还想斩草除根,于是再次推荐鲧的儿子禹去治理水患!依旧是同样的配方,同样的味道。

因此,没必要去感激那些所谓的考验,因为这类考验有时纯粹是为了将你置于死地。只不过你恰好经受住了这种考验,说到底,成功主要还是源于自身的实力以及由此产生的运气。

另外一种可能跟上边那个原因完全相反!可能四岳与鲧之间有某种关系,他们举荐鲧,让鲧去完成治理水患的功绩,以这种方式抵消帝尧对于鲧的偏见,让鲧登位。当鲧失败之后,他们与鲧的联系延续到了禹身上,他们再次推荐禹!

当然以上的想法只是个人的愚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过家门而不敢入

当委任状交到禹手中时,禹叩头拜谢,而后将其谦让给契、后稷和皋陶。这真的是出于谦让吗?要知道,治理水患可是个棘手的难题,如同一块烫手的山芋,其他人都避之不及呢!舜看到他们相互推诿,便对禹说道:“你还是赶紧去处理你的事务吧。” 从舜的语气中可以明显感觉到不耐烦。

大禹一家人,再度陷入死亡的阴霾之中。以前,他们担忧着父亲的安危。

而现在,轮到大禹自己被这巨大的阴影笼罩。想起父亲为治理洪水日夜操劳、殚精竭虑,最终却仍旧无法逃脱被流放、客死他乡的命运。最让他心寒的是来自那些不明真相吃瓜群众的冷嘲热讽。

有时候,他觉得自己仿佛是一枚棋子,随时都可能被放置在棋盘的某个角落。一旦落下,他就变成了弃子。他如同一只笼中之鸟,根本无法飞出。他只能去取悦他人,只能忍耐,只能等待。当所有人都误认为他已经被驯服,可以随意拿在手中把玩的时候,那才是他振翅高飞、重获自由的时刻。

禹接受了帝舜的命令,与益、后稷一同前往赴任。他下令让诸侯百官发动那些被罚服劳役的罪人,分别治理九州的土地。在途中,他翻山越岭,竖立木桩作为标志,测量高山大川的形态样貌。

父亲鲧因治水无功而受罚的经历如同噩梦一般,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他感觉头顶仿佛一直高悬着一块随时可能落下的巨石,他只能不顾劳累,苦苦思索。他在外面奔波了十三年,几次路过家门前都不敢进去。恐惧成为了他前进的动力,在这一刻,禹不是神,而是一个普通人!

父亲鲧九年的堵塞治水方法显然是错误的,他需要找到另一条道路,解救族民,更为重要的是解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