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成帝纪》中记载了发生在长安的一次因灾难导致流言,又因流言导致社会动荡的事件。事情发生在汉成帝即位后的第三年也就是建始三年(即公元前30年)。
故事的背景是长安地区在之前,京兆、冯翊、扶风三地连下大雨三十多天,山洪暴发,淹死四千多人,冲坏官衙民舍八万三千多所 。
因为有这样的惨痛经验,所以当陈持弓听说要发洪水之后,她慌忙从长安的横城门进城,一边大呼小叫,一边胡乱奔走,居然从尚方署的边门毫无阻碍地闯入皇宫,直到未央宫附近才被发现。
她的行为使整个长安惊动,流言一传十、十传百,百姓们以为洪水真的要来了,纷纷拖家携口、拿着值钱的东西,往城墙上跑,导致多处发生踩踏,长安城大乱 。
汉成帝也被惊动,他为此紧急召开御前会议,大将军、大司马王凤提出调集船只,让皇帝带领后宫全体登船避水、然后组织老百姓登城等待。
大臣们纷纷附议,只有左将军王商提出不同意见。他认为这是谣言,应查明真相。
最终调查人员发现根本没有洪水 。
这件事情说的没头没尾,又增加了很多附会的桥段,所以这个故事也成了一个悬案,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可能,供大家参考:
1、这件事是后来进行关联的,汉书本身的记载在时间上就有出入。《汉书·成帝纪》:“秋,关内大水。 七月,虒上小女陈持弓闻大水至,走入横城门,阑入尚方掖门,至未央宫钩盾中。”这里记录的是“七月”。
《 汉书·五行志上》:“成帝建始三年十月丁未,京师相惊,言大水至。渭水虒上小女陈持弓年九岁,走入横城门,入未央宫尚方掖门,殿门门卫户者莫见,至句盾禁中而觉得。”这里又成了“十月”。
而且事后也没有就陈持弓误入宫室的事情做任何的解释或者惩处相关人员。这可不是简单的问题,这是安保漏洞,直接威胁皇帝及皇族的人身安全。
2、陈持弓真的是误打误撞自己进入了皇宫,虽然几率不大,但是也是有可能的。这个时期朝政已经陷入混乱,人浮于事。举两个例子:
建始四年五月,中谒者丞陈临杀司隶校尉辕丰于殿中 。很难想象殿中就敢直接杀人,皇权已经失去了威慑。
成帝绥和二年八月,一个叫王褒的男子带剑入北司马门殿东门,入前殿。后来下狱而死 。20年之后,安保工作依旧如此漏洞百出。
3、王商的安排,王商与王凤存在矛盾。此时的执金吾应该是辛庆忌,而辛庆忌是由王凤推荐的 。陈持弓误入宫殿,居然没有被发现。以及对于洪水的消息没有提前预警或者清晰的认识,矛头虽然直指执金吾辛庆忌,但是目标却是王凤。如果按照:“谁受益,谁的嫌疑就最大。”的标准来探寻嫌疑人,那绝对是王商,当然这也仅仅是猜测。
另外要想要表达的一个想法就是,一个9岁的孩子就能让整个长安,甚至高高在上的皇帝都会感到惊恐,谣言的威力真是太大了,庆幸的是洪水这种谣言很容易分辨。不幸的是大部分的谣言更具隐蔽性,而且还很具有“群众基础”,同时还能无数次的拿出来“炒作”。
参考
- ^《 汉书·五行志上》:“成帝建始三年夏,大水,三辅霖雨三十余日,郡国十九雨,山谷水出,凡杀四千余人,坏官寺民舍八万三千余所。”
- ^《汉书·卷十·成帝纪》:“秋,关内大水。 七月,虒上小女陈持弓闻大水至,走入横城门,阑入尚方掖门,至未央宫钩盾中。吏民惊上城。 九月,诏曰:“乃者郡国被水灾,流杀人民,多至千数。京师无故讹言大水至,吏民惊恐,奔走乘城。殆苛暴深刻之吏未息,元元冤失职者众。遣谏大夫林等循行天下。”
- ^《汉书·王商传》:“建始三年秋,京师民无故相惊,言大水至,百姓奔走相蹂躏、老弱号呼,长安中大乱。天子亲御前殿,召公卿议。大将军凤以为太后与上及后宫可御船,令吏民上长安城以避水。群臣皆从凤议。左将军商独曰:“自古无道之国,水犹不冒城郭。今政治和平,世无兵革,上下相安,何因当有大水一日暴至?此必讹言也,不宜令上城,重惊百姓。”上乃止。有顷,长安中稍定,问之,果讹言。”
- ^《汉书·卷十·成帝纪》:“五月,中谒者丞陈临杀司隶校尉辕丰于殿中。”
- ^《汉书·五行志第七下之上》:“成帝绥和二年八月庚申,郑通里男子王褒,衣绛衣小冠,带剑入北司马门殿东门,上前殿,入非常室中,解帷组结佩之,招前殿署长业等曰:“天帝令我居此。”业等收缚考问,褒故公车大谁卒,病狂易,不自知入宫状,下狱死。”
- ^《汉书·辛庆忌传》“成帝初,征为光禄大夫,迁左曹中郎将,至执金吾。始武贤与赵充国有隙,后充国家杀辛氏,至庆忌为执金吾,坐子杀赵氏,左迁酒泉太守。岁余,大将军王凤荐庆忌:“前在两郡著功迹,征入,历位朝廷,莫不信乡。质行正直,仁勇得众心,通于兵事,明略威重任国柱石。父破羌将军武贤显名前世,有威西夷。臣凤不宜久处庆忌之右。”乃复征为光禄大夫、执金吾。数年,坐小法左迁云中太守,复征为光禄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