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兄继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尧的塑像

尧的父亲是帝喾,母亲来自陈锋氏,他有一个哥哥叫挚。

一开始帝喾把部落首领的位子传给了最年长的挚。

挚经过几年的经营,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政绩,当然也没有犯什么大的错误。

而被封到陶这个地方的尧却取得了非凡的成绩。

两相对比,挚的地位就显得很尴尬,不管是从部落发展的实际需要,还是来自部落内部的压力,都在无情的告诉挚一个事实,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是被人赶下台呢?还是自己体面的退位让贤?每一项选择对他来说都是同样的残忍!

他很疑惑,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为什么会被大家遗弃?为什么原来围拢在自己身边的那些人都跑去了弟弟尧那里呢?自己到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可是即使能够找到问题,也没有人会给他第二次改变的机会了。

还是自己走吧,最起码还能保留那么一点尊严。

挚把首领的地位让给了弟弟尧。

当然,他也得到了起码得尊重。

注意古人起名可不是随便起的,都具有指代性。像蚩尤、匈奴等都是贬义称号。

而挚,是诚恳或见面礼的意思!

很多人说这是一次和平的权力过渡,可是和平不一定意味着温和。

曹丕取代汉献帝,司马炎取代曹奂,赵匡胤取代柴宗训等等都是这种基于和平方式的“禅让”。

二、设立二分二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分二至

尧继位后,指派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别前往四个方位观测日月星辰,以此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季节。并依据不同季节安排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等农事活动。

同时,尧还关注鸟兽交配以及皮毛变化情况,这表明当时家禽牲畜已驯养到一定规模,先民懂得科学养殖与繁殖。另外,这也说明那时的人们可能已开始利用鸟的羽毛和兽皮来抵御寒冷。

在陶寺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世界最早的观象台,随后,考古工作者展开陶寺观象台复原工作,形成了由 13 根石柱、12 道观测缝以及一个观测点组成的观象祭祀台。从观象台示意图及观测数据来看,其观象功能主要是通过观测日出方位实现的。

然而,对于尧是观日还是观星,目前依旧存在不小争议。

并且,陶寺遗址是否为尧的都城,现在也有待进一步考察。

三、尧的两个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洪水

尧在位许久,开始寻觅接班人。然而,挑选符合部族发展的接班人着实是一件令人费心之事。

不仅如此,他隐约察觉到随着物质的增长,物资分配愈发难以做到平均,越是靠近权力中心,分配到的物品就越丰富。

这便产生了一种投机心理,即有人希望让与自己关系好的人上台,从而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私心已然开始萌发。

为杜绝这种情况,尧不得不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增加消息来源。

无论是放齐推荐的丹朱,还是讙兜推荐的共工,接连两次的提议都令他深感失望。放齐和讙兜所描述的丹朱和共工与尧自己获取的信息完全相反。

这既让尧感到彷徨,同时也让他品味到了某种危机。

利益既得者已不再喜欢权力的再分配,他们被困囿在现有的圈子里无法自拔。很多时候,面对部落的生死存亡问题,他们依旧会从自身诉求出发。

尧没有再继续讨论接班人的问题,转而开始讨论另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 —— 治理水患。

不过,治理水患同样没有合适的人选。

尽管如此,治理水患比寻找继承人更加急迫,总得找一个人试一试,万一成功了呢。

于是,尧听从四岳的建议,任用了鲧。然而,经过九年的治理,却没有取得任何成效。

四、让位于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尧舜禅让

在一次部落内部会议中,尧再次提及继承人问题。

他已在位七十年,在那个平均寿命普遍很短的时代,对于尧这个年纪的人来说,死亡随时可能降临,他不能再继续等待了。

经过上一次的试探,众人都变得极为谨慎。尧以开玩笑的口吻让四岳在他们中间推举一人接替自己,四岳以德行鄙陋为由,不敢接受。尧对他们说:“那就从所有同姓、异姓、远近大臣及隐居者当中推举吧。” 这句话也从侧面反映出,之前的禅让其实是有范围限定的。

最后,大家都提到了一个人 —— 舜。实际上,尧也早已在暗中对舜进行过观察,大家对舜的评价与尧所获取的信息相符。虽然舜的风评很好,但尧还需要考验他的修养以及能力。为此,尧特意把两个女儿嫁给了舜,这样既能对舜的私德进行考察,又能建立一种同盟关系,正所谓 “肥水不流外人田”。

经过三年的考核,尧对舜无论是私德、内务外交,还是实地考察的能力都非常满意,于是尧把帝位禅让给了舜。

最后说一点,尧没有将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丹朱,一方面是因为丹朱能力有所不足,另一方面,尧亲眼目睹了哥哥挚被赶下台后的凄凉景象。在尧看来,世界上最残忍的事情莫过于得到后又失去。因此,尧觉得让丹朱从未得到帝位,或许对他来说反而是更好的选择,这也许是尧对儿子最大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