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海知舟

星海知舟

网易号

关注
272粉丝
3关注
160被推荐
IP属地:北京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8枚勋章

知识的海洋,等待着无尽地探索

  • 从葡萄牙石碑和中国石碑看中西海洋文化差异
    2023-05-06
  • “北溪”真凶呼之欲出:且看联邦德国的酸楚和尼加拉瓜的眼泪

    2023-02-27
    图片
    13:20
  • 北约打着“集体安全”之名,行着“军事同盟”之实,把俄罗斯拖进了无尽的深渊。
    “集体安全”与“军事联盟”完全是两回事。 前者基于道德原则,反对一般意义上的军事侵略;而后者,则是基于共同利益所组成有具体目标指向的军事行动,但不反对一般战争。 “军事同盟”的关键是要有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俄罗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温水煮青蛙的道理大家都懂,半舒适区的状态其实是一种危险的信号。 纵观俄罗斯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这几十年的博弈较量,我们该放下一些幻想了。尤其是不要幻想敌人会给我们充分准备和发展的机会。 聪明的猎人一定会给猎物一个希望的机会,以免拼个鱼死网破。但他们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掐灭对手的希望。 从北约东扩到代理人战争,美国从未亲自下场,也从未置身事外。 俄罗斯也曾一度与北约交好,更是希望躬身入局,加入北约。他们开始自废武功,签订各种限制武备的条约,准备拥抱和平,复兴经济。 但他们迎来了什么?他们迎来了北约步步为营的军事部署,一直逼到了基辅罗斯的发源地,俄罗斯就这样躺在了北约炮火的射程内。 这时候,再讲什么仁义道德无异于与虎谋皮。还是听一听德意志的铁血宰相俾斯麦的话来得更实在点: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 这时候的绝地反击,感觉实在痛楚了点,只能说悔不当初。 对于美国来说,战争的结果并不重要,战争给他们带来的利益才是重要。俄罗斯胜,北约维持现状;乌克兰胜,北约继续东扩。 横竖美国只讨便宜不吃亏,吃亏的只是俄罗斯和其他欧洲的冤大头们。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我们来说,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有战略预见并做好战略预置。 战略预见就是战略思维的超前性,这是战略思维中最难把握,又是最需要的。 这一点,极富战略眼光的毛泽东作出了诸多经典诠释。 他对于中国抗日战争三个阶段和解放战争发展进程作出准确预断,并据以确立的战略方针,从而创造了战争指导史上的经典范例。 尤其是对于美国,毛泽东始终有着清醒的战略预判。 在1940年美国开始全面封锁日本、对中国提供援助之际,这位富有远见的领袖在党内指示电中有过这样的分析: “还须假定这种情况,即美国海军集中力量打败日本海军,日本投降美国,日本陆军退出中国,美国把中国的英美派从财政上军事上武装起来,中国由日本殖民地变为美国殖民地,国共合作变为大规模内战,最黑暗莫过如此。” 正是有了这样精准的预判,后来才有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有了战略预见,还得有对应的战略预置。这是理论落到实践的关键环节。 朝鲜战争爆发后,在朝鲜人民军节节胜利,大举南进之际,毛泽东就准确地判断美军仁川登陆的可能,因此及时命令四野主力北上,为组成志愿军抗美援朝,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因此,面对严峻的国际局势和安全威胁,我们不能任由对手试探和踩踏我们的底线,一定要准备好提前量,预留时间和空间。 枕戈待旦,闻鸡起舞!切莫文恬武嬉,空谈误国!
  • “北溪”真凶呼之欲出:且看联邦德国的酸楚和尼加拉瓜的眼泪
    2023-02-23
  • 射高超出空间站的十几倍,朝鲜核武的底气到底来自哪里?
    2023-02-22
  • 决战在即,梅德韦杰夫:欧洲即将消失,宙斯劫走欧罗巴
    2023-02-14
  • 从俄乌冲突看中美过往,更敬佩毛泽东3句箴言,对美评价一针见血

    2023-02-12
    图片
    25:54
  • 从家驹之死,看人性之恶

    2023-02-12
    图片
    31:22
  • “音乐灵魂”黄家驹之死,让我看到人性的恶
    2023-01-29
    10跟贴
  • 从俄乌冲突看中美过往,更敬佩毛泽东军事箴言,对美评价一针见血
    2023-01-13
  • 1920年周恩来在狱中:绝食要求公开审讯,编导话剧看哭反动警卫
    2022-11-24
  • 叶挺狱中去信周恩来:黄源阵亡了。陈毅却对一人说:真是大变活人
    2022-11-16
  • 1962年3月21日酒泉发射场,伴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东风-2号导弹仅仅在发射几秒后,就坠落在距发射塔600米远的戈壁滩上。总设计师林津绕着直径快30米的大坑转圈,边转边落泪:“这个坑是我的,我准备埋在这里了。”
    这是新中国研制的第二枚弹道导弹,也是第一枚自主研制的中型弹道导弹。 一年多前仿制“P-2”的“东风-1号”导弹成功发射的喜悦还没散去,国防部五院就遭遇了自主研制的滑铁卢。 第二天,钱学森带领技术人员赶赴现场,忍住心中的悲痛,冒着大西北凛冽的寒风,以拉网式的密集队形,将导弹的残骸一点点地搜集起来,一粒黄豆大小的碎片都不放过。 这种严谨的态度,就是为了找到失败的原因细节。但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经过3个多月的仔细分析研究,从元部件到分系统,从分系统到总体,大大小小的故障分析会不知开了多少,问题终于逐渐清晰,这是多方面的。 从方案设计上看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控制系统设计存在缺陷,没有考虑到弹体加长后带来的弹性振动变化,发射后产生共振以致导弹飞行失控。 二是发动机改进不足,只考虑提升推力,没有提高结构强度,导致局部破坏后起火。 从工程技术上看存在两点不足: 一是没有掌握自行设计的规律,对导弹系统工程的复杂性和分系统之间的协调性认知不足。 二是必要的地面试验做得不够或者不充分,缺乏科学的质量检验标准。 从科研管理上看,缺乏严格的研制程序和工作制度,没有建立技术责任制。 等等等等,这次失败暴露出来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 破而后立,也正是因这次失败而起,新中国逐渐建立起科学严谨的国防科研生产管理体系。 钱学森有句著名的话:“把故障消灭在地面”。就是针对这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总结,从此成为我国导弹和航天事业的重要原则和准绳。 从故障分析的原因可以看出,随着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武器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兵器概念,而是一个系统概念。 作为技术科学——工程控制论的开创者,钱学森特别注重“系统”的概念。 在他的著作《工程控制论》中有过这样的阐述:用不那么可靠的元件,组成一个可靠的系统。其实这就是我国古语“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的道理。 针对“系统”的概念,钱学森专门要求在科研工作中成立一个全新的部门——总体设计部。 然而,总体设计部是科研组织工作中的一个新事物,老专家不懂,新技术人员更是无所适从。 对于总体部,那时还是个年轻的中尉的工程院院士、载人航天工程总师王永志有着这样的回忆: “我们刚到一分院总体部工作时,连总体设计的概念都没有,各方面的技术问题也不会协调。 有一次,钱院长来了,他给大家举了一个通俗易懂的例子,说今天天气很热,这个房间温度很高,正好屋里有台电冰箱。 于是有人提议,将冰箱门打开,不是可以放出些冷气吗? 但是,这个意见是错误的,因为你在通过冰箱不断向室内输送能量。也许你站在冰箱门口会感到有些凉意,但整个室内温度必然升高。 这就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局部优化,不等于整体优化。总体设计部的任务就是要做到整体优化。 钱院长这个通俗易懂的例子,使我们明确了总体设计部的任务和要求。” 钱学森的“系统”概念,其实是东方的“整体论”和西方的“还原论”的深度融合。而总体设计部就是系统工程思想理论方法应用的主体。 中国古代的整体论思想,就是把万事万物看作一个整体,从整体上考虑最优效果。但它缺少完备的科学体系,没能形成具体实践的方法路径。 再看西方的还原论,它崇尚对“科学的无限分解”,由整体向局部,研究得非常细化,但难以实现从局部到整体的回溯,解决不了高层次和整体性问题。 而系统论的观点既解决了“还原论”思想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矛盾,也避免了“整体论”思想中“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弊端。 从古到今,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社会形态,都在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非系统到系统的演变过程。 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规模的扩大,组织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管理本身是个体、组织和环境协调而成的整体演化过程。 然而正如列宁所说:“管理的艺术并不是人们生来就有,而是从经验中得来的。”但人类认知有限,难以清晰理解真正复杂的管理过程。 因此,只要有“人”的因素存在,系统就会变得极其复杂,钱学森称之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他清晰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有一种独特的优势,就是能够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动各方力量,进行一项大型尖端技术研制,俗话说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 钱学森的伟大,在于划时代地将一门普遍适用于工程系统的技术方法,扩展到社会系统工程中,提出了一套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方法论。 它在国防事业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帮助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出色地完成了“两弹一星”工程任务。 周恩来曾经很感慨,他对钱学森说:“学森同志,你们那套方法能否介绍到全国其他行业去,让他们也学学?”
    环球视角
  • 1984年,日本发行新的一万日元纸币,悄悄地把正面人物肖像换了。这个在我们看起来并不起眼的行为,却在日后掀起了无数事端。
    新换上的肖像人物是福泽渝吉,这一换,对于日本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意味着它决心走上政治军事大国的道路。 福泽渝吉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文化领袖,更是一名穷兵黩武主义者。他是提倡日本“脱亚入欧”的始作俑者,强烈主张侵略朝鲜和中国。他曾提出:“海陆军大举进入支那,直陷北京城。” 他在文章中极尽对中国的蔑视和否定,“中国与朝鲜是日本邻邦,同他们打交道用不着客气,完全可以模仿西方人的方式处理”。他眼中的文明就是 “弱肉强食,动用暴力”,这些都是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源头。 每一种思维的背后都有一种哲学基础。 戴高乐说,在亚历山大的行动里,我们能够发现亚里士多德。 同样,在拿破仑的行动里可以发现卢梭和狄德罗,在希特勒的行动中可以发现尼采和特赖奇克。而在东条英机们的行动中,我们看到的就是福泽渝吉和神道教。 日本是个极其善于在历史灾难中获取利益的国家。 从明治维新到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依靠战争掠夺发展国力,二战之后又借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大发横财、恢复经济。 再后来又借助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以及亚丁湾反海盗行动,实现了干预世界事务和海外派兵的目的。 龚自珍说:“绝人之才,灭人之国,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一个民族的历史,是永远不能分割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 约翰·肯尼迪说:“评断一个国家的品格,不仅要看它培养什么样的人民,还要看它的人民选择对什么样的人致敬。” 历史是一面镜子,既是照自己的,也是照他人的。
  • 没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就没有越南战争的胜利。战后一位美国西点军校的教官是这样反思的:美国“由于惧怕中国参战,不准许美军越过北纬17度线对北越目标和基地进行有效的军事攻击,终于打成一场烂仗”。
    战争在起初的时候,大都是一场迷雾,谁也不能保证战争的结果。面对战争情况模糊,战略思维一定要清晰,决心必须坚定。 战略意识的强弱和和指挥才能的高低,只有通过驾驭“战争迷雾”才能体现。 老子曰: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自己有所不知,才是高明的;无知者的自以为是,实在是祸害。 真正的强者就是要在一些不确定的情况中把握到确定的要素。 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前,苏方掌握了较为完备而准确的情报信息,但却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导致苏军在战争伊始猝不及防,节节败退。 而对于朝鲜战争,中国做到了后知先觉。 在并不完备的情报基础上,在朝鲜人民军节节胜利全面向南开进的情况下,毛泽东能够准确判断美军可能在半岛中部的仁川登陆,拦腰截断朝鲜人民军后路。 于是有了第四野战军主力及时北上,为组成志愿军出国作战赢得了宝贵的准备时间,打得美军狼狈南逃。狂妄的五星上将麦克阿瑟,也就此被打下神坛。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革命家是伟大的爱国者,在历史转折的严重关头,他们总是表现出非凡的战略气魄和胆识。 在中美军队在朝鲜战场相遇前,麦克阿瑟曾不屑一顾地说:“中国人是亚洲人的思维,他们是懦弱的,他们敢过江,我就用飞机炸平他们,我想他们应该想到,对手是美国,指挥官是麦克阿瑟——五星上将。” 然而,正是因为中国人想到了对手是美国,知道指挥官是麦克阿瑟,才有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扬眉吐气。 面对着二战中不可一世的胜利者,面对着社会主义阵营老大哥相当忌惮的美国军队,在美利坚合纵国正处巅峰之际,中国人民敢于迎接它的挑战,这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胆略,在当时“恐美症”流行的世界是绝无仅有的。 然而,定下战略决心的毛泽东在重重压力之下依然能够清晰地指出:麦克阿瑟越狂妄、自负、好大喜功,越对我们有利。 因此,再到十年后的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时,被击碎光环的麦克阿瑟态度完全变了:“谁要想跟中国陆军打仗,那他简直就是有病。” 新中国的国家形象,就是这样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下,通过一系列严重的国际斗争确立的。 古语云:道始于情。爱国主义作为国人的第一信仰,始于强烈的国家观念和对中华民族强盛的执着追求。 政治决定民族立场,经济决定民族利益,文化决定民族情感,国防决定民族生存!
  • 俄罗斯“星链”升空!即将检阅马斯克的“星链”?
    2022年10月22日,“联盟-2.1b”运载火箭在俄罗斯东方航天发射场升空,火箭承载着一颗不到200公斤重的卫星“斯基泰人-D”,也承载着俄罗斯人对抗“星链”的希望。 这是俄罗斯筹划多年的“球体”卫星星座中的首颗实验卫星,用来测试俄罗斯未来宽带互联网卫星技术。而整个星座的价值在于卫星定位(导航)、地球监测和通信。 它被普京寄予厚望,希望该系统成为“真正实现突破的卫星网络”,与美国的“星链”以及英国的“一网”展开竞争。 不过,相比于“星链”的万星规模,“球体”的600颗星的数量实在相形见绌。难道是俄罗斯的国力不支?还是另辟蹊径? 我们一起来看看“球体”到底是怎么回事。 “球体”星座常被媒体称为俄罗斯的“星链”,但它的确又不同于“星链”。 整个“球体”其实是个复杂的多型卫星网络,是由10组完全不同的卫星组成的星座,包含5组通信卫星星座和5组遥感卫星星座。 它们组合在一起,将创建一个空间服务应用的综合生态系统。既可以提供宽带互联网接入,也可以提供远程通信,还可以通过配备不同的雷达和光学传感器,“将使我们能在夜间和透过云雾看到地面情况”。 其中通信卫星分为高轨道的通信卫星(“快车”、“亚马尔”)、中轨道的宽带互联网卫星(“斯基泰人”)、低轨道的物联网卫星(“马拉松”)。 第一颗“斯基泰人-D”发射在8000多公里的中轨道高度,首星的工作很繁忙,除了正常实验任务外,它还承担着一个特殊的任务,就是评估周围环境的辐射情况。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卫星星体上装载了太多的半导体器件,它们大都是辐射敏感器件,寿命严重受制于太空的辐射环境。 根据“斯基泰人”首星的测试结果,俄罗斯将在两个轨道平面上创建一个12星座,用于提供宽带互联网接入。 而真正用来对标“星链”的其实是低轨道的“马拉松”物联网卫星。说是对标,就数量而言“马拉松”的规模实在太小,加起来寥寥数百还真不够“星链”看的。 不过,据俄罗斯专家分析,“马拉松”的轨道高度在870公里左右,高出“星链”的平均运行高度约300公里,而且主要服务对象集中在俄罗斯附近,因此只需288颗就足以确保“完全覆盖地球表面”。 整套“球体”星座中还有5个遥感星座,其中1座名为“检阅”。但这个名号其实用到“马拉松”身上更为合适。 为什么呢?针对“球体”星座的功能,有俄罗斯专家直接表示,将有“检阅”其他卫星的能力。 这里需要再次关注轨道高度。“马拉松”的轨道高度(870公里)不高不低,正好凌驾于“星链”(550公里)的上空。 这个任务当然不是交给地球遥感卫星“检阅”,居高临下的“马拉松”才是正主。如此接近的高度层,除了提供高带宽和低延迟的物联网服务外,“星链”的动态将“尽收眼底”。 卫星实力的大小,并非简单的数量的对比。 马斯克曾经说过:星链卫星的发射速度,将比对手摧毁星链的速度还快。 “球体”的升空仿佛在作出回应:速度再快,也是在我眼皮底下!
    易友生活杂谈
  • 用手感受了下演习区,心中舒坦多了😎
    环球视角
  • 中央为何要成立红二方面军,面对兵强马壮的张国焘,朱德如何应对
    2022-07-21
  • 张爱萍访问美国拿出一本影集,三个美国人争先恐后指着:这是我!
    2022-06-21
  • 东风2试射前突生意外,一年轻中尉敲开钱学森房门:泄掉部分酒精
    2022-06-10
正在载入...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