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阿冰

嗡阿冰

网易号

关注
29粉丝
0关注
509被推荐
IP属地:广东

5枚勋章

书评人,关注我,让阅读更轻松

  • 《无限可能》:做对这三件事,每个孩子都能拥有强劲学习力
    2022-03-20
  • “所谓关系平衡的状态,是指在单元关系中,情感关系是和谐共存的。如果情感关系出现不一致,就会引起紧张,这种紧张会促使个体改变认知组织,调整态度,重新恢复平衡状态。在态度调整过程中,个体会遵循知觉上的最小付出方式。”——陈晓《什么心理》
    我们常常听说过这么一句话:恋爱是两个人的事,婚姻是两个家庭的事。说这句话的人常常用它来感慨婚姻不易,哪怕再相爱的人也有可能在一地鸡毛的生活里败掉对彼此的爱。 假如用“平衡理论”来对这个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背后的原因。 当我们在特定情境中和他人被感知为一个整体时,我们认为这就是单元关系,例如亲子关系、情侣关系等,但在单元关系外,还有另一种情感关系,即喜不喜欢。 当A表达出对B的喜欢并展开强烈追求,而B却因为不喜欢A而没有给出回应时,我们认为A和B之间的关系是不平衡状态。 此时对于A来说,继续追求B带来的好处比放弃B的好处大:放弃追求虽然也能达到关系上的平衡,但如果追到A不但不用调整自己的态度,还能获得伴侣。 但对B来说,让A不再喜欢自己才是“付出最小代价”的最好方式:自己既不需要调整态度,也不用负担被喜欢的内疚感。 那假如双方互相喜欢,不就万事大吉了吗? 不不不,两人的单元关系中往往还夹杂着第三方,这个第三方有可能是金钱、原生家庭、对某个事件的评价和态度等。当相爱的双方对第三者持不同态度时,要么说服对方和自己保持一致态度,要么自己放弃原有观念,但这对任何一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你很在意“家”的概念,喜欢和父母一起生活;你的伴侣认为“小家”更重要,两代人不同的生活理念本不应该掺和在一起。于是,为了要不要搬离原生家庭,你们谁也说服不了谁,总是争闹不休,原来的感情逐渐被消磨殆尽,最后只能遗憾收场。 这就是有时候我们总说“三观很重要”、“彼此三观要相同”的原因,相爱的不一定能走到最后,但三观相同的起码更容易让关系处于平衡状态。
  • “人们普遍认为,年轻人更擅长多任务处理,甚至认为这对他们来说是必须具备的能力,因为他们是在追求关注度的新媒体中成长起来的。”——申克·阿伦斯《卡片笔记写作法》
    阿伦斯在文中讲到人们的普遍看法时提醒我们:这样的普遍看法并不够准确,已经有研究和事实表明,同时处理多项任务不仅不能提高效率,反而会导致效率低下,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我曾经试过同时写3本书的读书笔记,以为这样可以避免一次只记录一本书带来的枯燥感,但每次重新拿起一本书,我都需要回顾之前的内容,生怕自己搞混了。几天下来,不但阅读速度、写笔记的效率没有提高,人反而疲惫不堪。 我们常常以为自己可以同时解决日程表上的几个项目,但更大的可能是我们自己以为自己处理得很好,实际上在外人看来,效果反而不如每次只处理一项、逐步解决日程表来得更好。 同时处理几个项目显而易见的弊端体现在开车这件事上。假如雨天时司机开车既要观察路况,又要回复电话,那么出现意外事故的可能性远比只专心开车来得更高。 从小,我们接受的教育是“做事要一心一意”,长大一点,我们多少又被要求要做到“耳听八方眼观六路”,但仔细想来,如果每一次都只一心一意做一件事,效果难道不比一心多用好得多吗?
  • “拿着笔阅读,就会迫使我们去思考读到的内容,检查自己的理解。如果我们不用自己的话重写一遍,往往就会误以为自己已经理解了所读到东西,因此写作是检验我们能否理解自己所读内容的最简单方法。”——申克·阿伦斯《卡片笔记写作法》
    上小学时,老师会要求我们在朗读的时候用笔或者手指指着字,一个一个地大声读出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我们注意力能集中在朗读的内容上,确保每一个字都认得清清楚楚。 再长大一些,老师会要求我们默读的时候顺便圈出文章里的动词、成语,关注运用的修辞手法,这是为了让我们思考作者是如何将一篇文章写得生动形象。 再到后来,我们开始要自己尝试组织语言翻译文言文,这是为了进一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内容…… 如果说每一种不同方法的实践就是为了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那落到实处,其实就是考验我们能否真正理解他人言语或文章的真实内容。 这就好比俗语说的“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一遛”一样,表面看起来的似是而非,总要落到实处才能真正辨别自己是否真的掌握——只有真正动笔转述自己阅读到的内容,才能知道我们是不是真的领会了知识。
  • “拥抱成长的心态意味着要从变得更好中获得快乐(内在回报),而不是从接受赞美中获得快乐(外在回报)。”——申克·阿伦斯《卡片笔记写作法》
    和外在驱动力比起来,内在驱动力才是我们能不懈前进的最大动力。 和朋友聊天,她说,自己的好多爱好都坚持不了多久,没一下子就想换一个爱好。她有时也搞不懂自己喜欢的到底是什么。 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爱好并坚持下去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困难,促使我们坚持下去的是源自我们内心的爱好而不是什么外在的动力。假如做一件事要首先花费大量的力气去考虑我们最终能获得什么,那这个“最终能得到”的东西在某一天也会失去魅力,我们也就有了不想坚持下去的借口。只有真正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给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我问朋友,你说的感兴趣,其实会不会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好奇心”——一旦你尝试了,好奇心得到满足了,也就觉得平平无奇了,连坚持下去的理由都没有。 虽说好奇心往往是兴趣的开端,但并不代表每一个好奇心都能发展出兴趣,喜欢一样东西并能让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的,并不是一时兴起的好奇心,而是内心有不断想探索的欲望,这才是真正的内在驱动力。
  • “往往是那些获得大量表扬的优秀学生和学习天才,更有可能形成固定思维模式而陷入困境。”——申克·阿伦斯《卡片笔记写作法》
    按照我们平时的理解来说,越是优秀的人不是思维越活跃,变通越快吗?怎么反而是越容易陷入固定思维呢? 申克·阿伦斯在书中告诉我们,优秀有才华的人为了维持他人对自己的好印象,对待挑战的态度并不会太积极,他们担心挑战带来的对个人形象的破坏,也就更愿意呆在舒适区而非向外拓展。 但对于更愿意拥抱成长的人来说,每一次的挑战带来的都是对自己不足之处的改进,他们更在意的是长期的成长,对于每一次挑战带来的自我形象改变反而不那么在意。于是,他们更容易从每一次挑战后获得的反馈中不断提升自我。 这也就是为什么每次大考时,总会有那么几匹出人意料的“黑马”:这些同学大多在班级里处于中层或中上层水平,但大考时总能冲到班级前几名——他们积极面对每一次考试里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寻求提升自己的方法,或许一次两次的考试看不出他们明显的进步,但大的阶段性考试他们总能看似出人意料实则在意料之中地优秀。 拥有成长的心态,勇敢地走出舒适区,积极挑战自我,改变原有的固定思维,我们就能不断取得新进步。
  • “一个好的工作流程很容易变成一个良性循环,积极的体验会激励我们轻松地接受下一个任务,而这又能让我们更好地完成工作,进而享受工作。”——申克·阿伦斯《卡片笔记写作法》
    好的工作流程是怎么样的呢?当我们投入其中时丝毫不觉得要费什么劲儿,工作本身就是动力,它会推动我们不自觉地向前走去,完成一项又一项的工作,进而获得成功体验和积极激励,变成一种良性循环。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将我们个人对行为成败的分析归为六因素三维度,六因素包括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以及外部环境;三维度指稳定性(稳定/不稳定)、因素来源(内在/外在)、可控制性(可控制/不可控制)。其中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努力程度”——它是唯一一个可被人为控制的因素。 努力的可被控制意味着当我们付出足够多的努力时,我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相信自己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也就是说,当我们将自己失败的原因归为不够努力时,我们能获得相对积极的反馈:只要我下次努力一点,我就能成功。 这两个理论结合起来的场景我们在生活中处处可见。 孩子考试考砸了,在归因时我们发现,原来是付出的努力还不够,那应该在学习的哪个环节付出更多的努力呢?课堂听讲要更认真。于是,孩子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积极调整自己课堂听讲的状态,花更多心力理解老师说的知识点,在下一次的考试中,果然取得好成绩。好的归因加上好的工作流程,使孩子获得良好的前进动力。 好的工作流程能帮我们获得成功的积极体验,从而使流程进一步激励我们前进;好的归因能帮我们获得积极的反馈,从而避免消极归因带来的沮丧感,促使我们努力前行。
  • “好的工具并不是在我们已有的工具基础上增加功能和更多选择,而是帮助我们减少对主要工作的干扰,这里的主要工作就是思考。”——申克·阿伦斯《卡片笔记写作法》
    工具存在的目的是帮我们更快速地解决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减少工作步骤,减轻工作压力,而不是让我们花更多的心力和时间去适应。 每个人对工具的定义和需求是不一样的。之前,在朋友的推荐下我使用了一款文字同步app,它能让我随时随地在随意能够使用这款app的系统上提取文字,我一度以为这是我迫切需要的。但后来我发现,这款工具反而让我焦头烂额。 这一app的功能很强大,能分目录、索引,能建立文件夹,能协助我整理文字,但是,当我存储的文字片段太多的时候,它会更新不及时,有时候还会乱码,这时候我就需要重新更新app,或者退出再登录账号;而为了让存储空间更大,我还要花钱买会员——花费的时间反而更多的,该便利的地方也没便利多少,解决问题花费的精力反而变多了。 后来我发现,其实我只要注册原本就在使用的文档app——如果需要再顺手买个会员,一样可以达到同样目的。而文档app因为我已经用顺手了,我反而不需要花时间去适应,我能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其他地方。 一个app如果不是极其简单让人容易上手,或者是节省原来需要花的大量精力,那对用户来说也只是一个占用内存的“鸡肋”。
  • “事实上,成绩差的学生往往自我感觉良好(直到他们参加考试时才露出原形),因为他们不会有太多的自我怀疑。在心理学上,这被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申克·阿伦斯《卡片笔记写作法》
    邓宁——克鲁格效应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做事欠考虑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自己的错误行为,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简单来说,就是能力不足的人过度高估自己的能力而做出错误的决定,最后还认为别人远不如自己。 在认识世界的层次上,有一个很有名的论点。第一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某种程度上,这对应的正是我们个人认知的成长过程。 一开始,我们认为自己看到的就是世界的全部,于是固执地听不见其他声音;后来,我们的视野慢慢开拓,知识积累得越来越多,我们发现,原来自己从前是如此浅薄,可是当下的我们到底处在哪个层次,我们心里也没底。再后来,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能力,也确实成功地完成某些任务,于是,我们建立起了充分的自信心,对世界的认知变得客观。 认识世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完善自己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如申克·阿伦斯说的,我们没必要因为发现了自己的浅薄,就推翻自己的一切、从头开始,我们大可以从现在开始,利用笔记不断完善自己。
  • “写作不是一个线性过程,我们常常要在不同的任务之间不断地切换。细化管理到那种程度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放大到更大的范围也同样没有真正的帮助,因为之后还会有下一步任务,比如‘写一页’。”——申克·阿伦斯《卡片笔记写作法》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思维常常是不受控制的:哪怕我已经写好了大纲,安排好了结构,只需要不断往里填充东西。我常常写着写着就推翻自己原有的想法,认为应该做一些调整才会更符合逻辑;有时候翻开书再一次确认观点时,又会因为读到某句精彩的话而忘记自己还在写作这件事…… 因为这样的情况实在太多,我常常对自己的专注力产生怀疑——不然思维怎么可能跳跃到这种程度?原本按计划该完成的写作怎么总会推迟? 但在《卡片笔记写作法》里,作者申克·阿伦斯却说,这样的情况存在大多数写作者身上,没什么好值得惊讶的,我们完全可以灵活地处理各种情况。只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如果总是如此没有整体观,我们的工作进展也不会很顺利。 而假如我们能像尼克拉斯·卢曼那样,将零散的思维、读书的笔记进行有意识的收集、编号,灵活却也系统化地运用,那么我们不但能很好地控制写作过程,还能使之为我们的工作助力。
  • 组合创新是一件人人可为的小事,我们都可以是创造者

    2021-08-14
    图片
  • 梳理依恋模式,真实表达自我需求,是掌控自己的人生的基础

    2021-06-21
    65跟贴
    图片
  • 真正的爱好其实是发现这件事情的有趣之处后才开始学习,而不是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有趣之处。当然,再热爱的事情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困难,但有由于热爱,试一下面对挑战、困难时,感受更多的是解决问题的快感和成就感,而不需要刻意坚持。——陈婕君《可塑的我》
    作者陈婕君在书中提醒我们,专注力、创造力和好奇心是人类天生就有的,如果在某件事情上需要花很多时间来培养专注力,那很有可能这件事本身就无法引起你的好奇心和热爱。 以我自己为例,我从来不觉得阅读是一件痛苦的事,每次沉浸在书的世界里,我可以忘记时间和周遭的变化,连手机对我也没了任何吸引力。 可是一旦要我拿起乐器,我总免不了要数着时间,我有心培养自己一项兴趣爱好,可无奈确实没法投入其中,可能从一开始,学习乐器对我来说就无法引起我的任何热情。 喜欢一件事,应当是每次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总能感受到从心底里涌现出来的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无法扑灭的热情,如果一件事需要强迫自己不断投入专注力以确保“做到”,这样一来既事倍功半,又没有任何愉悦感,那又何必呢?
  • 一些大学生以及进入社会的成年人由于严重的空心病,容易陷入严重的抑郁,甚至最后不得不退学或病休在家,难以回到学校或工作岗位。造成这个问题的根源之一便是拥有一个被包办的童年,尤其是在5~13岁这一时期。——陈婕君《可塑的我》
    作者陈婕君指的“空心病”是什么? 空心病是指很多人缺乏自己的价值判断,缺乏思考力,往往处于被动状态,被事情或他人推着走,可是内心又有很大的落差,这种严重的价值体系和自我缺失的表现,就是“空心病”。 5~13岁的时候,如果父母允许我们自己决定如何游戏,如何取舍兴趣爱好,如何面对学习上的成与败等等,可能我们会遭遇挫折,受到打击,但是这种经由自己自主作出选择并逐步学会承担挫折、面对失败、面对取舍的经历,恰恰是我们不断认识自己、形成自我的过程,也是我们的心理越来越强大的过程。 如果从小被“包办”,被父母很好放在一个无菌环境中,万事无需操劳、无需面对,那久而久之,我们的心理就缺乏了成长的机会,自我就失去发展的好时机,此时一旦需要自己走出保护圈面对真实世界,我们就很有可能因为过大的心理落差而“患病”。
  • 也许很多人小时候的梦想都是成为科学家,可是在大学的时候发现原来科研生活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这个时候就需要尽量多地尝试各种不同的领域和工作,重新找到自己真实的立足点,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试错,试错就是这个阶段的核心。——陈婕君《可塑的我》
    在大学阶段,我们开始独立面对学校生活,与社会有了初步接触,对自己的能力逐步有了新的判断,对小时候立下的理想有了更明确的认知。 如果能抓住这个阶段,多做尝试,探索和确定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及其可能性,也就是能更好找到自己今后的“立足点”。 大学阶段的“试错”行为是成本最低的时候,此时我们不需要为生计过于奔波,没有担起一个家庭的压力,于是在不断的尝试中,我们允许自己犯错,敢于犯错,也更有勇气变换赛道再出发,明白自己的缺陷和优点,也有了逐步蜕变自己的能力。
  • 零售业的发展也是每个行业发展的缩影,一方面跟随人们走向未来,另一方面又引领人们走向未来。——陈春花《价值共生》
    零售业的发展其实也是时代的发展史,从最早的村口的小店(或者是夫妻店),到后来的更大一点的日杂店,再到后来的百货商店、超市、连锁超市,再到现在随处可见的便利店,乃至现在和电商结合更紧密、更方便生活的新零售业。零售业随着时代的发展走向未来,另一方面又引领出数字化时代下,更多的可能性。 家门口两家连锁便利店,其中A比B普遍货物贵5毛钱,但真正让A倒闭的,不是这5毛钱,而是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快速到来,B迅速上线了各大外卖平台,并及时开放了各种寄放业务,吸引了更多的人流量。久而久之,A也就变得无人问津了。 一位朋友说:每一个看不起便利店的人,可能从来不知道便利店的价值和利润空间有多大;而对于年轻人来说,摸透了一家实体店的经营模式,很多时候也就有了自己的“生意经”。数字时代下更是如此。
  • 如何成为一位面向未来的卓越领导者?我们可以从卓越领导者身上找到两个共性特征:专注于人的成长和调整坐标指向未来。——陈春花《价值共生》
    在书里,陈春花老师以华为为例,向我们讲述了专注于人的成长的重要性。 2019年,华为遭受美国的极限打压,在外界普遍为华为捏一把汗时,华为依旧保持强劲的增长。陈春花认为,其中的核心关键是19万华为人的力量——华为一直以来重视人才、将危机意识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主线。 陈春花指出,如果要专注人的成长,需要做到为将来培养技能和人才、创造一个不断学习的组织这两点,这样才能不断推动企业乃至行业的进步,促使企业获得持续性成长。
  • “哲学是希腊产生的诸多文化形态中最后出现的一个,黑格尔用‘密涅瓦的猫头鹰只有在黄昏时才起飞’来形容哲学”。——赵林《古希腊文明的光芒》
    在希腊,猫头鹰是智慧的代表,而密涅瓦则指被称为智慧和战争的女神雅典娜,猫头鹰是她的吉祥物。 作为希腊文明的序曲,爱琴文明实则持续了很长时间,它存在了长达千年之久——而希腊城邦时代持续的时间不过400年左右。 在书中,赵林教授告诉我们,古希腊文明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 1、存在千年之久的爱琴文明。 在该阶段,诞生了我们熟知的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和“黑暗时代”。它们共同构成了希腊文明的起点。 2、在经过300多年的过渡期后,希腊城邦文明的诞生了。 这一阶段又分为古风时期和古典时期,涌现了诸如伯里克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著名人物;同时还出现了著名的建筑物如帕特农神庙、波塞冬神庙以及著名的艺术品如《掷铁饼者》。 与此同时,奥林匹克竞技会出现,歌颂神的史诗走进人们的视野,对宗教展开批判的哲学诞生了。 最重要的是,这一阶段出现的城邦制和“主权在民”的民主政治,成为了后来西方民主制度的基础。 3、城邦文明衰落之时,希腊化时代随之而来。 盛极一时的帝国随着亚历山大大帝的去世分崩离析,希腊文明也由此走入盛极而衰的局面。此时,希腊文明已经不仅局限于希腊,而是扩大、融合到小亚细亚、西亚及埃及等都东方地区。 希腊虽不在,但希腊文明的种子已经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与其他文明融合在一起。
  • 一种文明之所以能吸引人,很大程度上不单是因为它现存的历史迹象,更是由于它的文化内核。
    在赵林教授的《古希腊文明的光芒》一书里,我们发现,一种文明的诞生与演变和地理位置有密切的联系。 伴着大河或海洋,黄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尼罗河流域文明及爱琴海文明(众多学者认为,爱琴文明不但是希腊文明的前身,更是西方文明的源头,这与我们传统的认为四大文明古国有所差别)有各自的演变史。 以中国为轴心的东方文明因被高山大川与汪洋包围,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在很长时间里,和西方的联系并不多,哪怕面对外敌入侵,中华文化始终能以自己的文化为根本,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较西方文明更为稳定。 但与东方文明相对的西方文明,则表现出了较强的变更性。 两河流域文明、尼罗河流域文明和爱琴文明围绕东地中海区域分布,它们共同构成了西方文明的轴心。因为地理位置,这三者联系密切,某些文化性状上表现出同根同源的特点,而不同文明之间又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又衍生出了新的文化形态。 正如赵林教授说的:“一个时代的人有一个时代的活法。”能追根溯源地探寻一种文明、理解一种文化,本身就是一件享受的事儿。
  • 让那个“我不好”的小孩远离你

    2021-05-12
    1跟贴
    图片
正在载入...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