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堂上,语文老师开了一个小玩笑:世界上的所有哲学家,终生探讨的问题和中国每一位保安一样: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

“我是谁”这个问题,困扰的不仅是哲学家、保安,也困扰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求学时代,我们是学生;工作之后,我们是职员;在家里,我们经历了孩子、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角色变化。我们这一生,伴随着不同角色之间的平衡。

那我们的社会角色由谁定义?我们会如何以不角色和他人沟通?又如何面对不同的沟通者?看完这本书,也许你可以找到答案。

豆瓣评分9.1的《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以下简称《沟通的艺术》),由第一版出版至今,已有30年,本书为第15版——这也是有不同沟通需求的人都能在书里找到答案的原因:作者罗纳德·B·阿德勒和拉塞尔·F·普罗科特,这两位在沟通技巧上颇多建树的专家,为本书增添了最新的人际沟通研究成果、与时代接轨的沟通内容,大大提高了本书的可读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看入人里”。在该部分,作者围绕“我”,阐述人际沟通的本质,解释自我角色对沟通过程的影响,分析感知觉在沟通中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看出人外”。围绕沟通信息的发送与接收,分析了语言和非语言在沟通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强调倾听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看人之间。主要讨论了不同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侧重于亲密关系的沟通和处理,提出提高人际沟通技巧、改善沟通氛围、处理人际冲突的沟通方法。

为什么我会对“我是谁”这个问题感兴趣呢?来源于之前接触过的一个小案例。

一位女士上门咨询,她想知道她要不要离婚:老公出轨闺蜜,她非常痛苦,但她很爱自己的丈夫;在原谅了无数次之后,她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我们只能给出建议,无法帮她做任何决定。最后,她没有离婚。

有人说,爱情让人迷失,像这位女士,她在爱情里把自己“丢”了;还有的人说,爱别人的前提是爱自己。那这位女士为什么会迷失了自己?她内心关于“我”的部分多吗?了解下面这三个部分,你可能会对“我”有更详细的了解,这可以帮你避免在人际沟通中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一、三个部分,组成了自我概念

知乎上有这么两个问题:

1、有哪些方法可以提升自我?浏览量127万

2、怎么才能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浏览量667万

我们从出生就和自己朝夕相处,但寻找自我仍是我们一生都在探寻的主题,弄清楚如何提升自我、搞懂自己想要什么之前,我们要先回答第一个问题:自我是什么,它由什么组成?

自我概念由自我感觉、反映评价和社会比较三部分组成。

1、自我感觉

《沟通的艺术》里,列举了几个有趣的问题,通过回答这几个问题,你可以初步知道“我是谁”。拿起纸笔,写下你的答案吧。

你现在的情绪或感觉,例如快乐、悲伤
你的外貌,例如吸引人、矮胖
你的社交特质,例如友善的、害羞的
你具备或不具备的天分,例如音乐天分、绘画天分、音盲
你的智力,如聪明的、愚笨的
你的坚定信念,例如宗教信仰、环保支持者
你的社会角色,例如父母、配偶
你的身体状况,例如健康的、超重的

通过这些答案,你会发现找到自我概念的一部分——自我感觉:在这个部分里,我们展现了自己最核心的特质,这也是自我概念中最难放弃的部分,没有这个部分,我们会认为自己不像自己了。

2、反映评价

反映评价是如何对我们的自我概念形成影响的呢?

小侄女从小就长得很可爱,饭量是同龄人的两倍,每次都把小肚子吃得圆滚滚,看起来就更招人喜欢了。但因为怕她撑坏了自己,大伙儿夸她好看的同时,还会这么说:“你太可爱了,但是不可以吃太多,胖了就不好看了。”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小侄女越来越挑食,现在8岁的她,体重不到16公斤。每次劝她吃多一点,她总会理直气壮地说:“我胖了就不好看了。”

“自我概念反映的是我们认为别人看待我们的方式。”

他人关于“我是谁”的评价,就像一面镜子,我们通过这面“评价镜子”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让自己更符合镜子里的自己——也就是别人眼中的自己。当这面镜子输出的是优点的时候,我们会越来越自信;但当别人的评价都是缺点和不足,我们则会变得敏感、自卑。

3、社会比较

参照群体对自我概念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一个小男孩通过和同学比较,发现自己跳芭蕾舞更好看,他会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个有舞蹈天赋的人。但当他身处一个不重视个人才艺,甚至会因为他跳芭蕾舞而觉得他“怪异”的家庭时,他极有可能认为这不是一个什么了不起的才能,也会慢慢接受自己“怪异”的标签。

社会比较对自我概念形成的影响,在于比较过程中我们赋予的“重要性”程度。当周围的人发出惊叹时,我们才能确认:自己认为平平无奇的特点原来是这么优秀。

“所谓的自我概念,就是指你对自己所持有的相对稳定的知觉,就好像一面特别的镜子,不仅可以反映出你的身体特征,还可以反映出你的其他部分,如情绪的状态、天分、喜好、厌恶、价值观、角色等等。”

通过自我概念的三个组成部分,我们逐步形成一个关于“我是谁”概念。

二、修正自我概念,我们可以更优秀

在我们弄清楚自我概念的构成因素后,我们可能会发出这样的疑惑:既然自我概念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我们与环境的互动,那是不是代表着:他人可以操纵我们的自我概念,牵着我们的鼻子走,把我们塑造成他们期望的模样。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就这么写过“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保证能够把他们培养成任何一类人,或者医生、律师、商人和领导者,甚至乞丐和盗贼。”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之所以是现在的自己,还在于我们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做出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四点,改变歪曲或者过时的、不够准确的自我概念。

1、对自己有真实的认知。

不可否认,我们的生活里总有一些非常糟糕的评价者:无论什么时候,他们都习惯用负面评价打击我们。

刚上大学,我努力学习粤语:但不可否认,对不爱看TVB,也不怎么听粤语歌的我来说,我永远搞不清“阿妈”和“阿嫲”的区别。这导致无论我说什么,都会遭到舍友的嘲笑:哪怕我觉得有进步了,也免不了挨一顿冷嘲热讽。于是,我认定自己是一个没有语言天赋的人。

有时候,我们的自我概念来源于自己严苛的标准;有时候,我们的自我概念又从自己膨胀的吹嘘中来;但更多时候,我们的自我概念来自那些让我们不舒服的评价。定期确认自己的长处,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或者是把自己置身于能够出积极回馈的那些人中间,我们会对自己更有自信。

2、有切合实际的期望。

有的女孩子将超模作为自己减肥的标杆,有的家庭主妇将“一丝不苟”当做自己操持家务的标准,过于完美、严苛的要求会让我们压力倍增,让自己显得弱小。

《沟通的艺术》里提醒我们,与其将自己与不切实际的对象进行比对,不如和过去的自己对比:我们时刻都在进步,时刻都比前一秒的自己更优秀。切合实际的期望,才是我们满足感的合理来源。

3、有改变的意愿。

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事情已超过我的掌控范围了,我无能为力了。《沟通的艺术》里,将这种观点称为“无助谬论”:持有该论点的人认为自己只是事件的受害者。书里提醒我们:“只要你了解‘如果你真的想做,就有许多事情可以去做’这一点,类似这样的陈述中的错误就会变得显而易见。”

在社会工作中,有一个概念: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力,每一个人也都是可以做出改变的。假如我们将所有的“不能”、“不可以”、“不行”全部替换成“能”、“可以”、“行”,一切都会发生改变。

困住自我概念做出变化、使我们成为认知保守主义者的,是没有任何改变意愿的自己。

4、有改变的技巧。

只有意愿是不够的的,我们还需要有技巧。最简单的一个技巧,就是利用“榜样”的力量。

观察榜样的言行举止,可以为我们习得改变技巧提供模板。例如,用同理的方式理解对方给出的评价,以倾听的姿态回应对方,正确对待人际关系中的冲突。

值得注意的是,模仿榜样的行为,不是照搬照抄,而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最让自己舒服的方式,从而形成个人风格。

通过上述的四个方法,我们可以让自己提升自我概念,使自己成为期望中的“我”。

三、塑造印象,我们可以做“千面女郎”

我们的自我概念是怎么展现出来的呢?

例如开头提到的那位前来咨询的女士,在我们面前,她是一个对自己婚姻充满不确定的女性;在丈夫面前,她是一个奉献者、为爱着迷的妻子;在闺蜜面前,她是一个被背叛者、痛苦的女人。

我们通过在不同行为,来展现自我概念。也就是说,我们以沟通为渠道,通过给他人留下印象作为自我概念的体现。

1、印象管理的两种展现方式

第一,面对面印象管理

“在面对面的互动中,沟通者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管理他们的印象:举止、外貌和配备。”

举止由语言和非语言行为组成。

我们依靠沟通者的语言加深对对方的印象:一个冷若冰霜的导购员和一个面带微笑、热情洋溢的导购员给我们的印象显然是不同的。

外貌。

最近越南翻版李子柒频繁上热搜,为什么外国网友会弄混了两个人?

除了场景相似外,还因为她模仿李子柒的衣着、发型。外貌是人们用来塑造印象个人化的方式,例如穿白大褂的医生,穿警服的警察。我们会将对方的衣着认为是其对外形象、个人身份的一部分。

配备

跑车不可能用来拉货,收藏品也不可能拿来装菜——这两个影响他人对我们评价的物品,就是配备。在西方国家,汽车是人们印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会更尊重开跑车而非开货车的人。但不可否认的是,有时候这些配备,仅仅是我们用来控制他人如何看待我们的工具。

第二,网络印象管理

网络沟通里,人们可以选择性地回复自己想回答的内容,而忽视自己不乐意回复的;通过文本信息回复,而不需要管理、控制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网络给人们更大的印象管理权限。那么,网络中,人们是如何展现个人印象呢?通过照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

《沟通的艺术》里举了一个例子:一张传上个人网页的照片背后,是56次拍摄,有意地修剪和调色。网络印象管理成了一项人们需要精心设计的任务。而各种交流网站为这项任务提供了渠道,例如博客、微博等。

2、沟通过程中的印象管理

既然人们可以通过印象管理来使自己呈现在他人面前,那是不是代表着,印象管理是一件虚假、能随意被人操控的事呢?

《沟通的艺术》里提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观点:“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脸面’,或者说拥有一系列不同的角色,而且成为一个沟通高手部分地取决于他能依据不同的情境挑选出最佳的角色。”

印象管理不是要我们成为一个虚伪、撒谎的人,而是假如我们不事先安排好自己在不同情境中要呈现的角色,我们几乎无法进行有效沟通。

看看下面的这些例子:

你通过朋友认识了一个还不错的男生,你们打算约一起吃顿饭,今天是你们第一次见面。

家人或朋友开玩笑说你最近胖了,你觉得受伤,但是不知道该装作不在乎还是要反抗。

你教朋友种多肉,但朋友每一次都把植物根须弄掉,你越来越烦躁。

同事又一次让你把项目书拿出来供他参考,你满心不愿意,甚至想发脾气。

发现了吗?在这些每天都轮流上映的场景里,我们需要调动自己不同的“脸面”去应对——面对陌生人、家人、朋友、同事,我们会采取的的不同行为方式。

如果只用撒谎或者虚伪来定义我们不同的角色扮演未免太过草率。基于我们不同的社会角色,我们会在不同场景里采取偏向于某一个自我概念的自己,而将那个不怎么适合的自我隐藏起来——我们只是将不同场景里最应该展示的部分发挥到极致。

生活中,我们通过自我感觉、他人评价和社会比较形成自我概念,但当这个自我概念影响我们做更好的自己时,我们可以做出改变以进行调整。之后,再根据不同的场景、扮演的不同角色将自我概念以印象的方式展现出来。

在《沟通的艺术》里,我们能学到的不仅是与他人交流的方法、处理亲密关系的技巧,更多的,是我们能提高对自我的感知觉,更明确“我是谁”这一概念。如此,才能做到独立思考,不被他人牵着鼻子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