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病了,都是因为我没有照顾好。"

"爸爸妈妈吵架了,都是因为我成绩没考好。"

"爸爸妈妈被嘲笑了,都是因为我一把年纪还不结婚。"

"父母生病了不敢告诉我,都是因为我没有钱,不能给他们更好的照顾。"

"孩子和班里同学吵架了,都是因为我没有给他买名牌衣服。"

类似的自我责备可能偶尔会出现在心里的某个角落,但也有可能成为某些人潜意识里的常客。

把问题归咎于自己,有一个好处,是我们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现有处境,让自己更适应周围的环境,让自己变得优秀,让自己不再自卑。

可是也有一个明显的坏处:用"我不好"、"我很糟糕"来不断谴责自己,会导致自我攻击现象的发生:用刀片划伤自己或纹身上瘾。

这个观点出自心理学家施琪嘉的《疗愈你的内在小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书里有这么一段话:"有童年创伤的人,对于坏的东西、对于别人的眼神、话语、话语中贬低的词特别敏感,而对于称赞和夸奖通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样的人心里住了一个"我不好"的小孩,他们相信别人说的每一个关于自己不好的字眼,自己将自己归类为不好的那一类。

那这一类人是怎么形成自认为"我不好"的性格特点呢?施琪嘉告诉我们,原因有三个。

1、没有生活在一个积极、鼓励、包容的环境。

2、父母内心充满"我不好"。

3、父母潜意识中不希望孩子好。

前两个不难理解,从小没有生活在一个积极环境中的小孩,可能从小没有受到鼓励教育,也从来不被看见。于是,遇到挫折、他人的愤怒等负面事件都会被他认定为"我不好"才会导致这样的结果。

当父母心里住了一个"我不好"的小孩时,父母就会因为看见孩子的不好而认定自己不好,于是将怒火发泄到孩子身上。

例如孩子欺负班里其他同学,假如父母心里住了一个"我不好"的小孩,他就会认定是自己没有教好孩子,才导致孩子行为出现问题。于是,他就将对自己的不满发泄到孩子身上。

什么是"父母潜意识中不希望孩子好"呢?

施琪嘉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孩子从小跟在奶奶身边长大,但是因为紧张的婆媳关系,哪怕后来孩子又回到了爸妈身边,妈妈仍然会认定孩子跟奶奶是一边的。于是,妈妈将对奶奶的愤怒发泄到孩子身上,不希望孩子好。而孩子有时候会为了迎合妈妈的心理,故意调皮、跟别人打架,不好给妈妈看。

潜意识里有一个"我不好"小孩的人,很容易用自残的方式攻击自己,最常见的就是用刀片划伤自己,用痛感、流血的方式来证明自己还活着。

那要怎么改变这一情况呢?

1、父母的改变能给孩子带来一些安慰:父母变得温和、向孩子道歉,与孩子建立新关系能让孩子感受到安慰。

2、建立新的滋养关系:这个滋养关系可以来源于治疗师、闺蜜、爱人等。在这些人身上,所有的"我不好"都会变得没那么不好,甚至很好——积极、正面的评价不断涌来,它们会将原来的"我不好"遮盖掉,只剩下"我很好"的部分。而原来那个"我不好"的内在小孩,也会越来越接纳自己,越来越肯定自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遇到不好的事件,没必要过分指责自己,可以先反问自己:我心里有一个“我不好”的小孩吗?真的是我的错吗?我真的有自己认定的这么糟糕吗?

反问不是为自己找借口,而是让自己更了解自己,让自己更接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