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海宁

冯海宁

网易号

关注
3047粉丝
0关注
410被推荐
IP属地:甘肃

网易号优质内容创作者

1枚勋章

评论员,专栏作家

  • #网络副业# 直播助力、短视频剪辑、有声书配音、短剧推广……数字经济带动下,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副业岗位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声称零门槛、上手快、不受地域限制,吸引不少务工者想利用业余时间通过网络副业来增加收入。然而,记者采访发现,不少网络副业背后却深藏套路,务工者不仅没赚到钱,甚至还背上了消费贷。
    兼职做副业,在国内外比较常见。特别是进入互联网经济时代后,网络为很多人提供了兼职工作机会,比如部分上班族在正常工作时间干主业,下班后干副业——或开网约车,或开网店,再赚一份钱。但不是所有网络副业都合法规范,有些网络副业宣称“零门槛、上手快、不受地域限制”诱导劳动者兼职,其实是以违法侵权方式,从劳动者身上骗钱。 多位有过找副业被骗经历的受访者表示,如今的线上副业五花八门的,但很多都是骗人的,且套路基本差不多,“要么让你先交钱入会,要么让你刷单。”其中,邓女士在兼职直播助力时,遭遇骗子合伙演戏损失了13万元。实际上,名为网络兼职实为网络诈骗的例子已经很多了,比如兼职刷单就是一种典型的诈骗套路,公安机关已经多次发布警示。 今天,以“副业兼职”为幌子实施诈骗的套路重重,而且花样在不断翻新,让人防不胜防。作为劳动者,要对网络副业兼职保持高度警惕,不要被“花言巧语”所诱惑最后掉进“副业陷阱”。因为网络兼职可靠性有的很难查验,一旦上当受骗就有可能陷入维权难。同时,监管者和网络平台应合力为劳动者构建安全兼职环境,对违法侵权行为说“不”。 笔者以为,不妨以“黑白名单”制度规范网络副业兼职。一方面,建立“黑名单”制度。可根据劳动者投诉情况、办案机关受理投诉起诉情况,梳理出“黑名单”,包括哪些副业岗位不安全、违法侵权方式有哪些等,并以反面典型案例和相关数据为证明,既要求平台对不规范不安全的副业岗位严加审核乃至屏蔽,也要提醒劳动者远离这类兼职岗位。 另一方面,建立“白名单”制度。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以来,网络上也涌现出不少合法规范的兼职岗位,如上面所说的开网约车、开网店等。未来,合规的副业岗位会越来越多。有关方面应该对合规副业岗位的岗位种类、工作内容等情况进行梳理,然后以清单方式公开,为劳动者兼职提供参考。同时,要鼓励开发合规副业岗位增加劳动者兼职收入。 网络既为劳动者兼职提供了机会,也为用人单位发展副业岗位提供了机遇。但不能让不规范的“副业兼职”破坏网络兼职声誉。所以,这需要劳动者增强安全防范意识,需要平台方履职尽责严格审核兼职信息,也需要有关方面对网络兼职加强针对性监测监管。其中,对副业兼职操作不规范的网络平台,有关方面轻则要进行约谈,重则要依法开罚单。 至于那些以“副业兼职”为幌子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不法人员,应以涉嫌诈骗追究其法律责任,轻则以《治安管理处罚法》来处罚,重则用“刑罚武器”进行惩罚。劳动者也可以通过投诉、起诉维护自身权益。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社会话题讨论圈
  • “网络副业”侵权乱象,该如何止乱?

    1天前
    图片
  • #童装绳带隐患# 连帽衫上的绳带可能给孩子带来致命伤害。北京顺义检察机关从一起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留意到童装绳带隐患,随即开展排查,两周实地走访,对不合格童装拍照取证,并向相关行政机关发出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敦促将不合格服饰进行处置。目前,相关不合格童装已被下架。
    据悉,这是北京首例儿童服饰领域违反国家强制标准的公益诉讼案。此举无疑具有示范意义,既能提示相关部门关注儿童服饰安全,也在提示儿童服饰厂家重视产品标准。同时,也给儿童家长们上了一堂“服饰安全课”。不少家长的目光可能被儿童服饰的新颖款式所吸引,忽略了服饰上某些“危险的细节”。 以儿童连帽衫上绳带为例,很多人只看到其美观性,但忽视其安全隐患。正如上述案件承办人检察官助理所言,“帽衫上的绳子一旦被卡住,瞬间受到极大力量的拉扯,就会压迫孩子的颈部血管、呼吸道和神经,最终可能危及孩子的生命。”公开报道显示,已有多名儿童因帽衫的绳子,发生窒息乃至窒息致死。 让人遗憾的是,某些童装的设计者、生产者、销售者,既没有从“帽衫绳子致死”案例汲取教训,也无视《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GB 31701-2015)中规定的“婴幼儿及7岁以下儿童服装头部和颈部不应有任何绳带”。这是对未成年人安全极不负责任的体现,违规商家理应受到相关法律的惩罚。 无论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还是《产品质量法》,均将安全保障置于重要位置。如《产品质量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产品质量应当不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根据该法律第四十九条规定,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的,有相应的处罚细则。 所以,儿童家长要了解法律规定、增强安全意识,一旦发现市场销售有绳带的童装,应该拒绝购买并向有关部门进行举报,避免其他孩子受到伤害。而有关部门除了积极受理举报外,还应主动出击对这类“危险童装”进行排查。从办案人员和记者调查看,类似问题童装虽不普遍存在,但在少数服装店确实存在。 同时,各地公检法等办案机关,在办理涉未成年人案件时,或者办理服饰案件时,一旦发现儿童服饰不符合安全标准,对儿童安全构成威胁,即便不在办案主要任务范围内,也要管管“闲事”,因为保护未成年人安全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未成年人保护法》分别明确了社会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等细节。 上述检察机关在办理一起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留意到童装绳带隐患,随即开展排查、走访、取证,发出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是忠实履职尽责、保护未成年人的生动体现。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百一十四条,公安、检察、法院等发现有关单位未尽到未成年人保护职责的,应当向该单位提出建议。 我们要认识到,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有关各方都要有管“闲事”的意识和精神。在上述案例中,检察机关办理的是一起猥亵儿童案,但细心的办案人员发现童装绳带隐患,虽说该隐患与猥亵儿童案无关,但从相关法律要求和检察机关职责来看,顺便办理“童装绳带隐患案”也是职责所在。此尽责之举可赞。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社会话题讨论圈
  • 童装上的绳带,“危险的细节”不容忽视

    2024-05-08
    图片
  • #导游“不要脸”# 近日,有网友发帖吐槽称,报团云南6日游如同噩梦,导游“训话”式引导游客购物,引发关注。记者从昆明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支队获悉,导游鲁某存在欺骗、胁迫旅游者消费的行为,依法拟对其吊销导游证,责令承接旅游团队及委派导游人员的云南舒安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停业整顿。
    自疫情防控转段以来,国内旅游业持续火爆,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又将迎来一波旅游高峰。按说,包括导游在内的旅游从业者,应当以热情、规范的服务,去“匹配”游客的出游热情,然后,有少数导游仍以“歪门邪道”的方式来赚钱,比如通过“训话”式引导乃至强迫游客购物等方式,来获取利益,侵害了游客合法权益。 视频显示一名男子称自己导游这个地方10年,“我有一千、一万种方式让游客平安开心地结束旅程,当然我也有几个无道德底线、无良知底线的操作方式,让你不平安地结束行程”。该男子还表示,他挣钱的时候从来没有要过脸,若游客为逃避购物躲进女厕所,他也可以进去女厕所。据说此类威胁言论在旅途中频繁出现。 就上述导游的言行而言,充分暴露了其无操守的下限。游客“躲女厕所也会跟进去”,这是一种赤裸裸的流氓行为,为强迫游客购物,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他是否这么做过,我们不得而知,但这种说法,已经暴露了其“流氓导游”的本性。该导游还很无耻地说,他挣钱的时候从来没有要过脸——这种导游让人大跌眼镜。 脸面是一个人基本的尊严,当一名导游连基本的尊严都不要,这既让人怀疑其人品和素质,也让人对其服务过的游客捏了一把汗,不排除有游客在其语言胁迫下被强迫购物,也不排除其“流氓式”或“不要脸式”的行为,对某些游客身心造成严重伤害。虽然该导游如今面临被吊销导游证,但其过往“黑历史”也有待深挖。 如果该导游在过往从业中,对某些游客不只是言语胁迫,还有更出格的侵权行为,就要进一步依法追究其侵权责任。换言之,不仅要对导游说狠话高度重视,还要调查其是否干“狠活”,后一种行为无疑对游客的伤害更大。而导游作为旅游业的服务“窗口”,如果存在“不要脸”行为,则是对需要脸面的旅游业的一种伤害。 旅游业和其他行业一样,都需要“脸面”或者形象。因为只有行业形象好,才能激励游客出游消费,而“不要脸”的导游,则容易让游客缺乏安全感。进而言之,在国内旅游业不断升温向好的大背景下,决不能让这种“不要脸”的导游变成“害群之马”。除严肃处理个案外,还应该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主动应对问题导游。 比如问题导游频出的地区,要加强对导游的培训和考核,以提升导游个人素质,维护导游队伍形象。再如,能否借鉴执法记录仪的经验,要求导游从业过程中全程录音录像,以备随时抽查,或者远程监控?另外,还应该对导游加强日常考核,考核权应该交给其服务对象,考核不及格的导游应当自动禁业,即创新监管方式。 上述导游因存在欺骗、胁迫旅游者消费的行为,涉嫌违反《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第十六条、第二十四条之规定,依法拟对其吊销导游证,这是应有之义。但值得注意的是,已有不少导游因为强迫游客购物等原因被吊销导游证,但另外一些导游并未汲取教训,为赚钱仍将游客视为可以胁迫的对象。这提示进行全面系统治理。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社会话题讨论圈
  • 别让“不要脸”导游损害“要脸”的旅游业

    2024-05-07
    图片
  • #外卖打包费“糊涂账”# “外卖打包费有时候真让人不知道钱花在了哪里!”近日,某高校的大四学生李秀向记者反映,她和同学常点的一家麻辣拌店的打包费收得不明不白——“点0.01元的素菜福利,能多加一片青菜,但订单同时增加了1元的打包费,连选择口味都会再被收取1元打包费,不仔细看很容易忽视。”她对此感到难以理解。
    有关外卖餐饮打包费的话题,已经多次引起热议,受到舆论“炮轰”,然而,至今仍像“小强”一般顽固存在。此前相关报道已多次指出,这种打包费收费标准模糊、收费提示不明显甚至强制收费。如今“旧病”未除,又出现“叠加收取打包费”等“新病”。而外卖餐饮商家乱收打包费,损害消费者多项权益,要引起外卖平台和监管者重视。 外卖餐饮打包费之所以变成“糊涂账”,原因之一是外卖餐饮商家将这种收费当成了牟利新工具。受到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平台收取佣金带来的双重压力,这类商家的利润不断受到挤压,就把乱收打包费当成了一种盈利手段。选个口味也要收打包费、收取打包费但不一定提供包装、到店自取与外卖打包费用不一致等乱象,就是商家赚钱之道。 可能在外卖商家看来,收取打包费都有理由。比如选个口味也要收打包费,是为了防止不同口味的食品串味,要分别进行打包,进而产生“口味打包费”。但这样的理由缺乏说服力,因为换个口味是否单独打包,应该由消费者来选择,而不是商家强制收费。至于收取打包费但不一定提供包装,更是不用投入任何成本,轻轻松松赚取打包费。 如果商家透明、规范收取打包费,消费者会理解并愿意为之买单。但事实情况是,很多商家收取打包费不透明、不规范,是对消费者赤裸裸的侵权。对此,外卖用户要尽可能地理性消费,既对这类通过“糊涂打包费”牟利的商家用脚投票,一旦被侵权要及时向平台和监管部门进行投诉,通过依法维权让侵权商家付出代价,倒逼其规范收费。 作为外卖平台,不应该纵容平台商家乱收打包费,因为这会损害平台形象,影响用户忠诚度。虽然外卖平台通过协议对商家收取的打包费明确了最高收费标准,但由于平台通常将打包费的后台设置主动权交给了商家,所以,商家就利用打包费收费自主权牟取更多利益,即不是按照包装成本来收费,而是从包装中赚取更多利润装进自己口袋。 鉴于打包费乱象对消费者和平台不利,平台方应该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规范打包费收取,既要对打包费收取提示进行规范,又要对收费标准进行分类规定,还应明确对乱收打包费行为的处罚措施。只有如此,才能倒逼餐饮商家规范收费。另外,市场监管部门也不能放任外卖打包费持续“糊涂”下去,应制定监管指导文件并约谈不规范的平台。 笔者以为,规范外卖打包费的指导原则应该是,以实际打包成本来确定具体收费标准,因为外卖食品才是商家的赚钱途径,而打包费收入不该列入利润项目。甚至,外卖商家是否有必要取消打包费,也值得探讨,因为外卖食品本身就离不开打包,打包属于外卖商家的基础服务,若不单独收取打包费也说得过去,而且,还能鼓励消费,增加收入。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社会话题讨论圈
  • “糊涂打包费”实为“牟利新工具”

    2024-05-06
    图片
  • #精神溜号# 到点打卡下班,随后手机关机或静音,工作消息概不回复;工作懈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当前,职场中“出勤不出力”“人在心不在”等现象引人关注,一些上班族虽然身体还在工作岗位上,但心早已“溜号”。在一些机关单位,这种不实际离职但也不努力工作的“精神溜号”状态在一些年轻人和非领导职务干部群体中同样存在。
    不仅是机关单位,很多企业和事业单位也有“混日子”的员工,他们看似“人在单位”、正常上下班,实则“心在别处”、应付工作。正所谓“躺平但不完全躺平,摆烂但不完全摆烂”。这类员工中,既有年轻人像“小和尚撞钟”,也有中年人或接近退休的人“上班就坐等下班”。他们不仅自身“精神溜号”,还影响其他同事工作积极性,需引起用人单位重视。 对此现象,有关人士分别给出答案,归纳总结主要原因有三点:职场倦怠,对工作形成抵触心理;对工作环境的不满或者对职业发展的失望;职业规划不明晰。这既有用人单位的问题,也有员工个人的问题。而在笔者看来,主要原因是用人单位的考核制度、晋升制度等存在某些软肋,员工对待工作的精神松懈实为“制度性松懈”,解决这类弊病须从制度入手。 如果说用人单位有合理健全的制度,就会形成良好的“办公室文化”,继而对员工就能产生积极影响,不仅能激发员工的精神斗志,也能防止员工“精神溜号”。反之,一旦用人单位的内部制度不合理,影响到员工的面子、待遇,某些员工就会用懈怠的工作态度进行“软对抗”。所以,用人单位只有修正自己的“制度软肋”,才能激励、倒逼员工远离精神松懈。 比如,要从内部激励制度入手。员工在任何一家单位工作都有所图,有的为了体面、获得晋升机会,有的为了得到更好的工资、福利等待遇。用人单位只有建立健全内部晋升制度以及工资福利制度,才能给员工注入信心,调动员工积极性。但某些用人单位相关制度不健全或沦为摆设,一切都是负责人说了算,而努力工作的员工无法获得合理待遇就会“松劲”。 又如,要从内部考核制度入手。虽然从机关单位到企事业单位都有考勤、绩效考核制度,但有的制度没有抓住关键,例如只重视考勤而不重视工作质量考核,就会造成部分员工“出勤不出力”。好的内部考核制度绝不是形式化考核员工,而是能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实质化考核。而且,考核制度要与工作饱和度紧密挂钩,因为“人多事少”也容易导致工作懈怠。 特别要指出的是,在当下职场,大多数员工都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理,有的员工对比同类单位、兄弟单位,有的员工会在单位内部对比同事,一旦发现晋升、待遇等方面不公平,就会产生逆反心理,通过“精神溜号”寻求心理平衡。所以,用人单位只有健全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相关制度,使制度规定和制度执行都公平合理,才能避免员工“精神开小差”。 另外,要从法律、政策方面引导、促使用人单位建立公平合理的制度。比如,某些用人单位存在性别歧视、派系歧视等侵权问题,受害者对待工作就容易丧失信心和斗志,变成“混日子”。这就需要健全和严格实施相关法律,使用人单位不敢不能不想侵害员工权益,那么员工也就不会通过“精神溜号”进行“软博弈”。当然,部分员工自身也要积极调整不良心态。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社会话题讨论圈
  • 别让“精神溜号”损害“职场精神”

    2024-05-05
    图片
  • #龙卷风导致5死33伤# 4月27日15时左右,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镇出现龙卷风,极端天气影响光明、陈洞、金盆、良田4个村。本次灾害造成5人死亡,33人受伤。广东省气象局组织专家团队赴现场灾调,初步研判龙卷风强度为强龙卷等级(相当于风力15—17级),龙卷移动路径长度约1.7公里,最大影响宽度约280米。
    冰雹、暴雨、龙卷风,最近广州遭遇极端天气。据说冰雹比拳头大,车窗、房顶等被砸穿,已经显示出极大破坏力,然而,比冰雹更具破坏力的是龙卷风,不但造成生命损失——5死33伤,还造成财产损失——141家厂房受损。这再次警示气象灾害不容轻视。 龙卷风最常发生在春夏过渡季节或夏秋之交,是一种破坏力极强的强对流天气,是在强烈不稳定天气条件下产生的一种小范围的空气涡旋,中心风力可达50~150米/秒,直径一般在几米到数百米之间。最近发生在广州的龙卷风属于强龙卷,破坏力自然更大。 不过,“5死33伤”的悲剧似乎不应该发生,因为广州气象部门在事发前,已经预警白云区或出现龙卷风。如果死伤者看到这种预警,并高度重视,应该不至于丧命或受伤。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是有关方面,还是普通公众,都应该反思极端天气带来的损失。 联合国气候报告早就指出:全世界各地极端天气出现将变得更加频繁和明显。据应急管理部披露,2023年全年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9544.4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失踪691人,直接经济损失3454.5亿元。其中,华北、东北极端暴雨天气造成重大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减少或避免各种气象灾害损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对各级气象部门来说,如何更精准地预报预警龙卷风等极端天气,如何让预警信息及时被更广泛的人群知晓,如何向公众进一步普及气象科学知识,都是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 以广州白云区龙卷风致5死33伤为例,气象部门提前发布预警消息值得肯定,但这一预警在相关地区的公众中知晓度有多高,以及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有多少,都是有待摸底和思考的问题。如果这38人事前收到预警信息并知道龙卷风破坏力,或是另一结果。 据《2022年全国气象高质量发展评估报告》显示,2022年,全国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97.7%,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达80.8%。这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成绩,但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只有进一步提升这两项关键数据才能最大化减少极端天气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 作为普通公众,也要主动了解气象预警信息,学习气象科学知识。譬如居民在家中遭遇龙卷风时,要远离门、窗和房屋的外围墙壁,躲到与龙卷风方向相反的墙壁或小房间内抱头蹲下;在户外,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要远离大树、电线杆、广告牌、围墙。 近些年来,地震等科学知识普及和应急演练取得显著成效,但应对龙卷风等极端天气的实践演练几乎看不到,这一“课”有待及时补上,因为龙卷风不仅频发,而且破坏力极强。希望从有关方面到普通公众,能对龙卷风等极端天气更重视,汲取教训及时补漏。 特别是普通公众,别把龙卷风等极端天气的预警不当回事,因为这关系到我们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如果认知不到位,存在侥幸心理,其结果必然是要付出沉重的、昂贵的代价。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社会话题讨论圈
  • 气象局提前预警,为何龙卷风仍致5死33伤

    2024-04-30
    图片
  • #36岁存够300万退休# 存够300万之后,山东济南的王女士决定提前退休,她在网络平台上分享了退休后的生活,却引发了大量网友的关注,“36岁女子存够300万退休”的话题也登上热搜榜。她近日告诉记者,她的部分存款买了理财产品,每月有八九千元利息,丈夫也还在继续工作,生活水准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近年来,不时看到某某人存够多少钱就“躺平”的新闻。譬如,某互联网大厂程序员表示“攒够400万元,到40岁退休”;有“财经姐姐”表示,“500万现金存银行,现在就‘躺平’”;多位博主称,“家庭存款达到100-500万,基本就可以躺平了”。这种关于“存款与躺平”的相关话题,都很吸引眼球。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工薪阶层而言,每月领着相对固定的工资,又要承受教育、医疗以及偿还房贷、车贷等多种支出,银行里没有多少存款,只能在法定退休年龄退休。而少数高收入者年轻时就完成“资本积累”,实现财富自由,于是将“退休”“躺平”计划提前提上了人生日程,这种“躺平人生”令很多人羡慕。 其实,存够多少钱未必就能真退休、真“躺平”。以上述王女士为例,虽然有房有车、存款300万元,每月有八九千元利息收入,其丈夫也有工作和收入,看似退休了,但并没有“躺平”。比如不工作后,她还要坚持阅读给自己不断“充电”;有一个8岁的女儿,她等于变成了全职妈妈,也要为家庭分担责任。 也就是说,王女士虽然存够300万元不工作了,但还在其他方面忙碌着,并不是无所事事、无忧无虑地“躺平”,而是换一种生活方式继续向前向上。此外,不排除王女士未来在某个时间段重新工作,假如家庭突发重大变故需要很多钱,其300万元存款未必就“安全”;一旦遇到好的创业机遇也可能复出工作。 进而言之,这种退休其实只是眼下的决定,未来仍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现在就断言彻底退休或者彻底“躺平”,还为时尚早。一方面,她的300万元存款看似不少,但不足以应对所有重大风险;另一方面,在创业、就业新机遇不断出现的今天,作为36岁中年人,面对各种新机遇诱惑,未必能做到心静如水。 实际上,互联网经济崛起后,表面上看,一些宝妈、“早退”人员赋闲在家,过着闲适的生活,实际上,其通过互联网等新路径从事各种工作或兼职工作,并非真正的“闲人”,也就谈不上“躺平”。而且,真正有上进心的人,对更好生活充满向往的人,他是不会停止前进的,只是前进的方式未必是准点上下班。 是工作还是提前退休,或者存够多少钱再退休,每个人都有权利自主决定,别人也无权干涉。但我们要看到一点,类似“36岁存够300万退休”的案例,仍然是凤毛麟角。正如有关专家所言,王女士的情况只是个例,不具有普遍性和可重复性。大众要从自己的条件、实际情况出发,做出适合自己的人生选择。 不管是存够钱就退休,还是始终保持奋斗的姿态,只要人生无遗憾,都是正常的选择。但也要警惕一种情况,即某些人仅在银行里存了一点钱,没有意识到未来不确定性风险,盲目进入“早退”状态或“躺平”状态,存在后患风险。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社会话题讨论圈
  • “36岁存够300万退休”,我们该怎么看?

    2024-04-29
    图片
  • #“减肥神药”走红# 进入春天后,许多人的减肥之心蠢蠢欲动,并希望找到快速减肥的办法。最近,一款被称为“减肥神药”在社交平台走红,而这款药原本是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并非用来减肥。有人使用该药后瘦了10公斤,停用后体重又出现反弹。专业人士表示,盲目使用“减肥神药”有风险,会引起不良反应。
    这种被称为“减肥神药”的药品名叫司美格鲁肽注射液,临床用于治疗成年2型糖尿病。据悉,该药品在降糖的同时的确有减重作用,其主要机制是延缓胃排空而增加饱腹感,并通过抑制下丘脑摄食中枢的作用而抑制食欲,从而达到降糖减重的效果。然而,使用这种降糖药来减肥,既面临严重的副作用,而且也会让减肥人士长期依赖。 譬如,新闻中两个例子很好诠释了该药的副作用和依赖性。有减肥人士在打完该药后出现了“反胃、恶心、食欲下降,没有精神、烦躁,浑身酸软,脑力和记忆力变差……”可见其副作用不但多而且问题严重。而另一个减肥人士注射后即瘦了10公斤,但没想到停止注射后,体重又反弹到70公斤。这意味着持续注射该药才能防止反弹。 从某种程度来说,这种“减肥神药”有点像“减肥鸦片”,由于停药后会出现体重反弹,会诱惑、逼迫减肥人士持续用药。这一点医生也很清楚,明确告诉减肥人士“不能停,会反弹”。那么,经济条件好的减肥人士,就有可能长期依赖该药来控制体重。据悉该药1支480元,每周1次,1支用1个月,“穷人”则没有能力持续用药。 换言之,该降糖药如果用于减肥,实为“贵族减肥鸦片”。虽然该药本身不会像鸦片一样让人上瘾,但“不能停,会反弹”则会逼着减肥人士长期使用,相当于“减肥鸦片”。但这偏离了该药作为降糖药的定位,加之该药副作用对健康伤害极大,并不值得提倡用于减肥。竟然有医生向患者推荐该药用于减肥,也是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 还值得注意的是,司美格鲁肽注射液是一种处方药,医生在使用司美格鲁肽前,通常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和检查。因为盲目使用司美格鲁肽,甚至自行增加剂量,都是有风险的,会引起不良反应。然而实际情况是,消费者无需提供诊断证明或者处方单,就能在线下药店或互联网药店购得司美格鲁肽。这意味着该药存在滥用的风险。 对此,有关部门首先要向减肥人士发出使用该药减肥的种种风险,包括经济压力、反弹风险以及多种副作用。其次,应该明确禁止临床医生将该药用于减肥,除非该药经过审批从降糖药正式变为减肥药。其三,对线下线上药店在无处方的情况下违规销售该药,应该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查处。另外,还要从需求端引导人正确减肥很关键。 有数据显示,中国的肥胖人口已近9000万,其中男性4320万,女性4640万,平均肥胖率达到12%,肥胖总人数高居世界第一。在这种情况下,盲目减肥、胡乱减肥者不少,急需要权威的减肥指南。虽然“管住嘴、迈开腿”一再被重申是最有效减肥方式,但要以更多依据和方式普及该常识。对管不住嘴和腿的减肥人士,应研究药物减肥。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社会话题讨论圈
  • 降糖药品是“减肥神药”?警惕体重反弹

    2024-04-25
    图片
  • #“氢气气球”实为“手持炸弹”# 随着天气转暖,到公园、广场游玩的人越来越多,可以飘起来的气球也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但孩子们玩的气球暗藏着极大的安全隐患,因为有的商贩为了降低成本在气球内充的可能是易燃易爆的氢气,或是自制的氢气。而在一些网购平台上,甚至有商家公然销售制造氢气的化学品和器具。
    最近,氢气球爆燃事故频发:沈阳两名卖氢气球的商贩发生冲突导致手中的气球爆燃,瞬间形成一个大火球;河南周口王女士准备将一只已经漏气的氢气球抠破扔掉,不料突然发生爆炸;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科新接收的病例是:3岁男孩圆圆因氢气球爆炸,面颈部及双手多处烧伤,烧伤面积达到8%。 如今商贩销售的气球很卡通很好看,对儿童群体极具诱惑力,不少家长因为孩子喜欢就购买气球作为孩子的玩具。然而很多家长不知道的是,不少美丽的气球里面充的是氢气,一旦遇到明火气球会瞬间爆燃。最近相关事故频发足以说明氢气球的危险性。商家使用氢气充气球主要因为成本低,自制氢气成本更低。 据悉,商贩售卖的气球里面不是充氢气就是充氦气,而同等体积的气体,氦气的价格是氢气的十几倍。所以,不少商贩选择氢气。如果从网上购买相关化学品和器具,自制氢气来充气球的充气成本只在0.3元左右,但也更危险,一旦商贩操作不当或者孩童不当使用气球,都有可能引发氢气爆燃,继而酿成悲剧。 为了防止此类事故,作为家长要谨慎购买气球,因为氦气球和氢气球在外观上很难区分,商贩也是到处游走销售,一旦发生气球爆燃烧伤,想找商贩维权都很难。同时,有关部门要明令禁止销售氢气球,并对商贩销售的气球进行抽检,对其中的氢气球进行依法安全处理,防止孩童手里的气球变成“手持炸弹”。 特别是要遏制自制氢气现象。根据我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生产、经营、储存、运输和使用氢气。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网店违规销售制造氢气的化学品,不少商贩也会铤而走险,网购一些制取氢气的化学品和制取设备来自行制作,这些都是安全隐患。 所以,对自制氢气的供需两端都要加大针对性治理。例如,最近陕西榆林榆阳公安特勤大队民警在工作中发现,在榆阳区某处的一彩钢房内有人利用“土法”自制氢气,用于灌装氢气球进行售卖。民警立即查处,及时消除了安全隐患。相关违法人员被拘留5天。其他地方执法者,也要主动作为依法查处自制氢气。 虽然国家有关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施放气球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提倡,用惰性气体取代氢气等易燃易爆气体作为各类气球的填充物,以进一步减少安全隐患,然而在利益驱动下,部分商贩并未选择用惰性气体充气球。这就需要进一步明令禁止氢气球销售,并加强针对性抽检,以促使令行禁止。 简言之,气球使用主体是懵懂的孩童,只有家长和监管者才能当好“保护伞”,而且要早日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气球安全”,不能让气球爆燃伤害更多孩子。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社会话题讨论圈
  • 别让孩童手里的气球变成“手持炸弹”

    2024-04-24
    图片
  • #量子坑农# 春耕农忙时节,一些商家在广大农村里,推销一种宣称可以通过量子技术给农作物种子赋能的高科技产品。商家宣称,用了他们的机器,农田里就能实现增产增收,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款量子技术的农业科技产品呢?央视财经记者调查揭开了量子赋能农业的“鬼把戏”,中国科学院专家怒批农村里的“坑农黑手”。
    量子科技被认为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领域”。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测量等量子技术进入公众视野,据说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通信传输、石油勘探等方面应用前景广泛。然而,不少打着“量子”旗号的“伪量子”产品不断登场,譬如:量子美容仪、量子水、量子袜、量子项链、量子眼镜、量子水杯等等。 如今,又有人以“量子赋能”之名“霍霍”农业系统。比如有短视频账号发布的内容声称,农作物种子经过他们的量子赋能之后不仅长得快、长势好,连口感味道都会有明显提升。涉事企业负责人还带领记者参观“量子能量波赋能增产试验田”,通过对比量子赋能与未赋能的小麦,来证明赋能效果。另外,还建有“量子能量舱”。 以上这些“量子赋能种子”的宣传和包装,对那些不懂量子科技、没有实证的人来说,极具诱惑力和欺骗性。作为农民或者种粮大户,显然都希望增产增收,而这种量子骗术,宣称“让农作物产量增加30%以上”“一亩小麦种子赋能收100元,一台设备一年能赋能5000亩,就是50万元”,不排除会有人上当受骗购买这种赋能设备。 但记者走访发现,去年给花生种子做过量子赋能的一位农户,并没有实现增产的预期效果。甚至一项小麦分蘖数对比试验结果显示,普通小麦比赋过能的小麦长势更好。一旦有人花钱为种子赋能,或者花钱购买赋能设备,都会面临损失。还有企业声称,不仅能给种子赋能,生活中的各类物品都可以赋能,企图包装为“赋能神器”。 更离谱的是,有企业专家声称,通过植入舱给种子进行量子赋能是上一代技术,他的新技术是信息场传递,只要把农田的照片拍下来,他这边就可以发出远程信息进行干预,能达到不生虫、长势更旺的神奇效果。这种更玄乎的“隔空赋能”是升级版赋能骗术。但中国科学院专家一针见血指出,这都是骗农坑农的假技术、伪科学。 量子科技作为前沿技术,很多人并不了解,种粮农民可能更缺乏科学知识,在增产增收诱惑下,很容易被这种量子骗术所欺骗。对此,既要揭露其真相,又要向种粮户普及科学知识,更要依法打击这种新骗术、新骗子,以维护正常农业生产秩序不被破坏,以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有关部门应当以媒体报道为线索精准打击。 对于假农资,我国在持续打击,农业农村部最近表示,将及时曝光一批制假售假农资案件。打着“量子赋能”等旗号的假技术,也要一并纳入涉农打假行动,既要依据《广告法》惩治相关虚假宣传,也要依据《刑法》惩治相关诈骗行为。同时还要依法强化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的监管责任,使其成为农民权益、麦田无诈的“守护者”。 简言之,广袤的农村地区应该成为科学的田野、希望的田野,而不是各种骗子、骗术下沉的田野。只有执法下沉才能打击“田野上的欺骗”。当然还要强化网络平台的审核责任。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社会话题讨论圈
  • 量子技术赋能种子?警惕科技骗子“下乡”
    2024-04-23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