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0月,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召开,会上通过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草案》。

不久后,《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公布,淘汰了1055个异体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其中,“於”作为繁体字,被“于”取代了。

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於”姓人士,一直在为恢复祖先的姓氏而努力着。

他们认为:“於”和“于”,不是繁简关系,“於”不是繁体字,“于”也不是简化字。

於姓,我国古老的百家姓之一,得姓始祖为於则。

於则,本来名字叫姬则,是远古时期,黄帝的裔孙。

当时,人们对冬至非常重视,认为是岁月周而复始的起点。

《史记·封禅书》就有记载:“黄帝得宝鼎神策,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

为了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皇帝派信任的姬则进山打猎。

当时虽然天寒地冻,但姬则准备充分,因此猎物非常丰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在返回的路上,遇到了大麻烦,天气骤变,暴风雪扑面而来。

他们腰缠兽皮,在雪地上赤脚前行,双脚很快冻僵了。

他们燃起熊熊篝火,但仍然抵挡不住严寒的袭击,脚出现溃烂情况,无法行走。

姬则坐在一棵大树下,心急如焚。他不停用脚蹬着大树,活动取暖,逐渐地,他发现软木可以隔断寒冷。

他灵机一动,让大家把这种软木树砍倒,树干截成脚的大小,掏空后填充干草,再穿在脚上,这种木屐解决了赶路的问题。

当狩猎队伍回到营地的时候,黄帝非常高兴,不仅在于大量的猎物,更在于姬则他们发明了穿在脚上的“木屐”。

黄帝表扬了姬则,同时让仓颉刻字留名。从此以后,人们就把木屐叫鞋。

祭祀仪式上,黄帝对他的妻子,发明养蚕的嫘祖说:“我希望我的国民,人人脚上都有鞋穿。”

而姬则,也成为了鞋的发明者。北宋的《太平御览》记载:“ 则,作履扉。”

姬则结束了古人光脚行路的历史,立了大功,黄帝把他分封到了於地,今天的河南南阳内乡一带。

后来,姬则的后裔子孙以国为姓,“於”姓出现。

先秦的时候,於姓人口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

秦汉时候,於姓人口逐渐南迁。

到了今天,於姓在百家姓中排名为375位,约有人口10万左右。主要分布在江、浙、皖、鄂四地,占其姓总人口的70%;其中江苏是“於”姓第一大省,大约有23000人左右。

在北京,於姓人口约有200人,在西部山区的门头沟雁翅镇,有一个於白村,就是当年於姓一脉聚居之地。

而随着研究发现:“于”和“於”在甲骨文中就有出现,并且在古籍中是并存的,“于”产生较早,是“於”的较古形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实中,一些把姓氏改为“于”的老人,在回家祭祖的时候,看着族谱上、墓碑上先祖的“於”姓,显得格外尴尬。恢复“於”姓的呼声越来越高。

这种情况在1988年得到了解决:曾被视作“于”的异体字,而被废除的“於”,恢复为规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