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袍血本皆染血,家仇国恨交织心头,国恨更比家仇重,这将门祖训,我不敢丢......”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潮剧《忠义双夫人》中,这段唱词吗?
千百年来,岳飞精忠报国却含冤莫白,他的事迹让无数人为之感叹。
除了岳飞,一片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忠肝义同样胆耀千古。
其实,在明朝,也有一人。
论忠,比文天祥有过之而无不及;讲冤,岳飞的遭遇在他面前都稍逊一筹。
他以一己之力为大明强行续命两百年,堪称传奇,但您猜怎么着?如此大功之人,最后的下场却是凄惨无比,寒透人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于谦,到底做了什么,才让明朝得以延续?
明朝的衰落,来的实在太快了。
于谦也算得上少年得志,在他23岁的时候,就考取了进士,宣德元年,也就是明成祖朱棣的孙子朱瞻基登基的那一年,他就成了御史。
明朝的前几代皇帝,都算得上颇有作为的皇帝,朱元璋开创了一个王朝,成祖朱棣则是一代有为的君主;
到了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虽然在位仅一年,但也是以仁治天下,包括朱瞻基,精简机构,整顿吏治,明朝在朱瞻基的手里也算上攀上了巅峰。
朱瞻基刚刚登基的时候,他的叔叔朱高煦就起兵谋反。
朱高煦以为此时的朱瞻基跟建文帝一般,只是个黄口小儿,哪里会有什么能力反抗他,毕竟他朱高煦可是在朝廷里深耕了几十年,门生故吏遍天下。
可谁知,朱高煦的谋逆之路还没真正起步,朱瞻基的大军就已经亲征到朱高煦的门前。
面对朱瞻基所率领的朝廷精锐,朱高煦被吓得肝胆俱裂,他万万没想到自己这个大侄子,竟然如此有魄力,不但敢于亲征,而且还极善用兵。
眼见胜利无望的朱高煦,只得开门投降,这个时候,时任御史的于谦,就被朱瞻基要求去历数朱高煦的罪状。
谁知,于谦面对勇武过人的朱高煦,不但丝毫不胆怯,反而朗声宣读其罪状,不但声震四野,更是一气呵成,这份胆气,让朱瞻基颇为赏识。
平定了朱高煦叛乱之后,朱瞻基立刻任命于谦担任江西巡按。
在江西,于谦秉公执法,不但把积年留下的一些冤假错案全部理顺,还成了一方民众口中的青天大老爷。
朱瞻基在位期间,精简吏治,革除弊政,颇有作为,不但很欣赏像于谦这样的治世能臣,更重要的是,他也需要提拔新人,来清除在朝堂上前朝遗留下来的遗老遗少。
这些人在朝廷里树大根深,势力盘根错节,对于朱瞻基的理政,颇为不利。
因此,于谦在江西任上没多久,就又被提拔到京城,担任兵部右侍郎,自此,于谦也算是彻底在朝廷的中枢站稳了脚跟。
可是,朱瞻基并不是一个长寿数的人,虽然,他励精图治,治理国家颇有作为,但是遗憾的是,他仅仅在位10年,就因病离世;
朱瞻基的继任者,明英宗朱祁镇就没有朱瞻基的谋略,反而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
面对北方的瓦剌,朱祁镇总是想着能效仿明成祖朱棣,建立军功,平定北方,稳固大明王朝的统治。
可是,朱祁镇并不是帅才,统领军事,空有一身抱负,却并没有实战的能力,反而在1449年,遭遇了明朝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这一仗,朱祁镇完全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他听从宦官王振的怂恿,御驾亲征,却不成想,明朝的精锐部队,被围困在土木堡,连他这个皇帝也成了瓦剌的俘虏。
随着朱祁镇被俘,明朝朝廷大乱,瓦剌大军趁机向东进击北京,一时间,明朝风雨飘摇。
谁能想到,十几年前,明成祖朱棣在世的时候,明朝大军不但能威慑北方,甚至还把北方的游牧民族打的丢盔弃甲,可短短十来年的时间,明朝的皇帝竟然都变成俘虏。
这一仗,可是让大明王朝由盛转衰。
土木堡之变,明朝覆灭在即,于谦如何力挽狂澜!
面对瓦剌大军的突击,当时的京城一片混乱。
首先,皇帝被俘,朝廷中根本就没有能够主事的人物,其次,明朝的精锐部队丧失殆尽,短时间内根本就不知道从哪里调集部队对付瓦剌大军。
很多朝廷的元老战战兢兢,内心慌乱的不得了,甚至有人直接提出,放弃京城,南迁南京,毕竟明朝的龙兴之地就是南京。
在很多前朝的老臣心中,迁都返回南京也不是不可以,凭借着中原大片地区的战略缓冲,明朝还有留存的希望,否则,死守北京,一旦京城陷落,明朝可能就不复存在了。
可是,当时是兵部右侍郎的于谦,却坚决的驳斥了这种荒谬的逃亡思潮。
他认为,南下南京,虽然能够暂时缓和战事,但随着中原地区陷于瓦剌之手,大明只会一让再让;
让到最后,可不一定是偏安一隅就能永世平安的,相反,很可能会被瓦剌赶尽杀绝,从而改天换日。
于谦认为,虽然英宗被俘,朝廷精锐尽失,但北京城城墙坚固,并非不可一战,只要做好充足的备战,并且要求各地藩王进京勤王,就可以稳住局面。
瓦剌骑兵虽然厉害,但面对高城阔池,他们可没有多少经验。
于是,在于谦的一再坚持之下,朝廷终于达成了留守京城的基本态度,同时,于谦也认为,国不可一日无君,没有主事人,迟早会乱;
而当时,最能稳定朝局的人就是朱祁钰,作为朱祁镇的弟弟,其在朝廷中的地位颇高,此时,若是能以监国的身份出面,必能安稳朝局。
于是,在于谦的拥立之下,朱祁钰上位,成了明朝实际的掌权人。
面对于谦的拥立,朱祁钰颇为感念,对他更为倚重,面对即将兵临城下的瓦剌大军,朱祁钰只得依靠于谦,全权命于谦负责京城防务。
于谦得到朱祁钰的授权之后,彻底放开手脚,也正是这一战,彻底奠定了于谦在明朝历史上的地位。
他接下任务之后,一点也不耽搁,首先命人前往通州,把存在通州的粮草尽数搬回京城,同时,又鼓动京城中所有的军民,一同加固城墙,准备木料,石料等物资,虽然准备依靠京城高大的城墙,对瓦剌大军进行致命一击。
果不其然,在于谦的鼓动之下,京城之中同仇敌忾,人们纷纷为朱祁镇被俘感到屈辱,并且立誓要死守京城。
不几日之后,瓦剌大军到达北京城下的时候,直接被于谦所镇守的京城威武的军势给吓住了。
于谦趁着瓦剌大军立足维稳,出其不意的派出骑兵侵扰,快打快收,这一手游击战直接把一众朝廷元老看傻眼了,大家在瓦剌大军的威势下,早就不敢冒头,却不成想于谦竟然先发制人。
这一仗不但打赢了,还把瓦剌大军的前锋给杀的丢盔弃甲,后退数十里。
等到瓦剌的主力部队到达京城城墙下的时候,士气已经丢了一半,于谦这个时候故技重施,趁着夜色,再度派出部队夜袭瓦剌大营,两路兵士,一南一北,再度得手。
战役尚未真正开打,瓦剌大军已经连输两阵,这个时候,瓦剌士气已经跌至谷底,而这面原本没有信心的明朝军队,则士气震天。
此时瓦剌主帅眼见接连输阵,想来和谈,却不料,于谦早就知道瓦剌所谓的和谈根本就是缓兵之计,严词拒绝。
恼羞成怒的瓦剌人,立刻发动了对德胜门和西直门的猛烈进攻,可让瓦剌想不到的是,于谦早就针对城防做了严密部署。
瓦剌大军不靠近城墙还好,靠近城墙的时候,无数的木料,石料还有箭矢从天而降,瓦剌大军在明朝军队的重重包围之中,再次遭遇大败。
甚至连瓦剌主帅的弟弟也因此而丧命。
接连不断的失败,让瓦剌暂停的进攻的步伐,可这个时候,明朝各地藩王勤王的队伍逐渐到达,两家的势力对比出现了根本性转变。
眼看着获胜无望,瓦剌只得带着朱祁镇撤退。
这一仗,若不是有于谦的神机妙算,恐怕大明王朝的国祚就此终结,凭借这一仗,瓦剌多年都不敢再入中原袭扰,硬生生的让大明又多了200年的寿数。
可惜的时候,这样一位忠臣良将,却难以得到善终,朱祁玉对于于谦十分倚重,却不成想,没过多久之后,朱祁镇得以还朝。
此时已经即位为帝的朱祁玉自然不可能放弃手中的权力,因此只能尊朱祁镇为太上皇,空有名头,却无实权,然而,朱祁玉也不是一个长寿之人。
他在位仅仅八年就因病离世,随着朱祁玉的离世,朱祁镇再度夺回帝位,面对功高盖主的于谦,朱祁镇内心颇为不安。
再登大宝之后,就给于谦扣上了一堆罪名,“下兵部尚书于谦、大学士王文锦衣卫狱”。
而他本人当时已是朝廷重臣,手中更是掌握部分京营兵马,却担心因自己而朝局再生动荡,竟选择放弃抵抗,从容赴死。
自此,这样一位力挽狂澜,挽救大明江山于既倒的中兴名臣,就此殒命。
其一生清廉,不攀附权贵、不结党营私,“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最终却含冤而死,结局实在是可悲可叹。
【免责声明】:本文创作宗旨是传播正能量,杜绝任何低俗或违规内容。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私信及时联系我们(评论区有时看不到),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