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由首发
本文内容皆有可靠信源,以赘述文章结尾
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在北风呼啸,天寒地冻的天气,人们都将自己的身体里三层、外三层地捂得严严实实,外加火炕、取暖器、热空调、地暖等一切现代化的取暖设备一应备齐,方能温暖度冬。
但在古代,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生产力的落后,古人根本制造不出先进的御寒设备,尤其是在宋朝以前,棉花尚未引进国内,那么,面对零下几十度的低温,古人究竟如何熬过去呢?
御寒技术的演变
在距今七千年前,中华大地便开始有了人类的活动轨迹,经考古学家考证,我们的原始先祖主要集中在北京、河南以及浙江一带,故此有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人之说。
在那生产力极其低下的艰苦岁月中,先祖们茹毛饮血,筑穴而居居,形成了极为简单的氏族社会结构。
为了抵御寒冬腊月的极度低温,我们的祖先在选择自己居住的巢穴时,往往都会选择阳光充足、背向寒风的方向,有了这些洞穴的蜗居,便可以免受劲风摧折之苦。
再过些时日,祖先们开始逐渐懂得了生产和制造工具,在长期的实践中,终于让木棍与石头或大地摩擦,为自己迎来了第一束火光。
火的出现,不仅可以让生食成为熟食,也让御寒方式变得简单而实用。此外,各式各样劳动工具的发明与使用,不仅大大促进农耕文明的蓬勃发展,更让捕猎取食变成一种常态化的生存方式。
被捕获的猎物不仅可以让填饱空空如也的肚子,在大快朵颐地享受丰盛的美食后,聪明的祖先开始学会了用猎物的皮毛为自己制作御寒的衣物,于是,兽皮、貂毛等御寒装备应运而生。
到了商周时期,国家的概念产生,先祖有了统一的号令,可以组织大规模的集体劳动,在居住方式上,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房屋建筑。
根据以往建设洞穴的原始经验,人们在建造房屋时往往也遵循背风向阳的原理,同时,为了抵抗严寒的北风呼啸,房屋的墙体往往会修建得格外厚实,屋内一些透风的地方也用树叶、干草予以填充。
同时,在西周时期,铜制器皿大行其道,人们在烹煮方式上又迈进了一大步。将水放在鼎、镬等青铜器皿中,下面加以熊熊烈火,让水烧沸,再将野菜与猎物放进沸水中进行烹煮,在解决饥饿的同时,又让在低温下饱受折磨的身子变得异常温暖!
随着时代的进步,百姓们又掌握了种植桑麻的技术,麻也成为了普通百姓用来制作衣物的常见材料。
当然,麻的单薄尚不足以抵御寒冬下严寒的侵蚀,处在底层的贫苦百姓也只能在自己身上连续不断地加上麻衣,甚至稻草为自己争取微弱的温暖。
但在贵族阶级那里自然就不同了,原来在原始社会共享的兽皮、貂毛由于价格昂贵,成了这些贵族封建主的专属产物,平民阶级压根就不敢奢望。
棉被的出现
到了唐朝的时候,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御寒方式上也产生了质的飞跃,在广大冰雪覆盖的北方地区,以砖石砌筑的“炕”的雏形已然初现。
那时的土炕,与我们现在熟知的地暖有几分相似,这些砖石砌成的建筑其内部乃是空心的,既通风,又传热,将一炉烧得旺盛的炉火添置其中,往往就可以让坐在炕上的人们保暖一整天。
此外,利用自然作物的属性来助力保暖防寒也是古人采取的常见方式,比如,当人们发现花椒这种东西具备御寒散热的特性时,便将其用在房屋建造上。
据历史学者考证发现,这种宫殿在粉刷宫墙时,会将花椒树的花骨朵儿磨成粉末,然后予以涂抹,建成后,宫殿内不仅会散发出芬芳馥郁的香气,还有防蛀、防潮的功能特性,最重要的一点当然是它具备御寒散热的功效。
而到了大唐盛世,富足的人们在取暖设备上又更上一层楼,人们开始用铜器、瓷器制作各式各样的暖炉,以备在极度严寒的情况下为身子取暖。
不仅在取暖效果上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制作精美,灵动的曲线,精美的花纹、丝滑的手感,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可以堪称一件极具价值的艺术品。
直到元明,古人在防寒保暖上又发生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的质的飞跃,这是因为一个伟大的女性将一件重要的原材料在中华大地上迅速推广开来,促使平民百姓在数九寒天再也不用受寒霜之苦。
这位女性便是我们所熟知的黄道婆,正是她将来自国外的种棉技术在中华大地迅速推广,才使得棉织品在这个时代蓬勃发展起来。
有了棉花这一重要的原材料,棉衣、棉裤、棉被等棉织品在底层百姓中迅速得到普及,从此之后,哪怕是在零下几十度的低温环境下,只要让身体裹上这些厚实的棉织品,人们再也不会像原来一样在凄厉北风中冻得瑟瑟发抖了!
“路有冻死骨”的现象也很少见到,应该说,中国的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到这里翻开了新的篇章!
时代总是会在人们的极端需求下,进行大踏步地发展与迈进,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也懂得在苦难与灾祸中,寻求新的生存希望与发展契机。
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发挥出了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愚公精神,一次又一次地刷新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赓续绵绵,从而有了我们今天这样的伟大时代!
您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吗?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讨论!
[免责声明]文章案例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案件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