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控制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无论制造业还是服务业,无论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成本控制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成本控制涉及企业生产、运营的各个环节,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始终。
作为财务总监,精通成本控制无疑是一项关键技能。毕竟,能够为公司节约开支、创造利润的财务专家,哪位老板不青睐?尤其是准备上市的企业,如何做好成本管控是内控的一个重要环节。
今天我们将从成本控制的现状、概念解析、管理原则、控制程序和方法等方面为进行阐释与探讨。
一、成本控制现状
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曾对中国企业的成本控制现状做出评价:"成本控制是一门花钱的艺术,而不是节约的艺术。"这一评价虽然带有一定的偏颇,但也反映出了一些国内企业在成本控制上的薄弱环节。
麦肯锡的评价指出,很多企业认为节约开支就等于控制成本,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压低价格、要求对方打折扣。这种单纯追求节约的做法,忽视了成本控制的本质——将每一分钱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
一些常见的成本控制现状问题如下,咱们先做个自我诊断,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况?
●产品毛利高,但整体不赚钱
很多企业自满于产品毛利率高于同行,却发现利润并不理想,现金流持续亏损。这往往是因为除了直接成本之外,营销、管理等间接费用也较高,最终导致净利润被大幅掏空。
●研发新产品,投入高回报低
企业为保持竞争力不断推出新产品,却发现研发费用投入巨大,而新产品上市后收益常常与预期偏离较大。主要原因包括新产品与市场需求脱节、研发周期过长导致错失市场机会等。
●原材料人工成本上涨,带来巨大压力
受通货膨胀和人力资源供需变化影响,原材料和人工成本持续上涨,给企业带来沉重的成本压力。在经济不景气时期,这种压力会进一步加剧。
●价格战导致产品价格下滑
在同行业的激烈竞争下,一些企业不得不不断降低产品价格,盲目参与价格战,最终可能会陷入同质化恶性循环,利润空间遭到极大挤压。
●内部管理人员对成本数据缺乏信心
公司高层对成本数据存疑,怀疑成本测算不准确,或无法判断哪些因素导致成本上升。这往往源于管理者对成本结构缺乏全面认识。
●生产运营效率低下,内部协调困难
由于工作流程混乱、各部门相互扯皮推诿等原因,导致生产运营效率低下,内部资源配置不当,日常运营成本居高不下。
上述种种现状表明,国内许多企业的成本控制尚有较大提升空间。仅依靠压低价格或减少开支并不足以真正控制成本,企业需要全面审视自身的成本结构,合理优化资源配置,将每一分钱用在刀刃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成本的范围
在展开成本控制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理解成本的基本概念,明确不同类型成本的特征。成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划分和分类:
按发生实际性划分
(1) 实际成本:实际发生并计入会计账目的成本支出。
(2) 机会成本:在有限资源条件下,选择一种方案而放弃另一方案时产生的隐性成本或收益损失。
按是否具有追溯性划分
(1) 直接成本: 包括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成本,可直接归集和计算到产品成本中。
(2) 间接成本: 包括间接材料、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无法直接归集和计算到产品成本中,需要按照一定方法分配计入产品成本。
按是否可控性划分
(1) 可控成本: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可根据实际需要控制其发生量的成本,如差旅费、业务招待费等。
(2) 不可控成本: 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无法控制其发生量的成本,如固定资产折旧费等。
按成本习性划分
(1) 固定成本:在一定生产经营规模范围内,成本总额基本保持不变,如厂房租赁费用、管理人员工资等。但单位固定成本会随产量的增减而减小或增大。
(2) 变动成本:成本总额随生产经营活动量的变动呈现一定比例变动,如直接材料费、直接人工等。在一定范围内,单位变动成本保持基本不变。
(3) 混合成本:兼具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特征,如生产线电费支出,有一定基本费用(固定成本),也有与产量相关的部分(变动成本)。
不同类型的成本在成本控制过程中需采取不同的控制策略。比如可控成本应当严格审核把控,避免无谓的浪费;对于不可控成本,可以考虑通过技术手段或流程优化来降低成本;而对于变动成本,则需要注意分析其与生产经营活动量的相关性,合理控制经营活动的规模。
正确认识和区分成本的类型及其特点,是开展针对性成本控制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三、成本管理原则
成本控制是一项系统性的管理工作,其过程中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这将为成本控制确立行为纲领,保证管理活动的正确方向。
成本控制的三大基本原则为:
1、讲求效益原则
所有投入都应产生相应的收益回报,避免无谓的投入和浪费。只有产出大于投入,企业才能盈利并获得持续发展。因此,成本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企业创造效益。企业应当时刻关注"投入产出"比,最大限度发挥每一分钱的效用。
2、目标管理与责任落实原则
目标管理是指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为各部门、岗位制定明确的成本控制目标,并进行分解。目标要量化、可衡量,并与责任人员挂钩。每个负责人都要对自身目标负责,目标的完成情况将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责任落实是成本管理的重中之重。每一笔成本的发生都必须有负责人,明确相关权责,避免"热锅上的蚂蚁"现象。可以建立责任成本归口管理制度,对各部门、岗位的成本控制职责进行清晰划分。同时应加强内部沟通协调,形成合力,避免相互推诿扯皮。
3、例外管理原则
在全面的成本管理工作中,要学会抓住重点、突出重心,对那些影响重大、亟待解决的例外问题,专项开展分析和控制。对于一些影响较小的常规事项,可以适当简化控制程序。这种"重点兵力",可以提高管理效率,集中资源解决症结问题。
需要明确的是,上述三原则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支撑、相辅相成。比如讲求效益是前提,目标与责任管理是手段,而例外管理原则体现了方法。企业要全面落实这三大原则,才能真正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
四、成本控制程序
成本控制作为一项系统的管理活动,也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以保证其科学性和严肃性。通常一个较为完整的成本控制程序包括以下步骤:
加强成本的事前控制
事前控制是成本控制的重中之重。在成本发生之前,企业就应当对可能产生的各项成本进行测算和评估,制定行之有效的成本控制标准,并建立成本控制的分级管理体系,明确责任人和控制流程。
制定切实可行的预算目标
成本控制与预算编制是紧密相连的。企业应当根据发展战略、生产计划等情况,为各部门、岗位合理分解成本控制目标,将目标分解到每个具体的成本项目,对可控的成本项目要制定具体的数字目标。
强化成本的日常控制
成本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经常性、持续性的过程。企业各部门和员工都要养成日常关注成本、控制成本的意识,严格遵守各项成本控制的规章制度,按标准执行。对于超支的成本项目,要及时发现、分析原因并立刻采取纠正措施。
发挥成本事后控制的作用
事后控制是对事前控制和过程控制的一个检验和评估。通过对实际成本发生数据与预算目标的对比分析,查找成本偏差的原因,并将分析结果反馈到下一周期的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形成一个持续的闭环管理。
完善成本控制的考核机制
成本控制目标的完成情况直接与员工个人或部门的绩效考核、奖惩制度挂钩。企业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考核机制,对于成本节约表现优秀的员工和部门给予相应奖励,对于成本超支且原因不当的要严肃问责。
持续优化成本控制流程
任何制度和流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要时刻审视成本控制措施的实施效果,发现其中的缺陷和不足,并及时修正完善,使之与企业的实际状况相适应,不断提高成本控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可见,成本控制是一个循环反复、持续优化的过程。企业一定要按照科学的程序开展系统的成本管理,而不能简单地停留在事后检查和盲目裁员减费用的层面。
五、成本控制方法
成本控制涉及面广、层次多、内容复杂,需要运用多种方法和技术手段。本部分着重介绍一些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法:
1、标准成本法
标准成本是指在正常经营条件下,生产某种产品或提供某种服务所应发生的成本。它是事先科学估算的,代表着应该发生的成本数额。标准成本法就是将产品实际发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对比,查找偏差的原因,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这是成本控制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
2、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成本计算对象,将企业内部的各项作业活动视为耗费资源的起因,并将各项资源成本在作业活动中进行归集、分配和测算。它有助于清晰地了解各项活动所需的资源消耗水平,为精细化管理奠定基础。
3、目标成本法
目标成本法是从市场需求出发,根据预计产品的可接受价格,在扣除合理利润后计算出产品生命周期的允许成本,并将此作为成本控制的目标。如果预计成本超过目标成本,就须通过产品设计改进、工艺流程优化等途径来降低成本,使之符合市场期望。
4、平衡计分卡法(BSC)
平衡计分卡是一种综合性的绩效管理工具,不仅关注财务指标,还包含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等多个维度的关键成功因素。由于成本控制与其他领域存在紧密联系,将成本控制目标纳入BSC框架有利于多层面、全方位地推进成本管理工作。
5、价值分析法
价值分析旨在通过分析产品或服务的功能,发现非必需功能所对应的不必要支出,进而降低这些不必要支出。其核心是提高产品或服务的"价值绩效",即单位成本下的单位价值。适用于对已有产品成本进行进一步挖潜。
6、全面预算管理法
预算管理作为一种前瞻性的管理方式,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成本超支。在编制全面预算时,企业对各部门未来一个会计期间内的全部收入和支出进行合理测算,并据此制定各项经营活动的具体目标和计划。这些目标和计划对各部门均具约束力,成为成本控制的重要依据。
全面预算管理贯穿于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不仅包括事前的目标制定,还包括事中的执行控制和事后的偏差分析。在执行过程中,各部门的实际支出要与预算目标进行对比,发现偏差并及时查找原因、采取纠偏措施。在会计期间结束后,还要对偏差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原因,为下一周期的预算编制提供参考。
与传统的事后核算不同,全面预算管理法注重的是事前防范和过程控制,使各项经营活动的开展能够有规划、有安排,从而达到合理配置资源、削减不必要支出的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成本控制方法的选择需因地制宜,不可生搬硬套。不同的企业由于经营特点、管理理念的差异,在选择控制方法上往往会有所侧重。
一般来说,制造型企业更多采用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等;而服务型企业则更倾向于目标成本法、价值分析法等。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应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发挥各种方法的最大功效。
总的来说,成本控制方法的运用是成本管理的重要一环,对于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挖掘潜在的盈利空间具有重要意义。希望通过上述阐述,能够帮助读者对成本控制的基本理念和操作技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成本控制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全员的参与、领导的重视和持续的努力,只有如此,企业才能真正做到精打细算、精益求精,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资料来源:IPO财务
组稿制作:谢朝喜
责任编辑:李前
内容审核:李鸿
媒体合作:010-88379072
声明:本文所用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财务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