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28年,王阳明在总督两广的任上旧疾发作,当时他只有57岁,但病来如山倒,王阳明预感自己大限将至,于是向朝廷上疏请求告老还乡,还没等朝廷批准,他就自行离职,并派人带上一副棺材同行。

1529年1月,王阳明抵达江西境内,但此时他已无法继续前行,在临终之际,王阳明用尽全身气力对围在床前的弟子留下了这样一句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出这句话的时候,王阳明尽管十分虚弱,却面带微笑,而这句遗言,虽然只有短短的8个字,却深刻无比,在他的弟子听来无异于惊天动地!从这8个字就可以看出王阳明早已大彻大悟。

王阳明生活在一个争权夺利是非混淆的时代,尽管他在后世享有极高的声誉,但在当时,对王阳明有误解的人,实在不要太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诬蔑他的心学是骗人的“伪学”,嘉靖皇帝甚至颁布禁学之令,试图扼杀心学;还有人否定王阳明的才华和功绩,说他不过是善于玩弄心术的权谋家而已。

造成这种误解最主要的原因,是王阳明在军事方面的成就,王阳明本是文官,但却多次用兵入神,不但平定过宁王叛乱,还多次带兵铲除各地的匪患,而在古人眼里,行兵必诈,而用兵者必知权谋算计,所以善于用兵的王阳明就这样被成为了某些人眼中擅长玩弄权谋的高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面对种种抹黑和诬蔑,王阳明却从不替自己辩解,他的学生不服气,问他为什么,王阳明只是笑着回答:因为,我心不动。

《传习录》中记载过他与弟子的一段对话,有的弟子说先生遭人毁谤,是因为他们嫉妒;还有弟子说是因为学术立场的不同,但王阳明自己、是这样解释:他说以前我们生怕别人误会我,不理解我,但是现在,我只依良知行事,对天下毁誉,早已不再介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良知”,就是一颗光明的心;“只依良知行事”,就是守住内心的“光明”,根据良知的指引来做人做事,做好自己!

所以,此心光明,实际上是一种坚定的自信、与从容,而份从内心散发出来的光明,不但照亮了王阳明的生命,也让无数人找到人生的指引,义无反顾选择跟随阳明心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在王阳明年轻的时候,有着非常急躁的个性,一遇事儿就急着替自己辩驳,所以曾遭到父亲的多次批评。但是当他领悟了“心不动”以后,对外界的所有讥毁,都能泰然自若。

而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因为此心光明,所以亦复何言!他无须对这个世界解释什么,也不用再留下什么,因为他的光明,早已点燃世人觉醒的星星之火!“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虽然看似无足轻重,实则是惊天动地的大彻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