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讲王阳明心学《传习录》,继续讲王阳明和顾东桥的来往书信,王阳明说:你的来信里写到:

“杨朱和墨子的仁与义,乡愿之乱忠信,尧、舜子之的禅让,商汤、周武王、项羽的放逐与杀戮,周公、王莽、曹操的摄政,这些事情都无从考证,我们将从何去听信呢?

而且对于古今事变、礼乐名物都不用学习的话,那么国家兴建明堂、建立学校、制定历律、操办封禅大典,是为了什么呢?

所以《论语集注》中说道:‘生而知之者,义理耳,若夫礼乐名物,古今事变,亦必待学,而后有以验共行事之实也。’这个可以当成定论了。

以上是顾东桥对王阳明说的,还是关于学习的问题,这些在前面已经讲过了,他认为必须要学习那些礼乐名物之类的名言之教,不然为何要设立学校呢?接着来看王阳明是如何回答他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提到的杨朱、墨翟、乡愿、尧、舜、商汤、武王、项羽、周公、王莽、曹操等人之间的区别,就跟前面所说的舜和武王的情况大致相同,可以类推。

对于古今事变的问题,你心存疑虑,前面在讲良知时,已经以规矩尺度作喻而加以说明了,因此也无须多说了。

至于兴建明堂、建立学校等事,似乎不谈一谈还不行。但是说来话长,姑且就你提到的这些事情来加以辨析吧,你的困惑也能够稍微减少一点。

关于明堂与学校的记述,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月令》,和汉代学者郑玄的注疏中出现。而六经、四书里并没有详细提到。

难道吕不韦和汉代儒生的知识,比夏商周三代圣贤的知识还要好吗?

齐宣王时期,明堂尚且存留有未被毁掉的,那么幽王、厉王时,周王朝的明堂都应该是安然无恙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尧舜时以茅草盖屋,以土为台阶,明堂之制还没有完备,但并不妨碍他们治理天下。

幽王、厉王时的明堂,沿袭了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时期的旧制,但对于乱世也无补于世。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