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堂主。

果然,城投也学会换马甲,拥抱新身份了。

这两天看到南方周末关于城投的一份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方周末记者发现,进入2024年以来,截止到5月20日,一共新成立了400多家国有企业。

其中,名字或业务涉及产业投资、产业发展的企业数量就达到75家。

好巧不巧,记者偏偏还发现了部分城投换了马甲,穿上了“产业类国企”的新衣。

2024年1月,百色城市建设投资发展集团更名,新名称为百色城市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城投公司改名这事,其实很正常,一直都有。

过去城投承担地方融资的重担,在地方经济建设中,都有他留下的影子。

像推动城市化建设、参与房地产开发这类的。

以前的时候,别说地级市,就是不少的区县,都有什么“八大投”、“四大投”之类的别称。

这里就不点具体的名字了,毕竟得罪人的事情,咱不能干。

中证鹏元统计过2016-2021年的城投发债情况,统计发现:

区县城投发债规模占全国城投债总发行规模的比例、均超过5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顺着时间线来说,上一轮城投公司也出现了集体改名。

主要特征就是淡化“城投、城建、城市开发”这些字眼,

而改成“发展投资集团、城市发展集团、城市投资运营集团”之类的字眼。

虽然没有之前那么直白,但城投味还是挺浓的。

你想啊,又是城市又是投资的,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

而这一次,则是直接改成了“产业类国企”。

显然,城投这一次是想整点不一样的。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城投改名“产业类国企”这事。

这是换个姿势再来一次?还是真的不一样呢?

本轮城投改名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从监管上来讲,变得更严格了。

202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金融支持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3)35号》。

也就是35号文,这个在之前聊基建的时候,有给大家提到过。

这份文件也对城投资产、做了定量指标,就是“335指标”

非经营性资产(城建类资产)占总资产比重不超过30%;

非经营性收入(城建类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不超过30%;

财政补贴占净利润比重不得超过50%。

那城建类资产是什么呢?

根据2023年10月交易所发布的公司债券发行上市审核规则适用指引文件,城建类资产主要包括两类:

公益性资产:像市政道路、公园、公共广场、非收费桥梁、非经营性水利设施等

政府性应收类资产:像未缴纳土地出让金的土地使用权、无证土地及房屋等。

说白了,335指标就是希望城投可以完成市场化转型,实现真正的“市场化经营主体”。

现在城投发出去的债,大头还是在于“借新还旧”.

来看2023年35号文出来后的数据统计

据万德城投债数据:

2023年四季度一共发行城投债1341只,明确用于新增用途的债券只有6只。

2024年一季度共发行城投债1866只,明确用于新增用途的债券,仅20只。

这就是第二个原因:申请“产业类主体”,是可以突破“借新还旧”的名单限制。

中证鹏元说:

根据交易所相关政策,获得“产业类主体”身份的首要因素是:发行人不在“借新还旧名单”和财政部隐债名单内,同时发行人的母公司、重要子公司、担保人等关联方均不在上述名单内。

现在一些城投纷纷改名,成为产业类国企,其实就是监管变严之后的被动选择。

你看35号文对城投的资产标准、乃至新增融资,都有了严格规定。

但是城投的主要功能,是为地方发展起到融资的重担。

不管怎么变,城投的主要工作,就是发债融资。

5月初做过一期城投引入数据资产入表的视频,

以及这几天发的动态,转发了经济观察报的报道:城投公司瞄上了墓地生意。

再综合今天聊到的改名“产业类国企”,总的来说,做法本质上还是一样:

城投公司要优化自己的资产,以完成更好的融资任务。

接下来城投资产的变化,大概率是能够预料到的,就是增加经营性资产。

335指标说要降低非经营性资产的占比和收入,也就是城建类资产。

但是,个人感觉,像基建、市政道路、土地这类要降低,其实难度还挺大的。

这里举个具体的例子。

你看现在的土拍市场,完全是靠城投在举着。

进入2024年以来,有35%的土拍,都是城投完成的。

所以你要让城投减少拿地,这其实不大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在335指标下,

与其减少非经营资产,不如增加经营性资产,只要达到那个占比范围就行。

经营性资产又分为有形和无形。

有形的比如住宅、商铺、写字楼、厂房、酒店旅馆、机器设备等。

无形的比如公司股权、未来收益权,以及一些探矿权、水域使用权等各类特许经营权。

这些一听比较晦涩难懂,那就说得直白点,

有形的资产,比如停车场、充电桩,还有墓地生意。

无形资产的未来收益权,比如景区门票。

南方周末记者也采访城投从业者,对方直接表示:

公司现在缺少经营性资产,剩下的经营性资产效益也不好,希望政府能够梳理出优秀的经营性资产,比如砂石资源等,并向城投平台注资。

另外,还有一些创新性经营资产。

像之前讲到的数据资产入表,改变自身资产负债表,进而完成融资交易,变现成资产。

现在城投的收入,大头是靠政府补贴。

这方面的占比有多少呢?我没查到有官方的具体报道。

但是335指标说:财政补贴占净利润比重不得超过50%。

从这个角度,反向能推出财政补贴的占比,过去占到一半以上。

以前经济高速增长,虽然借的钱多,但地方收入也高,所以这都不是事。

最后回答一下大家的疑问:就是以前的债,怎么办?

因为不管换不换身份,那些发出去的债,总归要还的。

短期来看,还是时间换空间的四路,先“借新还旧”,解决当下的问题。

长期来看,慢慢推动城投转型,摆脱地方财政补贴,走向市场化经营主体,另谋出路。

比如投资规模小,现金流充沛且稳定的墓地生意。

比如出资成立创投基金资产,城投成为投资人,投资企业上市了,就能获得可观的资本收入。

又比如获得海域使用权,像山东荣成、广东湛江等地,均有城投公司获得了海域经营使用权。

——通过提高经营性资产的占比,来优化自身的资产报表。

至于为什么城投债能越滚越大?

答案也很简单,

因为借钱的人和还钱的人,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是两个不同单位的群体。

我是堂主,这期就聊到这,我们下期再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