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由于化债和拿地,「城投」这一话题,持续受到公众高度关注。这其中,批评的声音很多。这让小明接触到的城投员工,特别是老员工觉得很冤。

他们认为,城投发展这么多年,确实积累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正视,并想办法解决——比如化债。但对城投一味的批评指责,是有失公允的。毕竟,城投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一代又一代城投人为城市今天的繁荣付出了辛勤的汗水,还有不为人知的辛酸。

以下,是明源君最近跟一位城投老员工交流时,他对自己在城投多年工作的叙述,为了保持原汁原味,只对其叙述的内容做了简单的整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初入城投,意气风发

我大学学的是土木工程专业。听说,近几年土木工程专业已经成了冷门专业,越来越不受人待见,名校的录取分数线也一降再降。

但我读大学那会,土木工程可是超级热门的专业。而且,我们那一届特别幸运。毕业前一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海啸,当时我们都觉得第二年找工作会比较难。结果,当年底出台了「四万亿」刺激计划,一下子就峰回路转。各大房地产、建筑公司等,蜂拥到我们学校抢人。

我绝大部分同学都去了房地产开发企业或者建筑公司等。我当时也想到沿海去闯一闯,但我是家里的独生子,父母都希望我工作离家近一些。于是,阴差阳错的,我进了一家城投公司。

刚进入城投公司时,我被分配到项目部门,跟随经验丰富的老前辈们学习。当时,扩大内需和基础设施投资的主要抓手是「城投」。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当时监管层还发文鼓励新增政府融资平台。

用现在流行的话说,我们当时真是坐在风口上。刚大学毕业的我,满怀一腔热血,每天穿梭在项目工地上,看着一砖一瓦的搭建,感受着城市的脉动。常常会有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

当时,房地产行业蓬勃发展,我那些去民营开发商的大学同学,职位和收入都坐火箭一样蹿升。有时候,我也不免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是不是错了?特别是同学聚会,看到其他同学开着豪车、戴着名表、一掷千金时,这种感觉尤其强烈……

不过,我也有自己的成就感。城投公司作为政府融资平台,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断刷新着城市的形象,为市民提供了更美好的生活环境,这些可不是金钱能衡量的。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团队负责一个棚户区改造项目。那里的基础设施陈旧,居民生活环境恶劣。为了让他们早日住上新房,我们加班加点,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成功完成了改造任务,让居民们喜迁新居。看到他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深感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在城投公司的日子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项目。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一次城市立交桥的建设。那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涉及到多方面的协调和管理。

当时,我已经升任项目负责人,深感责任重大。为了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我带领团队日夜奋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最终,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成功完成了立交桥的建设,为城市交通的畅通贡献了力量。管好进度、质量、安全,项目开发更有序,戳此了解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与同事沟通协作,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以及如何在困难面前寻求解决方案。这些经验对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这期间,公司也在不断发展。我刚加入城投公司的时候,我们主要承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如道路、桥梁、公园建设等。但随着城市的发展,我们逐渐涉足更多领域,如房地产开发、城市综合体建设等。也让我有了更大的舞台施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市场变幻,积极应对

2014年新《预算法》和「国发43号文」要求剥离融资平台的政府融资职能,对城投企业提出了市场化转型发展要求。

我所在的城投公司也采取了一些举措,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进一步加大在房地产开发领域的布局,并涉足了环保、新能源领域。不断降低公司对当地政府的依赖度。

因为经过比较短时间的低迷之后,房地产行业在2014年底、2015年初又开始热起来,这让很多兄弟城投公司都长舒了一口气,甚至私底下调侃我们,没有必要那么积极响应转型……

如今看来,这种看法是非常荒谬的,但在当时却非常有市场。如今,他们都要为当初的错误认知付出代价——毕竟,像我们公司很早就已经在积极的转型了,但一路走来,还是遇到了诸多挑战,感到压力山大。

比如,我们在扩大房地产开发业务的过程中,就遇到了非常多的挑战。一方面,是很多员工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对客户的需求缺乏深刻了解,即便与有经验的代建商合作,沟通也不够顺畅;另一方面,灵活性不够,效率比较低。

过去,我们搞基础设施建设,遇到重大项目也要日夜赶工期,速度非常快。不过,基础设施建设目标是很明确的。但房地产开发项目,最终要接受客户的检验。

过去,市场单边上扬,产品差一点、效率慢一点问题也不大。可随着房地产行业调整,市场的窗口期变得越来越短。跟民营房企和高度市场化的国央企相比,我们的短板变得越发明显。

不仅如此,随着市场调整,我发现我们到处都是漏洞:公司项目前端的投资测算,中端的成本控制,后端的运营管理都十分粗放。这在过去大水大鱼的阶段基本是常规操作,但在越发严峻的环境下,这些陈旧的做法是致命的。戳这里,让成本算得准、管的全、控得住

比如,大量的流程还停留在手工作业的水平,导致各种关键信息的填报、上传和综合,不仅数据滞后,效率低下,而且还很容易出错。

我自己,包括上面的领导,也急切地想要改变现状。不过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

近几年,我也是到处取经。参加各种行业研讨会、培训班,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还邀请专家学者为公司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大家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我遭遇了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和困难。有些员工对新政策不理解、不支持,甚至产生了抵触情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时俱进,拥抱变化

2023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一揽子化债方案」。随着一系列政策陆续落地,地方政府债务化解的推进速度明显加快,处置增量和遏制增量并举。城投企业市场化转型的紧迫性凸显。

过去的路是走不通了……我甚至经常听到有人说,城投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是不是该彻底退出了?

这话说得对,也不对。对,是因为城投公司确实要告别过去的模式,寻求转型;不对,是因为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使命,城投只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在新时代也能继续承担新的使命——比如保障房、数字基础设施等新基建。

最近,国家发改委、数据局、财政部和自然资源部4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 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发改数据〔2024〕660号)。

我看你们有专门的解读(详见《4部委联合发文,事关城投未来》),我也认真研究过,规模达数万亿的数字新基建,有很多城投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ChatGPT的出现,被视为人工智能的一个「奇点时刻」。甚至有人说:2023年,是人类历史的第三个科学奇迹年……ChatGPT是一次生产力革命,底层范式正在改变……AI将带来整个社会的底层重构……

我觉得这个说法未免太夸张了点,但不可否认,长远来看,AI确实充满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傅盛演讲PPT

AI蓬勃发展下,数字化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数字经济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与之相关的基础设施构成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仅应用基础设施建设就包括新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数字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数字政府基础设施建设。

以数字融合基础设施建设为例,其包括但不仅限于井盖、垃圾桶、灯杆、管网、桥梁、隧道等市政设施智能化改造等等,城投有很多事可做。

近年来,不动产标杆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已渗透到开发甚至运营服务全链条,包括投资决策、规划设计、开发建造、营销、运营服务。

投资决策阶段,大数据和AI可以基于一定的评估模型自动进行价值评估,帮助投研部门省去了大量资料收集与测算工作。

规划设计阶段,输入地块参数之后,就可以自动生成多种排布方案,AI审图,还能提升产品设计质量。

我们也在努力追赶。目前,我们的智慧工程管理平台已经融合了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AIoT物联网技术和传统施工管理系统,能对工程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的在线管控。同时,数据后台还能围绕建造业务全流程实时进行数据的分析、治理、探查和应用,风险预测和科学决策能力大幅提高。

营销端的数字化、智能化,动作更多。例如,围绕线索获取环节,我们建立了一站式线上营销平台。在面向客户时,购房者可以通过小程序VR远程看房、选房,并获得置业顾问的及时答疑;在面向营销团队的后台时,则可以基于线上浏览数据,对客户进行洞察。客户进入小程序之后的浏览轨迹、时长、互动行为,都会被记录下来,供团队研究分析,并形成流量画像,用于指导营销策略的制定。戳此了解VR沉浸式看房

此外,AI蓬勃发展,算力已成为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在算力中心的建设上,也在积极谋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现在,很多同事和同行都很焦虑,我觉得一定程度的焦虑是必要的。因为我们确实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挑战和阵痛都是必然的。不过,我相信,只要与时俱进,不躺平,不放弃,是可以找到新出路的。

回首我在城投公司工作的十几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这十几年,我见证了城市的变迁和发展,也见证了公司的成长和壮大。我们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城市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市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目前,我们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我相信这只是暂时的。道路从来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