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清阁,著名女作家,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在鲁迅帮助下投身革命文艺,在重庆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后,主编《弹花》文艺月刊,著有长篇小说《双宿双飞》、《梁山件与祝英台》和电影《蝶恋花》等。

她终身未嫁,苦等有家室的老舍,而在波澜壮阔的时代风云中,这份纠葛而微小的爱情,最终没有存身之地。

1945年,赵清阁为这段感情写过一篇小说《落叶无限愁》,借男女主角之口抒发了自己与有妇之夫老舍之间无法相守的苦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清阁

小说中,男主角说:“让我们想法子逃到遥远遥远的地方去,找一个清静的住处,我著书;你作画;与清风为友;与明月作伴任天蹋地陷;我们的爱情永生。”女主角却拒绝了:“除非我们一起去跳江,才能逃避现实。”

抗战胜利后,老舍仍然没有回归家庭,他访美之后,旅居马尼拉,打算与赵清阁在国外定居,不久之后,新中国成立,老舍受命归国主持文化工作,与赵清阁一个住北京、一个住上海,从此情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舍

1966年,年近古稀的老舍在太平湖跳湖自杀。

心碎的赵清阁“晨昏一柱香,遥祭三十年”,直至1999年,如黛玉焚稿一般,她烧掉了与老舍往来的所有书信,老病而终。

桃李春风,重庆同居岁月

赵清阁出道的方式和萧红有一点相似,都是给鲁迅先生写信的文学女青年,先生同样热情地接待了她,并为她的作品提出诚恳的意见和鼓励。

给鲁迅写信的小青年,思想肯定是赤化、左倾的,出身孤苦的赵清阁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后,义无反顾地前往重庆,参加了抗战的后方思想动员工作。

1938年,她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后,主编《弹花》文艺月刊,老舍为她的杂志连续供稿,读着老舍才华横溢的作品,24岁的年轻女编辑对这位39岁的名作家生出了好感和敬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舍与赵清阁

老舍早有家室。

老舍的婚事是好友们热心撮合的,胡絜青比老舍小6岁,他们俩都是满族人,胡絜青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算是老舍同行。老舍给胡絜青写的第一封信,就对二人的婚姻进行了“约法三章”:“第一,要能受苦,能吃窝头,如果天天想坐汽车就别找我。第二,要能刻苦,学一门专长;第三,不许吵架,夫妻和和睦睦过日子。”看起来多么像一份工作合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舍与胡絜青结婚照

老舍与胡絜青1931年结婚,婚后生下一儿二女,夫妻俩多年相敬如宾,但也缺乏热烈的恋爱和深厚的感情基础,1936年,老舍辞去大学教职、专事写作,抗战开始后他前往武汉,参加抗日大后方工作,其后又一路撤退到了重庆。胡絜青则带着孩子们回到了沦陷的北平。

朝夕相处之中,老舍与赵清阁互相萌情,二人联合署名创作了话剧《桃李春风》,也是老舍多部话剧中唯一的合作作品,不久,二人开始同居,成为重庆文化界周知的绯闻。

在道德上,老舍有负于胡絜青,这是毋庸置疑的。

烽火连天中,胡絜青独自带着三个孩子,在成为沦陷区的北平生活,这是一桩异常艰难的事情。而与此同时,老舍却对年轻女子产生了火热的婚外情,不管不顾地投入了恋爱。

生活无着的胡絜青于1943年带着三个孩子,不远万里奔波,前往重庆寻夫。

落叶无限愁,道德与感情的博弈

1943年底,抗日战争正取得节节胜利,老舍的妻儿来到重庆。

对此事没有准备的老舍慌乱不堪,他安排胡絜青母子四人在外面居住了十几天,一直等到赵清阁搬走,才让妻儿搬进自己的住处。

对于老舍与赵清阁公开同居的消息,胡絜青当然有所耳闻,但身为三子之母,她别无选择,只能寄希望老舍尽快与赵清阁分手、回归家庭。

老舍是一个优柔寡断的男人,他无法做出决定,反而是赵清阁选择了离开,她在听说胡絜青怀孕有了第四胎后,斩断情缘,前往上海,而老舍又追到上海。

痛苦的婚外情同时折磨着两个人,赵清阁为此写了一篇短篇小说《落叶无限愁》。小说中,年轻的女大学生与有家室的教授相爱,而教授无法摆脱妻子,妻子以要生活费和闹到学校来威胁教授,教授只能恳求女大学生与他一起私奔,女大学生拒绝了,最终,女大学生终身未婚、孤独终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清阁

老舍无法放下对赵清阁的感情,又不能与胡絜青离婚,只能再度逃家,前往美国游学,不久又旅居菲律宾马尼拉,1948年,他打算在马尼拉买下一栋房子,写信让赵清阁与他在国外共同生活。

至此,老舍已经抛弃了胡絜青母子十多年,对于家庭,他是个不负责任的父亲和丈夫。

而对赵清阁,他却是个痴心人。

只是孤高自傲的赵清阁自己,却无法面对道德与感情的这场博弈,她想要名正言顺地和自己爱的人相守,要么光明正大地在一起,要么孤独终老,她在小说中已经写明了自己的选择。

没有温暖的家庭,让心碎的老舍跳湖自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老舍收到国外多位文艺名人的来信,请他回国参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建设,其中,也有赵清阁的信,她知道,一旦老舍归国,他们的情缘就无法再续,为了名声,为了形象,老舍都必须回归家庭,所以她在信上与之诀别:“各据一城,永不相见。”

老舍回到北京后,深受重用,当选全国文联主席,可谓操文艺界之牛耳。

他与胡絜青及子女之间,也相处得颇为融洽,子女因为他的缘故,得以去苏联留学,地位显赫、名声响亮的父亲,让孩子们引以为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舍与家人

在胡絜青此时写下的文章中,看得出老舍家庭气氛不错:“我有一个好家庭,丈夫一辈子从事写作,虽然他自己的作画水平不及一个幼儿园的孩子,却偏偏天生地有一双

鉴赏家

的眼力,评论起来头头是道,加上为人热情,喜好交结画家,家中常常画家如云,墙上好画常换,满壁生辉;我们有一个小院子,种花养草是我们的共同爱好,极盛时栽培的独朵菊花多达百盆,秋天经常举办家庭花展。我陶醉在百花丛中,它们都是我的天然好老师;而家庭艺术沙龙式的漫谈常常使我处在创作的激情之中,可谓环境助我。“

看得出胡絜青心中的愉悦与自豪,此时,老舍家中,往来皆鸿儒,谈笑无白丁,来的都是全国最顶级的作家、画家、艺术家。

业余美术爱好者胡絜青因此得以拜齐白石为师,并籍此成名,儿女也得到了更好的教育资源。丈夫从前的那点风流韵事,早已不再被她放在心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胡絜青画作,老舍题字

可1966年时,老舍的地位一落千丈,惨遭凌辱。而在白天被革命小将们毒打后,晚上回家,满身伤痕、心中悲愤的老舍,并没有得到家人的任何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