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在国家的黑暗时刻,勇敢的红军战士们不畏强权,推翻压迫者,开辟出新中国的未来。而好兵也需好将带,毛主席就说过红军的伟大离不开两位总司令,一位,是我们熟悉的朱德同志,另一位是鲁迅同志。有人疑惑为何从未加入过红军的鲁迅先生能够成为红军的总司令?鲁迅又做了什么让毛主席对他评价如此之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鲁迅

1912年,随着清朝的灭亡,中国进入到民国时期。虽然从此摘掉了封建国家的帽子,但并没有改变封建的本质,而且民国相比于之前的清朝更加黑暗和动荡,百姓的生活更加水深火热。值此危亡之时,一位作家出现,用声音呐喊,他就是我们熟知的鲁迅,用文字打响反封建的第一枪,成为黑暗年代的第一束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鲁迅,我们从小就知道他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等。但除开这些,鲁迅还有很多不广为人知的身份。毛泽东主席曾说过,红军有两个总司令,一个是朱德,另一个就是鲁迅。那么,为何从未参加过红军,甚至从未加入过共产党的鲁迅会被毛主席如此评价呢?

1881年,鲁迅(原名周树人)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相对富裕的人家,可家道却随着鲁迅父亲重病而衰落。期间,为治病请来的各路医生不少都是庸医,无法医治不说,那些稀奇古怪的药方还让鲁迅父亲受了不少苦,让人平白遭罪不说,更是耗空了家里的钱财。

受此影响,鲁迅对这些庸医深恶痛绝,并萌生了出去国外,学习外界先进的医学技术的想法,以此拯救国人的身体,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1902年去日本留学,学习医学知识,也正是在日本留学的几年成为了鲁迅先生人生的转折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留学期间,一次观看影片中,面对里面中国同胞被杀害的场景,同为中国留学生的众人却只会拍手称快,这种冷漠无情、麻木不仁的行为鲁迅先生看在眼里,也烙印在心里。他意识到中华民族真正的危机不是身体健康,而是思想的缺失,没有正确的思想,就算身体再健康也只是一副强壮的躯壳,这样的人们,这样的躯壳们组成的国家是永远不堪一击的。

而当时的中国,民众正在觉醒,革命党人为了国家未来不惧牺牲,抛头颅洒热血。可现实又是,大多数人依旧处于愚昧无知的状态,家国情怀对他们来说是无法理解的事情。每天过着得过且过的日子,在黑暗的角落中苟且存活。没人想去改变这社会,没人想着捅破那黑暗让光明进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反思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现状,鲁迅先生明白过来,他最需要做的不是医治人的身体,而是打开他们的思想,束缚国人的几千年的封建枷锁一天不除,中华民族的复兴将永无希望。至此,鲁迅先生彻底坚定了他的道路,弃医从文,用笔杆子向那千年之久的枷锁发出挑战。

回国后,鲁迅开始了他用笔杆子对封建旧势力的战斗,开始了用文字唤醒中国人的道路。1918年到1926年间,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的发表,在国内引起巨大的轰动。同时《狂人日记》的发表给当时的文学界开辟了全新的写作方式。随后《阿Q正传》等文章的发表,其中内容不光犀利、引人深思,更是直接撕开了封建礼教那层虚伪的面纱,将其吃人的真面目展露在大众面前,并成为当时的进步团体(尤其是学生团体)追捧阅读的对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越来越多的文章,使得鲁迅免不了被当时的政府迫害,虽没有遭到暗杀,但特务的监视无处不在。为了自保,鲁迅同样想出了不少办法,其中最为我们熟知的便是不断变换的笔名。实际上,鲁迅先生就是靠着多个笔名不断扰乱敌人的视线,其中“鲁迅”就是先生最常用的笔名。为了防止留下把柄,鲁迅四处东躲西藏,最后还跑到了租借这种国民党管不到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断地流离也让鲁迅的写作环境变得极为困难,靠着微薄的收入勉强养家糊口。但尽管如此,鲁迅先生却从未停止过创作,反而越发坚定了要和反动势力斗争的决心。随着文章流传,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开始觉醒。如果说,这些散落各地的进步人士是迷茫在雾气弥漫的海面的船只,那么鲁迅就是一座灯塔,他的文章就是那指引方向的光,将散落的进步人士团结起来,汇聚成可以冲破封建枷锁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就在形势好转之时,蒋介石政府发动的反革命政变,使得这好不容易燃起的革命浪潮陷入低谷。对于蒋介石这类象征买办和官僚的政体,鲁迅极为厌恶,但反动派来势过大,所有人一时都无可奈何,但当时的中国可不只有一股革命力量,嘉兴湖畔,一颗红星正冉冉升起。

对于中国共产党,鲁迅先生给予过高度的评价,亲口表示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真正的希望。在鲁迅看来,自己与这些共产党人虽然从未见过面,但大家却都在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奋斗着,纵使天南海北,却如同手挽着手,肩并着肩,不惧黑暗,砥砺前行。

鲁迅虽然是党外人士,但他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无产阶级斗士,时刻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未来,永远为大众说话,永远关心着被压迫者的命运。

敢于面对,实事求是

前面说过,鲁迅生活在历史的至暗时代,甚至自己也是一生清贫,但面对这不好的命运,鲁迅从没有向生活低头过一次。非但如此,他还鼓励着天下的大众,激励着那些在绝望中的人们。正如《纪念刘和珍君》中那句“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种看清现实后依旧勇于面对的态度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都是人们需要的宝贵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当时还掀起一股严重的崇洋媚外之风,整个社会笼罩在左倾主义的风气之中,这也同样影响到了我党的正确思想。对此,鲁迅凭借其无比清醒的目光批判了这种错误并对这种错误做出了批判,这种实事求是的观点也成为日后我党整顿时提出的重要方针之一。

坚定的无产阶级斗士

无产阶级内部从来不是铁板一块,面对敌对势力的威逼利诱,不坚定者很容易会做出逃跑,背叛等行为。在红军进行彻底的整训之前,兵痞、流寇思想在队伍中不是少数,而当时的社会对于这支弱小的军队也是普遍不抱有希望,尤其在文人阶层,由于当时蒋介石政府对红军和共产党的负面宣传,导致红军战士在大众眼中的形象就是一群衣不蔽体的“泥腿子”,是“红毛野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鲁迅先生则是当时文人阶层中少有的支持共产党的人,更是从头支持到尾,从不曾动摇。这得益于鲁迅先生极强的政治远见以及他自身的政治立场。鲁迅是谁,他是绝对的反封建、反愚昧斗士,纵观当时的中国,只有共产党完全符合鲁迅对于革命党的期望,我党与鲁迅是天生的伙伴,是一起为了解放全中国被压迫者努力的战友。

正如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毛主席对于鲁迅先生也充满赞许和敬佩。这两位素未谋面,却都熟读过彼此的文章,这种跨时空的交流方式也让二人互相认定彼此为友人,是一起从事革命事业的伙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2年,陈赓在上海住院治疗期间,来了一位特殊的看望之人,此人正是鲁迅。两人交谈期间,陈赓讲述的红军的事迹深刻打动了鲁迅,让鲁迅意识到在国民党的统治下,革命的薪火还在燃烧,这令他无比激动,一直想要亲眼看一看这支人民的军队,终于在1935年等来机会。

当时,毛泽东同志与周恩来同志抵达陕北,这消息传到上海,已经病重的鲁迅不顾身体,直接发送了一份电报过去,因为他知道,这可能是自己最后能与红军联络的机会。电报中,鲁迅表达了他对红军的赞美,并寄托他希望看到的中国革命事业胜利的期望,正如电报中那句

“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未来。”

电报的到来对于毛泽东同志来说可谓是一份意外之喜,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却是这位继孔子之后的“圣人”对于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认可。同时对于鲁迅先生来说,红军是他的向往,也是他的希望,作为革命先锋的鲁迅比任何人都想看到革命的胜利,可最终,先生他还是倒在了胜利之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红军却继承了鲁迅的精神,鲁迅的思想成为了这支军队强而有力的武装,坚定了红军战士与反动派斗争、解放全中国的信念。在红军这里,鲁迅曾经所期盼的,救治国人的思想得到了真正的视线,可以说,鲁迅的影响对红军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没有鲁迅先一步对民众的开化,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关心起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一群麻木不仁的人自然无法组成红军这支伟大的军队。而在红军中,鲁迅精神无时不刻不影响着战士们,将他们从无产阶级群众一点点向无产阶级战士的方向引导。因此,毛泽东同志才会给予鲁迅如此高的评价,除开两人本就惺惺相惜外,鲁迅也是为红军做出贡献过的,他成为红军的文总司令,是名副其实的。鲁迅的思想在红军中广泛传播,是缔造这支军队不可或缺的力量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至今日,鲁迅的思想依旧是中华民族不可丢失的瑰宝之一,他是对抗封建糟粕的利器,是镇压反动思想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或许很多人小时候学到鲁迅的文章总觉得晦涩难懂,对于一些要记诵的更是苦不堪言,可长大后回味起来,才知晓其中深意。哪怕是在懵懂的状态下接受了鲁迅的思想,对其尚无深刻认知,他也能潜移默化地引导我们,不再走封建的老路。或许红军战士们当年就是如此,在他们还在学习认字的时期,听指导员们讲到鲁迅,并在之后的人生中逐渐完善对鲁迅的认识,最终成长为合格的坚定无产阶级斗士。

参考文献:

1、杨琳.鲁迅与红军[J].百年潮,2020,(第7期).

2、易严著. 毛泽东与鲁迅[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8.10.

3、中国新闻网《鲁迅为何去仙台学医?》2011.09.28

4、中国作家网《鲁迅的生平介绍(188~1936)》2006.11.4

5、汪毅.毛泽东与鲁迅[J].文史杂志,2021,(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