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两次被桂系背刺却不得不选择忍受,到了台湾之后才开始清算
1949年对于国民党政府高官来说是一个非常难以度过的年份,这一年国民党大陆上的军队节节败退,国民党政权的覆灭已成败局,而对于他们来说何去何从。 面对时局有三个可以选择的方案,一则是选择留在大陆,一个是跟随蒋介石前往台湾,还有第三条道路就是远赴他国度过余生。这样的选择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好进行抉择的,而对于当年新桂系的巨头李宗仁、白崇禧和黄绍竑也一样是一件为难的事情。 如果说在国民党内谁才是蒋介石的心腹大患,那么新桂系一定首当其冲。在蒋介石在大陆的执政生涯中,新桂系一直是在其道路上进行阻碍的重要因素。无论是从二十年代他刚刚上台还是四十年代败走台湾,这几十年中新桂系总是会以各种情况的出现给他设置障碍。蒋介石虽然将新桂系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但是因为自身军队雄厚实力庞大也动不得。 一九二八年的发难 1928年蒋介石上台不久担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继续进行北伐。然而这一时期的北伐战争战绩并不理想。在河南地区蒋介石的国民革命军遭受重大挫折,与此同时国民党内部召开会议,在会议上蒋介石对自己的过失进行了检讨,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白崇禧在这次会议上对他进行发难。 白崇禧认为北伐战争的失利完全是蒋介石一人导致的,所以蒋介石应该对战役失败而负全责。而对于蒋介石让他进攻武汉的命令,他坚决的不予执行。 面对如此坚决的白崇禧,蒋介石原本想着以退为进。于是蒋介石义正言辞,既然白崇喜不听他的,那么他干脆辞职就好了。然而没想到白崇禧趁机说到,就当前的形势下,总司令退一步也是极好的。 听到白崇禧说出这样的话,蒋介石脸上白一阵青一阵,如今已是骑虎难下,环顾四周一个为自己说话的人都没有。这一刻堪比项王垓下之围,风萧萧兮易水寒,这岂止是以凄凉一个词可以言语的。 在桂系的发难之下,而内部孤立无援,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不得不按照自己所说的下台。 一九四八年的欺骗 1928年的年桂系军阀对蒋介石的发难让他刻骨铭心,但是在当时的国内环境中新桂系又是蒋介石不能不争取的一股重要力量。 而新桂系也从一开始的三巨头产生了不一样的选择,李宗仁和白崇禧继续带领着桂系军队在国内的战场上南征北战,而另一位桂系的代表人物黄绍竑则从桂系出走站到了蒋介石阵营中开辟新道路。 对于黄绍竑的转变,李宗仁和白崇禧其实是理解的。相比较于李、白二人,黄绍竑的能力更多在于内政,他更多的希望可以经营安稳减少战争。黄绍竑的观点和李宗仁、白崇禧并不一致,尤其是和白崇禧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大家都是桂系的顶梁柱,与其撕破脸不如好聚好散。而蒋介石对于黄绍竑的投靠也极其乐观,面对和自己处处作对的桂系,他可太希望看到他们内部出现问题了。 抗日战争时期是国内各派系军队最和谐的一段时间,而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接踵而来的解放战争,各种勾心斗角的矛盾也变得突出起来。 1948年国民党军队已经在国内战场上尽显疲态节节败退。蒋介石将国内战场进行分割,分成了好几个剿总司令部,而白崇禧就被他任命为华中剿匪司令部司令。 1948年在襄樊战役中康泽和郭树勋在苦苦支撑,但是白崇禧玩了一手花活,硬生生让解放军利用有限的时间结束了战斗。随着国内局势越来越严峻,蒋介石认识到解放军的目的是要逐鹿中原。但是此时华东地区国民党军队的力量已经无法跟解放军抗衡,而东北地区国民党军队已经被消灭殆尽,能够对华东地区进行有效援助的就是白崇禧的华中地区部队。 于是蒋介石便计划在蚌埠另外设立一个国防指挥所,由白崇禧充任主任,统一指挥对华野、中野的联合作战。面对蒋介石的任命白崇禧起初不仅满口答应,甚至还在同意将黄维兵团东调徐州参战的基础上,又主动提议由张淦兵团随同黄维兵团一起行动。 对于白崇禧的好意蒋介石喜出望外,他认为这一次可以和解放军在华东战场好好展开一场拉锯战。然而白崇禧1928年就可以硬刚蒋介石,此时正是蒋公被动虚弱的时候,同为桂系的老兄弟李宗仁正在和蒋介石争夺政治权利,白崇禧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在军事上对他施加压力的机会。 于是就在蒋介石满怀希望的时候,白崇禧却一动不动根本不去蚌埠上任。华东都已经火烧眉毛了,白某人还在悠哉悠哉稳坐中军帐中。这一刻蒋介石认识到自己再一次被白崇禧摆了一道,恼羞成怒的蒋介石亲自给黄维下命令让他赶赴华东。 1949年国民党政权在大陆输得一败涂地,在最后选择关头,李宗仁选择远赴美国,黄绍竑选择留在大陆,而白崇禧选择前往台湾。台湾政权完全是蒋氏一人独断,这时他才腾出手来彻底的将作为新桂系代表的白崇禧彻底打入冷宫,剥夺军权,最终沦落到和张学良一样的结局。
1949年对于国民党政府高官来说是一个非常难以度过的年份,这一年国民党大陆上的军队节节败退,国民党政权的覆灭已成败局,而对于他们来说何去何从。 面对时局有三个可以选择的方案,一则是选择留在大陆,一个是跟随蒋介石前往台湾,还有第三条道路就是远赴他国度过余生。这样的选择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好进行抉择的,而对于当年新桂系的巨头李宗仁、白崇禧和黄绍竑也一样是一件为难的事情。 如果说在国民党内谁才是蒋介石的心腹大患,那么新桂系一定首当其冲。在蒋介石在大陆的执政生涯中,新桂系一直是在其道路上进行阻碍的重要因素。无论是从二十年代他刚刚上台还是四十年代败走台湾,这几十年中新桂系总是会以各种情况的出现给他设置障碍。蒋介石虽然将新桂系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但是因为自身军队雄厚实力庞大也动不得。 一九二八年的发难 1928年蒋介石上台不久担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继续进行北伐。然而这一时期的北伐战争战绩并不理想。在河南地区蒋介石的国民革命军遭受重大挫折,与此同时国民党内部召开会议,在会议上蒋介石对自己的过失进行了检讨,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白崇禧在这次会议上对他进行发难。 白崇禧认为北伐战争的失利完全是蒋介石一人导致的,所以蒋介石应该对战役失败而负全责。而对于蒋介石让他进攻武汉的命令,他坚决的不予执行。 面对如此坚决的白崇禧,蒋介石原本想着以退为进。于是蒋介石义正言辞,既然白崇喜不听他的,那么他干脆辞职就好了。然而没想到白崇禧趁机说到,就当前的形势下,总司令退一步也是极好的。 听到白崇禧说出这样的话,蒋介石脸上白一阵青一阵,如今已是骑虎难下,环顾四周一个为自己说话的人都没有。这一刻堪比项王垓下之围,风萧萧兮易水寒,这岂止是以凄凉一个词可以言语的。 在桂系的发难之下,而内部孤立无援,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不得不按照自己所说的下台。 一九四八年的欺骗 1928年的年桂系军阀对蒋介石的发难让他刻骨铭心,但是在当时的国内环境中新桂系又是蒋介石不能不争取的一股重要力量。 而新桂系也从一开始的三巨头产生了不一样的选择,李宗仁和白崇禧继续带领着桂系军队在国内的战场上南征北战,而另一位桂系的代表人物黄绍竑则从桂系出走站到了蒋介石阵营中开辟新道路。 对于黄绍竑的转变,李宗仁和白崇禧其实是理解的。相比较于李、白二人,黄绍竑的能力更多在于内政,他更多的希望可以经营安稳减少战争。黄绍竑的观点和李宗仁、白崇禧并不一致,尤其是和白崇禧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大家都是桂系的顶梁柱,与其撕破脸不如好聚好散。而蒋介石对于黄绍竑的投靠也极其乐观,面对和自己处处作对的桂系,他可太希望看到他们内部出现问题了。 抗日战争时期是国内各派系军队最和谐的一段时间,而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接踵而来的解放战争,各种勾心斗角的矛盾也变得突出起来。 1948年国民党军队已经在国内战场上尽显疲态节节败退。蒋介石将国内战场进行分割,分成了好几个剿总司令部,而白崇禧就被他任命为华中剿匪司令部司令。 1948年在襄樊战役中康泽和郭树勋在苦苦支撑,但是白崇禧玩了一手花活,硬生生让解放军利用有限的时间结束了战斗。随着国内局势越来越严峻,蒋介石认识到解放军的目的是要逐鹿中原。但是此时华东地区国民党军队的力量已经无法跟解放军抗衡,而东北地区国民党军队已经被消灭殆尽,能够对华东地区进行有效援助的就是白崇禧的华中地区部队。 于是蒋介石便计划在蚌埠另外设立一个国防指挥所,由白崇禧充任主任,统一指挥对华野、中野的联合作战。面对蒋介石的任命白崇禧起初不仅满口答应,甚至还在同意将黄维兵团东调徐州参战的基础上,又主动提议由张淦兵团随同黄维兵团一起行动。 对于白崇禧的好意蒋介石喜出望外,他认为这一次可以和解放军在华东战场好好展开一场拉锯战。然而白崇禧1928年就可以硬刚蒋介石,此时正是蒋公被动虚弱的时候,同为桂系的老兄弟李宗仁正在和蒋介石争夺政治权利,白崇禧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在军事上对他施加压力的机会。 于是就在蒋介石满怀希望的时候,白崇禧却一动不动根本不去蚌埠上任。华东都已经火烧眉毛了,白某人还在悠哉悠哉稳坐中军帐中。这一刻蒋介石认识到自己再一次被白崇禧摆了一道,恼羞成怒的蒋介石亲自给黄维下命令让他赶赴华东。 1949年国民党政权在大陆输得一败涂地,在最后选择关头,李宗仁选择远赴美国,黄绍竑选择留在大陆,而白崇禧选择前往台湾。台湾政权完全是蒋氏一人独断,这时他才腾出手来彻底的将作为新桂系代表的白崇禧彻底打入冷宫,剥夺军权,最终沦落到和张学良一样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