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桩在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上令人羞愧的冤案,一名功勋卓著的抗日勇将就这样被轻易处死。这件案子充分体现出国民党政府、军队体系中的乌烟瘴气,善战之将死于诬陷,衮衮诸公高居庙堂,真是滑稽之局面。这位悲情将军廖奇龄作为一位从黄埔军校走出的抗日名将,在战场上英勇无畏,屡立战功,最终却因政治斗争和误解而惨遭枪决,令人扼腕叹息。
黄埔天骄,纵马河山
1904年廖奇龄出生于湖南省祁阳县七里桥镇的一个富裕家庭。优渥的家庭条件让廖奇龄在小时候就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再加上他自幼天资聪颖,五岁能吟诗作对,七岁便能背诵四书五经中的许多篇目,被誉为“神童”。
1925年,廖龄奇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在军校期间,他系统学习了战术、兵器、筑城、交通地形、制式教练、野外实习等军事技能,每次考核都名列前茅。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担任排长、连长,开始了他的战斗生涯。
廖龄奇在战场上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军事才能。在北伐战争中,廖龄奇作为国民革命军的一员,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在著名的汀泗桥战役中,他率领部队冲锋陷阵,置生死于不顾,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这场战役中,他右臂负伤,留下了残疾,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继续指挥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这一战,让他一战成名,被擢升为营长,展现了他出色的军事才能和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
一寸河山一寸血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廖龄奇再次率部参战,英勇阻击日军,立下赫赫战功,被提升为团长。他所在的八十八师,被誉为嫡系中的精锐部队,廖龄奇能够担任团长,足见上峰对其军事才能的认可。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廖龄奇更是屡建奇功。在淞沪会战中,他临危受命接任旅长一职,率部与日军血战80多天,给予日军极大杀伤。南京保卫战中,他所在部队伤亡惨重,两名团长先后阵亡,但他仍坚持抗敌,直到全线撤退。他的英勇事迹在军中广为传颂,被誉为“抗日猛将”。
死于污蔑的猛将
廖奇龄天生聪慧过人,但是中国有句古话叫过慧易夭,这四个字可谓是一语成谶,廖奇龄也为自己的性格付出了代价。
廖奇龄性格自负狂傲,只看得起有真才实学的人,对那些凭运气和私人关系爬上高位的人不屑一顾。而当时的国民党军队中却有很多凭借裙带关系阿谀奉承上位的将领,这也意味着廖奇龄在国民党军队中得罪了不少人,这其中就包括他的上司王耀武等国民党高级将领。
王耀武一步步从国民党部对的基层军官一步步爬上军中高层,除了他在带兵打仗确实有本事外,商人出身的王耀武外经营国民党军队人际关系上也颇有手段。王耀武当年的老长官俞济时离开七十四军多年,王耀武还是会将作战报告转送给俞济时一份,这里面除了当年的提携旧情更是因为俞济时背后是蒋介石这样一尊大佛。
1941年9月,第二次长沙会战爆发。此时廖龄奇正在老家祁阳休假结婚,接到命令后匆匆赶回部队。然而由于七十四军长途跋涉仓促迎敌在前期的战斗中几乎惨败。
战后面对蒋介石的暴怒,薛岳、王耀武等人为了推卸责任,将战败的罪名扣到了廖龄奇头上。他们二人一致认为廖龄奇擅自离开部队回家是“临阵脱逃”,也正是因为廖奇龄的这种行为导致了战役的失败,于是他们利用手中职权将他逮捕并处以枪决。
廖龄奇的死讯传出后,举国哗然。他的部下纷纷起来抗议,要求为他平反。蒋介石在调查了解后也认为这是一起冤案,遂指示将廖龄奇按抗日阵亡将官给予抚恤,将其遗体厚葬于南岳忠烈祠,并给其家属颁发“荣哀状”和年度抚恤金证书。
廖奇龄将军忠肝义胆,国仇家恨之际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只可惜一腔热血反被他人机关算尽,原本应该是马革裹尸的战将却在他人的算计之下憋屈贝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