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书与房

i书与房

网易号

关注
561粉丝
4关注
5864被推荐
IP属地:河南

优质科技领域创作者

14枚勋章

喜欢历史,头发倔强的策划人

  • 1971年,宴会上,一位外宾偷偷的将手中的国宝“九龙杯”装进自己包中。碍于两国外交,无法直接捅破真相,大家一筹莫展,周总理得知后,只用一计就巧妙拿回国宝。
    九龙杯的原形是康熙皇帝的心头宝“九龙玉杯”,据史典记裁:此杯为白玉质,长方形,高3分米,长6公分,上面有一盖子,把手是一条龙,4个角,每个角都刻有2龙戏珠,总共9条龙。 还有更奇特的是,九龙玉杯中只要倒满了酒,在杯外就可以看到九条蛟龙翻转飞腾,因此,康熙对它爱不释手,防护等级9颗星。 名盗杨香武为了让同行尊自己为盗圣,夸口要盗九龙玉杯让各位开开眼。不料,他3次进入紫禁城,却连九龙玉杯的影子都没有见到。 不过,虽然杨香武在业内人士中落了面子,可是,由于评书演义在茶楼酒楼宣传,进入紫禁城盗九龙杯精彩的故事,反而让九龙杯的身价蹭蹭的飙增。而之后的历代名盗,也都把盗九龙杯作为盗术练习的最高目标。 只可惜,康熙死后,把九龙杯陪葬,带进了景陵地宫的地下世界,谁也没能成功盗。 谁知,盗匪没成功的事情,却让土匪办成功了。 1945年,土匪王绍义接手了孙殿英的烂尾工程,挖开了景陵,劈开了康熙棺椁后,九龙玉杯也得以重现人间。可是,在混乱动荡的历史长河中,康熙经常把玩的九龙玉杯,下落变得扑朔迷离。 直到1958年,景德镇的一位瓷器大师,根据搜集到的九龙杯的信息,决定烧制一套九龙杯瓷器。 他采用古代汝窑的技法,像爱迪生发明电灯一样,失败了无数次,终于烧制成功一套九龙杯,共计36只,也是9条龙,不过,最大的一条龙不是把手,而是头部在九龙杯内,口含金珠,当九龙杯中倒上酒时,龙口的金珠便会不停的转动。 不料,九龙杯烧制出来后,这位瓷器大师还没来得及把烧制的手艺传下去,却因意外去世,使得这套九龙杯成了瓷器中的国宝。被珍藏在上海衡山宾馆,专门的用于接待外宾时使用。 1971年3月,周总理和越南代表来到衡山饭店,当提起九龙杯的时候,发现不对劲,这才得知,就在半天前,九龙杯竟然丢失了一只。经过安保人员的侦查,却没有发现任何的蛛丝马迹。 周总理听后,仔细的询问了九龙杯丢失前后的经过,得知,罗马尼亚外交代表曾在酒店中使用过九龙杯,之后便少了一只。 可是,这时与罗马尼亚刚刚建交,在没有确切证据的情况下,不可能去搜查他们。 周总理沉思片刻,说道:“按照惯例,外宾来访都会有全程录像,你们去找录像看下,是否能发现线索。” 酒店人员这才想到录像,慌忙去翻看,还真的在录像中找到了丢失的九龙杯。 原来,罗马尼亚代表中的一名34岁的文化秘书,在宴会上被九龙杯吸引,爱不释手的把玩,他四下看看,见没人注意到他,便偷偷的把九龙杯放进了自己随身携带的包中。 虽然案情一清二白,可是,毕竟偷盗是一个很不光彩的事情,这也不能直接去找这位秘书去要,万一,他把九龙杯藏起来,一口否认,确实也不好办。毕竟,说他偷东西事小,可是他身后代表的是罗马尼亚,说他也相当于说这个国家。 当酒店人员一筹莫展的时候,周总理对随行人员说:“去,邀请罗马尼亚贵宾观赏接下来的杂技节目。” 外宾们都被精彩绝伦的杂技表演吸引,这时,上台一位魔术师,他拿出1只九龙杯的仿品,告诉台下的人员,红布盖上后,这只九龙杯就会变到场下一位贵宾的包中。 台下人惊奇不已,都呼唤着开始。只见魔术师轻轻的把红布盖在九龙杯上,然后指着台下做了一个飞翔的手势,当再次揭开红布的时候,下面竟然空空如也。 魔术师积极的调动观众好奇心,故作神秘的在台下走动,走到罗马尼亚代表秘书的时候,他停下脚步,礼貌的说道:“先生,九龙杯变到了您的包内。”接着又问台下的观众:“你们信不信?” 随着有人喊:“不信!”台下观众哄堂大笑。而魔术师微笑着说:“不信,咱们就让这位先生打开看下便可知!” 罗马尼亚的文秘心中十分清楚,宴会时偷拿的九龙杯正在自己的包中。因为,他太喜欢这个九龙杯了,放到哪里都怕丢了,于是,就索性装在包中,随身携带。 他知道事情败露了,于是,十分不甘心的打开包,取出了真正的九龙杯。观众们不知情,觉得魔术师表演太精彩了,纷纷鼓掌欢呼。而周总理也松了一口气。 而这次事件,也让罗马尼亚的这位代表更叫的敬佩中国,积极地促进交流,两国的建交也非常的融洽。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正如朱熹所说:“责善朋友之道也。”周总理不仅用大智慧让国宝失而复得,还让外宾朋友们感受到了大国的胸襟与宽容。
  • 春秋时期,要离奉吴王阖闾之命刺杀勇士庆忌,在出发前,他却要求吴王当众砍断自己的右臂,处斩自己的妻儿。
    要离出生在刺客之家,他的父亲是一名职业刺客。要离自小身材瘦小,长得也奇丑无比,父亲不忍心让他接自己的班,安排老师教他捕鱼。不过,俗话说:矮小之人都是被点子压的。要离确实是足智多谋,不仅如此,他还偷偷的练习剑术,竟然也成了击剑名家。 正当他优哉游哉捕鱼,享受着老婆孩子热炕头日子的时候,吴国宫廷之内发生了一件大事,直接影响了他的后半生。 公元前475年,吴王僚的长子庆忌希望吴王能够变法强国,可是,吴王自大,非是不听,还把庆忌给狠狠地骂了一顿。庆忌一气之下离国出走,去了艾侯国。 庆忌不仅强壮,并且智勇双全,被称为天下第一好汉。他离开吴国,相当于吴王僚自断双臂。吴王僚的弟弟公子光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有了叛逆之心。公子光通过伍子胥找到了专诸,用鱼肠剑成功的杀害了吴王僚,篡取了王位,称为吴王阖闾。 阖闾虽然成了王,可是,他活的却是提心吊胆。因为出走艾侯国的庆忌太厉害了,令他非常忌惮,很害怕他回来为父亲僚复仇。 这次,伍子胥又举荐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要离。因为有了伍子胥推荐的专诸的成功案例,阖闾马上召见了要离。 不料,阖闾见要离身高不过5尺,瘦的跟个猴儿一样,看着手无缚鸡之力,顿时斜着眼看了一下伍子胥,心中非常的失望,坐在座位上沉默不语。 要离一见,明白怎么回事,上前说说了几句话,阖闾听后竟笑逐颜开,频频点头。 第二日,早朝上,伍子胥推荐要离担任大将军,出兵楚国。阖闾骂道:“要离瘦小的像只鸡仔,怎能带兵打仗?”要离一听,蹦起来指着阖闾道:“大王狭隘,怎可以貌取人,岂不知我熟读兵书,灭掉楚国手拿把掐,只是大王,答应伍相国,登上王位后灭掉楚国,一拖再拖,难道只是画饼不成!” 阖闾恼羞成怒,命侍卫剁了要离的右臂,关进大牢,又下令捉拿要离妻儿。 原来,这正是要离给阖闾出的苦肉计,知道的人只他和伍子胥3人知道。当伍子胥按照计划秘密放走要离之后,阖闾立刻下令将要离的妻儿斩首,并且在闹市中焚烧她们的尸首。 要离逃出吴国之后,见到人就苦苦的诉说自己的不幸和吴王的残暴。就这样,很自然的到了艾国,投靠了庆忌。 庆忌虽然接纳了他,可是依然对他疑心重重,当心腹从吴国回来,得知要离说的都是事实之后,才开始信任要离,并跟要离详细的聊起了吴国的内情。要离这才告诉庆忌,伍子胥与阖闾不和。庆忌很是疑惑,问道:“伍子胥帮助阖闾登上了王位,怎会不和?” “公子,伍子胥的目的主要是借阖闾之手,攻打楚国,为家人复仇,可是,阖闾当上吴王之后,却忘记了伍子胥帮助他的初衷,迟迟没有攻打楚国动作。这次小人能够从大牢中逃出来,全靠伍子胥大人,他告诉小人,如果见到公子,需告知,他愿做内应助你复仇,夺回江山!” 从此之后,要离就成了庆忌的心腹,准备了3个月后,开始向吴国进攻。庆忌英勇无人可挡,很快就取得了一场大胜。 这天,庆忌站在船头眺望远方,陷入了沉思,要离手执短矛侍立于后。突然,一阵怪风袭来,船开始左右摇晃。 要离眼中突然闪出一道寒光,仅存的左手紧紧的握住短矛,接着船的摇摆之力,迅速向庆忌刺去。矛头刺穿了短矛的铠甲,刺入了庆忌的心窝。 庆忌反应也非常的迅速,他一只手扶住短矛,另一只手顺势一把抓住要离,倒提着他把他溺入河水之中,连续溺了3次,每一次要离都感觉自己就要死去。 谁知,却被庆忌提起来扔到了船上。要离被愤怒的侍卫们团团围住,命在旦夕。这时,庆忌开口说道:“不要杀他!这天下多阴谋诡计,少有勇士,不能让一天之内死两个勇士,放他回吴国去吧。” 等侍卫们放要离离去,庆忌哈哈大笑,笑声中却充满了凄凉,接着拔出胸口短矛,口吐鲜血,气绝身亡。 要离回到吴国,阖闾非常高兴,赏赐他爵位、美人、金银珠宝,谁知,要离不受,说了句:“杀庆忌,只为吴国免遭战乱,让百姓安居乐业。”说完,径直离开,走到妻儿被焚烧的闹市之中,拔剑自刎。 唉,可悲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真所谓,害死家人为信任,苦肉之计太残暴,鸿图大展胜利归,心死如灰赴黄泉! 可能,对于要离来说,死去,才是救赎的开始。 参考资料:《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刺客列传》
  • 宋朝,包拯是百姓们公认的刚正不阿、大公无私的官员,谁知,却被身边的下属在公堂上当众利用,饶了犯人一半的打板子刑罚。
    众所周知,包拯审案明察秋毫,谁也糊弄不了,并且不徇私情执法严峻,百姓们叫他“包青天”,贪官污吏叫他“包阎罗”。 一次,包拯又接到了一个案子,经过审理,判了这名犯人重打30大板的刑罚。由于时间较晚,执行的时间放在了第二天。 犯人很是害怕,这30大板下去,肯定臀部要被打开了花。可是,都知道包拯执法如山,30大板一下都不能少,还不能放水,打的轻飘飘的。 他想了又想,不敢去找包拯求情,于是,找到了明日里负责打板子的衙役,送上金钱,请求到时候打轻点,让自己少受点皮肉之苦。 不料,衙役一把把钱揣进怀里,却一口回绝:“公堂之上,众目睽睽之下,我要是打你打轻了,不仅你要再受二茬罪,就连我也得陪着你挨板子。” 犯人见衙役迟迟没有把钱还回来的意思,觉得有戏,便上前请教衙役有什么好的办法没。衙役故作深沉,沉默了一会儿开口说道:“我既然拿了你的钱,肯定是有办法帮你的,不过,你一定要记住我说的话,按照我的话去做,你就会少受一半的罪。” 犯人疑惑不解:“打轻点都不行,我怎么做才能少一半刑罚?” 衙役见状,神秘的一笑说:“明日里,我打你板子的时候,你别光喊疼,你要大喊冤枉,不停的喊,其他的你就别管了,到时候剩下的那一半板子,我替你挨了!你只要念着我的好就行,切记,千万不能外传,要不然,你的板子挨得更多。” 次日,众人都来到公堂之上,看包拯行刑。包拯一拍惊堂木,下令开始执行。这个衙役领命上前,把犯人放倒趴在凳子上,然后,拿着板子就开始狠狠地打了起来。 犯人昨天夜里把衙役教给他的话背了一夜,第一板子下去,他就眼泪鼻涕一大把,哭着高喊:“大人,小的冤枉呀,实在是冤枉呀!” 没想到,衙役又是狠狠地几板子打了下来,并且边打还边大声的呵斥:“闭嘴!好好的受你的刑罚!喊什么喊?” 犯人见衙役如此,心中后悔不已,嘀咕道,钱也花了,不仅罪没少受,还被他给骂了一顿,真是倒霉。 不料,这时包拯却发话了,他大怒的斥责衙役停止行刑,然后说道:“可恶至极,来人,把这个犯人剩下的板子数,全部给打到衙役的身上,看他还敢不敢作威作福,玷污衙门清正!” 犯人见状,这才明白衙役的意思,为他的办法偷偷的点赞。百姓们见状,也都纷纷的称赞包拯为“青天大老爷”! 原来,包拯最恨的就是衙门里的人,仗势欺压百姓。衙役这番骂犯人的话,让包拯嫉恶如仇,就惩罚了他。 衙役因为跟着包拯时间久了,知道美女、金钱等等都不可能让包拯为犯人减刑,只有通过自黑,树立包拯的青天形象,才有可能办到犯人所求之事。 结果,3个人都非常的高兴,包拯惩治了衙役,衙役完成了犯人所托,收的钱就真正的归了自己,而犯人少挨打了,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衙役真的是厉害,竟然在公堂之上,利用阳谋,把一件是做到了一箭三雕。 这个故事从另一个角度也告诉我们,一定要小心身边人,因为身边人对你太了解,你的优点也可能正是他的可乘之机。
  • 1383年,朱元璋忙到深夜,伸了伸懒腰,感到口渴,命宫女端来热粥。太监接过碗,从怀中掏出一根银针,用干净的布擦了擦,缓缓的插进粥中,不料,银针变黑,朱元璋大喝道:“粥留下,人斩了!”
    这名宫女年纪还小,本来送粥就小心翼翼的,唯恐犯了什么禁忌,听到朱元璋要斩了自己,更是吓得手足无措,噗通一声跪倒在地上,头狠狠地撞向地面,边磕头边不住的求饶:“皇上,饶命呀,这真的和奴婢没有任何关系。奴婢只是把碗端了进来。” 可是,朱元璋却阴沉着脸,一言不发,只是不耐烦的的挥了挥手,宫女的哭喊求饶声便越来越远,很快就恢复了寂静。 朱元璋静坐了片刻,突然开口:“去,把御厨中剩下的粥也取到朕的面前!”等取来后,又拿起另外的银针插进粥中试毒,谁知,银针也迅速的变黑。 见状,朱元璋更加的愤怒了,他召来御厨,大声斥责:“为何要下毒,幕后主使是谁?还不如实招来!” 可是,厨师也很纳闷,自己根本没有下毒,只是多放了一些萝卜。可是,在朱元璋严重,他已经是戴罪之人了,根本不听他的辩解,下令把他关进大牢,严加审问,一定要审出一个子丑寅卯。 后来,办案人员把粥喂给狗吃,却没见狗中毒,这才发现,粥中确实没有下毒。其实,粥之所以变黑,和萝卜有直接的关系,因为萝卜中含有一种叫做硫化物的物质,当它与银接触时,会发生化学反应,使银变黑。 只是,在古代还没有化学,也不知道元素周期表,只是以银针试毒,致使两个无辜之人丧命。 朱元璋一个碗开局,打下了一大片江山,一生传奇,可是多疑和残忍却为人诟病,让人不寒而栗。不过,这一次却因为他的多疑,保全了另外的一名宫女。 一次,朱元璋上朝,不料,换龙袍工装的时候,却出现了惊险的一幕。 原来,他穿上龙袍刚走几步,因为脖子向后仰了一下,便传来了一阵钻心的疼痛,伸手一摸脖子,手上竟然满是鲜血。他大怒的吼道:“是谁要害朕!”然后,指着太监与宫女说:“是你吗?是你吗?” 刚才伺候朱元璋的太监宫女吓得面无血色,跪在地上瑟瑟发抖。这时,一个太监走了过来,对朱元璋告密:“皇上,奴才刚发现一个宫女好像在龙袍上动了手脚!” 当这名宫女被押到朱元璋面前的时候,吓的都已经浑身发软,战栗不止,话都说不出来了。 朱元璋正准备下令处死她,话刚到嘴边,却又收了回来,他觉得这么胆小的宫女不可能作出这样的事情。 没想到,当朱元璋仔细询问事情的经过的时候,告密的太监抖动的幅度越来越大,朱元璋再次看向他的时候,竟然瘫倒在地上,还未上刑就被全部都招了。 原来,这个太监看中了这名宫女,提了好几次在一起“对食”,因为朱元璋明令禁止,宫女觉得他不是好人,每次都坚决的拒绝了。这让告密太监恼羞成怒,才想到了这个主意,想要借刀杀人。 不过,朱元璋的这把刀可不是谁都能接的,这不,偷鸡不成蚀把米,自己倒成了朱元璋的刀下之鬼。真应了“人作孽不可活”这句老话。
  • 宋朝,宋仁宗看上一家刚过门3天的媳妇,借口召进宫中,却被告到开封府,府尹范讽询问,宋仁宗结巴着说:“定是太后所为!”谁知,当范讽要带走女子,宋仁宗扭捏地说:“朕还没见这女子!”
    一次,宋仁宗看上了一家刚过门3天的新媳妇,便找了个借口说:“太后让你家媳妇进宫说话。”把新媳妇接进了宫内。 谁知,宋仁宗因为忙其他的事情,把这个新媳妇给忘记了。这家人等了半个月,还没见媳妇回来,便一直诉状,告到了开封府。 开封府尹叫范讽,问清楚后便进宫去见宋仁宗核对情况,说有人告他强抢民女。宋仁宗慌忙否认。范讽比较正直,让他跟着自己去开封府对质。 宋仁宗这才装作刚刚记起的样子说:“哦,这估计是太后所为!不干朕的事情。” 范讽思索了片刻说:“要是这样的话,那皇上把人交给我,我带回去给原告结案。” 不料,宋仁宗扭捏地说:“听说这女子娇美,朕还没有看一眼,要不你等过两天再来。”范讽无奈只能说:“这女子家人已经找好了说书的,要是今天不能见到人,便要把这件事编成评书讲给百姓,这样的话,皇上,你可就出名了!皇家就没有脸面了。” 宋仁宗这才不情愿的把新媳妇交给范讽让他带回开封府。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还要从宋仁宗赵祯好美色说起。 宋仁宗虽然仁慈,可是却喜欢猎奇,有点管不住自己的下半身。不过,他像兔子一样,不吃窝边草,不喜欢宫内的女子,反而喜欢宫外的女子。 这天,心腹宦官从民间找来了姓尚和姓杨的两位丽人,宋仁宗与她们两人一起大被同眠,尝试过于这两女子一起之后,非常的喜欢,便封二人位美人,常驻后宫陪伴。 由于宋仁宗独宠尚美人和杨美人,其他的妃嫔便受到了冷落,都嫉妒起她们,消息传到郭皇后耳朵里后,郭皇后怒火中烧,大骂尚美人和杨美人不知廉耻。 等到宋仁宗下朝后,又猴急的去找两位美人。不料,三人正在一起“打扑克”,搂搂抱抱亲亲,玩得不亦乐乎,突然,房门被一脚踢开。 原来,郭皇后忍无可忍,带人直接闯了进来。她一把撕下床帐,床上的活色生香的场面便映入了眼帘。只见,宋仁宗被两女夹在中间,激战正酣,正要达到顶峰的时候,却被吓了一跳,软了下来。 郭皇后顾不得关注宋仁宗,两手分别薅住尚美人和杨美人的头发,狠狠地殴打起来。宋仁宗缓过来之后,急忙上前拉架,没想到,郭皇后正在气头上,见他护在两个光溜溜的美人前恼羞成怒,竟然一巴掌狠狠地打在宋仁宗脸上。 事后,郭皇后冷静下来,急忙向宋仁宗赔罪。可是,宋仁宗却因吓的几日不能硬起,生气的以这一巴掌为借口,废了郭皇后。不管大臣们怎么劝,都不能让宋仁宗回心转意。 没了皇后的管教,宋仁宗在后宫彻底的放飞自我。每日与尚、杨二美人厮混在一起,不到一年时间,大臣们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因为,宋仁宗上朝时,已经面黄肌瘦,看上去像要精尽人亡的样子。纷纷的上疏,劝皇上要保重身体,不可沉迷于尚、杨二美人的美色。 床笫之事被大臣们当面提出,宋仁宗也觉得非常的尴尬,可是,忍了一天便又去找二人缠绵泄火。 眼见宋仁宗越来越虚弱,内侍大臣阎文应害怕出事,天天的劝宋仁宗,让他戒色,把尚、杨二人送出宫去。说的多了,宋仁宗也就不耐烦了,有气无力到的敷衍道:“别烦我了,你自己看着办吧。” 阎文应听后,当天就连哄带骗,还恐吓着把她们二人赶出宫去。谁知,等到宋仁宗下朝,竟然又急匆匆的找两位美人。得知因自己的口谕被赶出了宫,他心里猫抓一样,却也无可奈何。 不过,宋仁宗的身体却慢慢的恢复了健康。精力充沛后,他又开始放纵起来。这次他让心腹宦官出宫去找别人的妻子,弄到宫里来,玩两天再放出去。 也正因为这样,才出现了开头被开封府尹质问的一幕。 唉!学曹操还没学到精髓,作为皇上,或者说是一个男人,只有管住下半身才能省去很多的麻烦! 参考资料:《涑水记闻》
  • 公元106年,年仅27岁的汉和帝刘肇去世,25岁的皇后邓绥成为皇太后,因皇子早夭,只剩下不到百天的少子刘隆,邓绥自称“朕”,临朝听政。
    不过,太后执政的流程规矩未完全建立,还赶上汉和帝的丧事,皇宫内乱糟糟的,而乱,就会有人“浑水摸鱼”,正在邓绥太后焦头烂额的时候,管事的又过来报了一个坏消息,宫内丢失了一大箱子珠宝。 皇宫内,金额巨大,传出去还有损皇家颜面,这三个事情放在一起,任谁都不得不慎重。邓绥太后一边询问下面的人该如何是好,一边也急切的思考该如何处理。 这时,有人上前说:“太后,需赶紧下令封锁皇宫,对于有嫌疑的相关人员,进行严刑拷打,肯定能找到是谁偷了珠宝。”很多人也都纷纷附和叫好。 谁知,邓绥太后听完后,思索片刻,摇摇头说:“这只能说是一个办法,但不是一个好主意,要是这么办的话,许多无辜之人肯定会受到伤害。” 其实,邓绥太后还有一个顾虑没有说,那就是,大规模的在皇宫内排查,严刑拷打之下,容易不受控制,说不准就会把皇宫内的一些秘密给透漏出去。 下面的人听后,都没了主意,低下头不敢去看太后。空气中的气氛逐渐变得凝固起来,正当大家不知所措的时候,邓绥太后说:“朕亲阅宫人!”也就是说,这件事她要亲自办,并且不是审讯,只是分别集合观察宫内之人。 邓绥太后采用的办法很简单,就是观察宫内下人的脸色、举止,这也正符合了现代的心理学知识。她先了解了事情发生的大概情况,以及与珠宝接触的主要人员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然后,她把珠宝管理相关的人员都叫到面前,想要个心理大师一样,走到每个人的面前,分别去审视,观察。 俗话说的好,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当邓绥太后从他们面前一个个的走过,有一个小黄门表现的非常的异常,于是邓绥太后在他面前停了下来,只见小黄门半低着头,眼睛向下看着自己的脚尖,脸色微红,呼吸也紊乱起来。 邓绥太后轻声说:“抬起头来!”谁知,小黄门头微微抬起,目光不敢与邓绥太后接触,又马上低头,搓着手更加的不自然,甚至身上出现了微微的颤抖。 邓绥太后就这样静静地看着他,不到一分钟,小黄门便汗流浃背,腿一软噗通一声跪倒在地,用脑袋狠狠地往地上磕头:“太后饶命,小的鬼迷心窍,罪该万死。”头上的鲜血很快就流了下来,与脸上的泪水交织在一起。 之后,更是主动交代了作案的经过,还有藏匿珠宝的地方,瘫软在地上。邓绥太后犀利的目光这才收了回去。 一起重大的案件就这样被邓绥太后通过观察的办法给成功破获,也避免了大范围的侦查伤害很多无辜之人,这也充分的体现了邓绥太后的善良与智慧。 这也让我想到了一位老师,班里面一位同学丢失了一块贵重的手表,老师得知后,有人建议他报警处理,可是,老师知道,如果报警后,警察真的是查到了自己的学生拿了,那么这个学生的前途就彻底毁了。 于是,他沉思了片刻,便让学生站在讲台上,他来搜,很快,他便从一个学生口袋中搜到了这块手表,可是他没有声张,只是把表还给了丢失的同学。 多年后,偷表的学生已经是一个很成功的企业家了,他在一场会议上见到了老师,急忙上前打招呼,可是,老师看着他却很疑惑。很明显,把他的名字给忘了。这个同学急忙提老师找手表的事情,还说手表是自己拿的,非常感谢老师当时的举动,没让自己前途尽毁。 谁知,老师却说:“其实,我也不知道是谁拿的,因为,我怕自己对学生有偏见,是蒙着眼睛搜的!” 听到这里,学生的眼里湿润了,他紧紧的抱住了当年保护自己的老师。 拥有智慧的善良,能让人如沐春风。正如道德经中所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 “快把地上的头皮,一条一条的捡起来,送到手术室,看看能不能再给病人缝回去……”护士听“头皮”二字,身体变得僵硬,差点呕吐出来,在医生紧急的催促下,才咬牙颤抖着去捡地上的头皮。
    没想到的是,造成这出惨剧的凶手,竟然是受害人的亲儿子。 2013年2月15号,已经到了晚上,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中医院内,护士们查完床之后,在就诊台值班,病房中,走廊上,都变得安静下来,突然,一声声凄惨的哀嚎声传到了护士的耳朵里,她担心病人出意外,不顾胸前的晃动,慌忙跑过去。 当她找准声音发出的房间,风风火火的一把推开房门,正准备询问发生了什么事,谁知,却发现病房内令人毛骨悚然的地狱场景。 房间内,一个年轻的男人,手里紧紧握着一把明晃晃的水果刀,面目狰狞,喘着粗气,一刀一刀的捅在压在身下的一个妇人身上。妇人已经瘫倒在地,满身上下都是血,嘴里发出凄惨的哀嚎声,声音正变得越来越微弱。 病房内还有其他的病人,都被吓得瑟瑟发抖,躲在房间的角落里,见房门打开,大叫着都冲了出去。 护士揉了揉眼睛,发现妇人肚子内的脏器依稀可见,也吓的不轻,装着胆子电话报了警,然后慌忙又呼叫医生前来。 警察赶来后,几人一起将行凶的年轻男子制服,门外等候的医生这才急忙进入病房抢救伤者。当把人抬走送到手术室的时候,医生对着护士说:“快把地上的头皮,一条一条的捡起来,送到手术室,看看能不能再给病人缝回去,一定要快,越快越好,耽误的时间越长越难缝回去。” 护士听“头皮”二字,身体变得僵硬,差点呕吐出来,在医生紧急的催促下,才咬牙颤抖着去捡地上一条条的头皮。 见惯了伤筋动骨各种伤势的医生,面对着这种情况也是第一次,等到医生做完手术,勉强把头皮给缝上了,但是,还是有一部分找不到了。可惜的是,病人进入重症监护室里,却没能熬过来。 医生在给警察的口供中说道:“太残忍了,这说是活剥就算是有点过,但过的也不多。我从医30多年来,还没见过这么惨的伤情,你们可一定要严惩伤人者!” 经过调查,这个伤人的年轻男子叫周新永,年龄30岁,在当地的一所大专院校任老师。而被害者则是他的亲生母亲,至于为什么他们会在病房里面,则还得从周新永说起。 周新永出生在一个贫穷的村子,村里面都是农民,没有几个读书人,而他的父亲周炳义便是其中的一个,周炳义高中毕业后,当了老师,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生活。 周炳义吃到了读书的红利,便从小教育周新永要好好读书,将来考上大学,鱼跃龙门。因此,周炳义夫妇从来不让周新永干活,总是告诉他:“你的主要任务就是把书读好,其他的事情你都不要管。”其实,这也是导致悲剧发生的底层原因。 学生时的周新永也很是争气,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省内唯一的一所211院校,村民对他的印象就是,话不多,但很有出息,村民们羡慕的戏称他“状元郎”。 毕业之后,周新永虽然在当地的本科院校当上了老师,可是却越来越不爱说话,村里人反映,他偶尔回家一趟,却都和家人闹的不愉快。农村人嘛,都觉得习以为常,哪能想到,有一天却出了大事。 一天,周新永回到家中没多久,家里便传来了呼喊救命的声音,村民进到他家中才发现,他挑断了父亲的脚筋,村民们赶紧找车把周炳义拉到医院抢救,让精神恍惚的周新永留在家中,母亲范青枝跟车到医院照顾。 没想到,母亲还在医院照顾父亲,周新永竟又跑到医院,害死了母亲,发生了开头的一幕。 至于为什动手,则是因为房子与钱的事情。 原来,周新永工资不高,工作是还不顺心,每次回来都会给父母要钱,可是父母已经老了,也没多少钱,更何况还有一个小儿子,于是,矛盾就逐渐的激化了。 父母给周新永在老家盖了新房子,可是一直催他结婚却没有下文,就把房子先让小儿子住了,谁知,周新永知道后却愤怒异常。 他逼着父母给他拿钱买新房子,父母哪里还有钱,凑了凑才凑出4万多块钱,周新永却嫌少,收下后又多次的给父母要钱。 没有要到之后,便觉得父母偏心弟弟,一怒之下,挑断了父亲的脚筋。还活剥了母亲。手段惨绝人寰。 父母的爱是无私地,就算是这样,母亲临死前请求不要告他,父亲更是表示:“再给儿子一个机会吧,做父母的不能让儿子偿命。” 虽说法外有情,可是,这个情节太严重了,周永新终究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可怜天下父母心,只希望,父母教育孩子不能只看成绩,心里健康也是很重要的。
  • 明初,朱元璋赏赐给刘伯温一个金瓜说:“刘先生,有急事的时候可以敲金瓜进宫面圣!”谁知,刘伯温竟然在深夜拿着金瓜进宫,让朱元璋陪着下棋。事后,朱元璋还连连称谢!
    刘伯温精通天象与谋略,多次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并且拯救他的姓名,比如在与陈友谅的战斗中,刘伯温大喊:“灾星至,速换船!” 也正是朱元璋听了刘伯温的话,才没有被陈友谅的“斩首行动”给斩首了,至此后,朱元璋就非常的倚重刘伯温。在一次早朝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朱元璋赐给刘伯温一个金瓜,拿着金瓜可以直接进宫面圣,任何人不得阻拦。 赏赐完毕,朱元璋又殷切的嘱托:“刘先生,这金瓜平常时候不可妄用,有急事时,请便宜行事。先生一定要切记!” 刘伯温谢恩后,把金瓜带回家中,供奉了起来,毕竟这是御赐之物,不能随便扔在一个角落。被朱元璋知道亵渎圣物,那是要被板子打屁屁的。 一天半夜,朱元璋临幸完妃子,睡的正香。刘伯温却拿着金瓜急匆匆的走到宫门前,拿起金瓜砸宫门。守门的卫士见了,急忙大声喝止,气势汹汹的走了过来。 一见到是刘伯温,再看他手中之物,慌忙施礼道歉,刘伯温说:“我有急事,要进宫面圣,快去通报!”侍卫们见状急忙进宫通报。 朱元璋熟睡中被叫醒,起床气非常的大,当听说是刘伯温拿着金瓜前来时,便压下了心中的怒火,起床穿衣,并通传请刘伯温进宫。 见面后,还未等刘伯温张口,朱元璋就质问:“先生,你这大半夜不睡觉,来宫中见我,是何急事?” 没想到,刘伯温却说:“臣,没什么要紧的事情,就是棋瘾犯了,想和陛下下两盘棋。” 朱元璋正想大骂刘伯温犯什么神经,忽然停住,毕竟刘伯温是一个稳重之人,不妨先看看他葫芦里卖什么药。便打着哈欠入座与刘伯温对弈。 首盘棋还未结束,忽然间一个太监急匆匆的前来禀报:“皇上,出事了,国库着火了!” 朱元璋一听,大惊失色,慌忙站起来,慌乱中把棋盘都碰倒了,国库是一个国家的命脉,里面存放着国家全部的财产。他顾不上刘伯温,马上下令备轿,准备亲身前去指挥灭火。 不料,刘伯温却上前扯住朱元璋的衣袖,劝阻道:“陛下,万万不可呀,火势紧急,您的龙体出现意外,国家可怎么办呀。微臣建议,您派出亲信太监,坐着您的轿子,前去指挥,火可迅速扑灭。” 朱元璋想挣脱刘伯温的束缚,却见刘伯温异常的坚决,便哼了一声,照着刘伯温的计策做了安排。 太监乘坐了朱元璋的轿子,迅速的赶往国库,没想到,刚到火场,就被人杀掉,轿毁人亡。 朱元璋来回踱步,偶尔停下来指着刘伯温说:“你呀!”忽然,又又太监进来禀告,火势已经被控制,很快就会被灭掉,财务损失不大。 可是,还没等朱元璋舒展开眉头,太监继续汇报:“皇上,可惜您派去指挥的人轿毁人亡,不知道被谁给杀了。” 朱元璋一听,顿时心中一惊。他意味深长的看了下刘伯温,问道:“先生为何半夜来找朕下棋?” 刘伯温这才回答:“臣夜观天象,见主星蒙尘,才急忙赶来。” “可知凶手是谁?” “明日早朝穿红色衣服的便是凶手。” “朝服都是红色,全部都是凶手?”朱元璋被刘伯温的回答都气笑了。 “陛下,袖中有信鸽的便是凶手!” “朕也睡不着了,你就陪着朕下棋到天亮吧。” 次日早朝,果然查到了袖中有信鸽之人,原来,他以为朱元璋已经被害,准备以放信鸽为信号篡权。没想到被刘伯温识破,被抓进大牢。
  • 1661年,金圣叹被砍头前,示意刽子手附耳过来小声说:“我耳朵里藏了200两银票,先砍我,钱归你!”刽子手大喜,手起刀落,没让金圣叹受疼,高兴的捡起两个纸团,拆开一看,却脸色大变。
    金圣叹出生后,正赶上宦官魏忠贤当政,他10多岁的时候,心中就种下了反抗魏忠贤的种子。 不过,金圣叹不是一般人,他聪慧却不迂腐,熟读四书五经,却满脑子叛逆。他参加参加了4次科举考试,3次都因为拿题目调侃主考官,不仅没有成绩,还被赶出考场。 有一次考试的题目是“吾四十而不动心”,题目源自《孟子》,强调的是人到40岁不应该为外物所动。谁知,金圣叹在试卷上写上:空山幽谷有黄金万两,蒹葭之处有美人一个,试问夫子动心与否?夫子答曰:动动动······直接写了39个。 监考官看了后,觉得很纳闷,便随口问道什么意思?金圣叹答道:“你数一数,我写了39个动字,你觉得第40个,该写动,还是不动?你动心吗?” 监考官听完,直接给他赶出了考场,并且取消了他好几年的考试资格。金圣叹却是微微一笑,昂首阔步的走出了考场。 不过,金圣叹也知道自己考试不应该这样,于是,改了个张人瑞的假名,参加科举考试,这一次他认真的答题,不出所料高中榜首,中了秀才,让众人很是意外。谁知,之后他便选择了弃考,说自己是不愿意做满人的走狗。 于是,金圣叹便把精力放在了对《水浒传》《西厢记》等著名文学作品的批注以及文学的创作中。因为他评注的见解独到,角度出人意料,得到了很多文人的追捧,甚至连顺治皇帝见到批注也对他赞不绝口。 不仅如此,金圣叹还是一个“愤青”,他主张正义,为民出头。顺治帝去世那年,按照清朝律法,各州官员们都要进行祭奠活动,金圣叹所在的苏州也不例外,不料,正是因为这场祭奠,金圣叹陷入了危机之中。 原来,由于苏州的官员官官相护欺压百姓、贪赃枉法。金圣叹便趁着举行祭奠仪式的时候,带领100多名文人,前来告御状。 苏州巡抚不想把事情闹大,便劝解化解此事,金圣叹眼睛里容不下沙子,便带着人去孔庙聚集。 巡抚恼羞成怒,下令将金圣叹和几个带头的文人抓进大牢,并判处金圣叹死刑,斩首示众。 金圣叹得知后,跟往常一样,只是招呼狱卒过来说:“我有要事相告!”狱卒以为他临死之前要说遗言,还专门找来了纸和笔。 谁知,金圣叹对着狱卒一本正经的说:“我发现一个秘密。”狱卒凑近写,更加专注的倾听。“花生米与豆干同嚼,有核桃之滋味。你记住了吗?”在狱卒还迷惑的时候,他接着说:“这种吃法能传下去,吾死而无憾也!”说完放声大笑起来。 行刑那天,金圣叹泰然自若地走向刑场,他的两个儿子见到父亲如此,悲痛欲绝。金圣叹虽然内心难过,却还是轻松的对儿子说:“别哭了,爹给你们出了上联,看你俩谁厉害,能对出下联。” “莲子心中苦!你们对吧。”两个儿子此时哪有心情对下联,金圣叹见状叹了一口气说:“还是我来说吧,梨儿腹中酸。”两个儿子的小名分别叫梨儿和莲子,金圣叹把儿子的名字与心情巧妙的融入到了此时此景之中,其实,是希望儿子们要坚强。 行刑时间要到了,金圣叹示意刽子手附耳过来,轻声说道:“我的两只耳朵里面藏了两张100两的银票,先砍我,钱就是你的了。” 刽子手大喜,砍头还能拿外快,岂不美哉!他手起刀落,没让金圣叹受罪,然后,美滋滋的弯腰去捡调出来的“银票”,谁知,打开一看,竟然是两张纸,纸上分别写着“好”、“疼”。被砍头,可不是“好疼”!  这就是金圣叹,像个段子手一样,考试幽默、入狱幽默、临死之前还不忘幽默,到死都不改其玩世不恭、桀骜不驯的态度,笑对人生。
  • 元朝时期,刘濠接待使者官员,却在他们醉酒沉睡时,一把大火烧了自家的房子,边放火边流着泪,自言自语说:“得救了,好多人得救了!”
    刘濠是刘伯温的太爷爷,本是南宋时期的官员,不料,恰逢忽必烈策马狂飙,南宋灭亡后,被迫回到了老家武阳,每日里思国忧民。 特别是到有暴雨或者暴雪等自然灾害的时候,刘濠更为百姓们担心。他总是不顾雨雪,登高望远,看到谁家要是到了饭点,烟囱还没有冒烟,就赶紧的吩咐家人,去这些家里送上热乎乎的饭菜。 有一年,青田县的林融因不能接受蒙古人的统治,聚集了一大帮人反元复宋,可惜,元军讨伐,很容易的就打败了他们,林融被活捉,装进囚车,押到了京城。 忽必烈开疆拓土,看着元帝国的地盘越来越大,很是高兴,高兴之余,根本没有把林融放在眼里,没多久就把他放了。 哪知,林融也是倔脾气,回到家后,想都没想,就又扯起了反元复宋的大旗。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忽必烈的耳朵里,忽必烈觉得林融把自己的善心当成了驴肝肺,大怒的说:“南蛋子像苍蝇一样讨厌,真得多杀几个!” 在元朝强大的铁骑攻势下,林融再一次败下阵来。忽必烈马上又派出钦差大臣,前去青田县调查反叛者的名单,准备全部抓捕归案,斩草除根。 青田县的地主乡绅欺压百姓,导致百信们反抗,因此结怨很深,他们趁此机会,把交不起地租的百姓,都向钦差举报成反贼。结果,名单很快就达到了10000多人。 钦差见状大喜,觉得这次自己可是立了大功,酒足饭饱之后,拿上名单便欢喜的回去复命。 刘濠得知后,非常的着急,于是,在武阳村路口迎接着路过的钦差,并将钦差请回家中,好酒好肉的伺候着,等终于把他们灌醉,送进安置好的房间后,刘濠偷偷地从他们身上搜到了名单,打开一看,大吃了已经。 密密麻麻的名字都是善良的老百姓,刘濠心想这要是送到了忽必烈的面前,青田县将血流成河,多少家庭将支离破碎,他思索良久,找来了点火之物,把名单烧掉,然后,又一把火把自己的房子给烧了个干干净净。 次日,钦差从宿醉中醒来,准备回京,却发现名单不见了,惊得一身冷汗,急忙去找刘潦询问,这才发现昨天吃酒的房子已成一片灰烬。 刘濠见他们询问这件事,便把早就想好的说辞说了一遍,告诉他们八成是被大火给烧了。弄丢名单,那是要掉脑袋的。钦差们两腿发软,差点尿了裤子。 刘濠见状,装作给他们出主意说道:“这火也烧的蹊跷,是不是名单里面有冤枉之人,老天特意来解救他们。”钦差们听后觉得有道理,询问这可该怎么办呢? “别慌”刘濠说:“我对青田非常的熟悉,可以给你们再弄一个名单。”钦差连连称是。 可是,等刘濠把名单交给他们,他们才发现,这个名单上的名字,部分看着眼熟,不过仅仅有200多个。他们询问,刘濠却露出很为难的样子。 没有办法,他们只能带着这个名单回去复命。 其实,刘濠的名单中,只把地主恶霸给写了上去。用几坛酒,几间房子,拯救了上万人的性命,令无辜之人得以保全。 冒风险,舍钱财,功德无量!
  • 1361年,刘伯温站在朱元璋身后,见他听一个人说完话,却不答话,急忙踹了他一脚。没想到,事后,朱元璋却夸赞刘伯温:“老刘呀,多亏了你,你这一脚胜过十万兵呀!”
    一向稳重的刘伯温居然敢踹朱元璋,难道是得了失心疯?还得从朱元璋与陈友谅之间的争夺开始说起。 朱元璋在龙湾之战大败陈友谅后,在刘伯温的谋划下,稳扎稳打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这也导致陈友谅在江西守城的将军们纷纷的投降朱元璋。 被陈友谅器重的江西行省丞相的胡廷瑞,眼看着自己的地盘越来越小,这个江西行省丞相已经名不副实,渐渐地对陈友谅有了二心。他找到心腹商量,计划弃暗投明,当然,这个明,自然就是屡战屡胜的朱元璋。 1316年,胡廷瑞派使者前去面见朱元璋,告诉朱元璋一个好消息和两个条件。好消息就是,胡廷瑞准备投靠朱元璋,朱元璋可以兵不血刃的得到龙兴城。 朱元璋听后激动地哈哈大笑,高兴的对使者说:“条件你赶快讲,我统统答应你,你也可以考虑需不需要增加几个条件。” 使者谢恩后,先说出了第一个条件:“不能降低我家主人胡廷瑞的爵位。”朱元璋眯着眼睛咧着嘴说:“放心,我答应了,胡廷瑞职位不变,仍然是江西行省丞相!” 使者听后也高兴的接着说:“第二个条件就是不能拆散胡廷瑞的军队,弃暗投明后,他自己的队伍,仍然自己率领。” 朱元璋虽然不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理论,但是,他知道兵是立身之本,胡廷瑞这小子心怀叵测,想当墙头草。 其实,胡廷瑞本身也是一个投机分子。 年轻的时候,胡廷瑞在元朝翰林院上班,表现的还可以,能文能武。这也被元朝的宰相脱脱看到眼里。 直到南方叛乱不断,康茂才在洞庭湖称王,搞得元朝灰头土脸,宰相脱脱便推荐胡廷瑞到洞庭湖剿匪。 胡廷瑞听令后,连夜赶往洞林湖。虽然元朝给的军费少的可怜,开始,这一路上胡廷瑞还是克服困难,招到了一批江湖人士组建了剿匪的班底。并且,凭借着自己的文武之才,很快就把康茂才收拾的服服帖帖。 可是,胡廷瑞这时便开始动起了小心思,他没有杀这些土匪,而是招降了他们,成了自己的班底。 元朝收到胡廷瑞剿匪成功的捷报后,什么也没赏赐,只是给他封了一个丞相的空头衔。胡廷瑞心有不满,却也不抱怨,反而利用丞相头衔,加上收降的班底,脱开元朝的缰绳,自己给自己开疆拓土。 元朝不乐意了,又出了一个主意,下旨把胡廷瑞招进京城,并给升职加薪。这时的胡廷瑞已经不好忽悠,也不抗旨,只是以各种奇葩的理由极力推脱,就是不去京城,把兵权牢牢的握在自己手中。 元朝恼羞成怒,于是又派人前去剿灭胡廷瑞。胡廷瑞权衡再三,投靠当时势力大的陈友谅,彻底和元朝决裂。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称皇帝后,很是器重胡廷瑞,封他为江西行省丞相。 因为对胡廷瑞的经历比较了解,朱元璋不想和元朝一样,为别人做嫁衣,所以,听完使者的第二个条件,脸上马上晴转阴,沉默不语。 这时,站在朱元璋身后的刘伯温很是着急,急忙踹了朱元璋一脚,其实说踹,不是踹在身上,而是踹在朱元璋坐的胡床上。 朱元璋收到信号,马上就反映了过来,脸上乌云散去和蔼的说:“没问题,不仅如此,你家将军要是觉得兵少,我还可以给他补充兵源。” 使者完成了使命,高兴的离开。朱元璋咧嘴一笑,对刘伯温说:“老刘呀,多亏了你,你这一脚胜过十万兵呀!” 谁知,刘伯温却又泼了一盆冷水:“不要高兴的太早,胡廷瑞疑心重,如果使者传话不到位,他一多想,成与不成还在两说。” 朱元璋挠挠头问道:“先生可有妙计破之?”刘伯温这才说道:“再写一封跟他说心里话的信。” 正如刘伯温所料,胡廷瑞心有疑虑,直到读完了信,这才彻底信服,投靠了朱元璋。 其实,历史上踹一脚改变历史走向的还有张良,当时,张良请假齐王,刘邦生气,正要大骂韩信忘恩负义,张良急忙在身后踹了他一脚,刘邦也是立马醒悟,转口接着骂韩信没有志气,要当就当真齐王,刘邦这才成就大业。 张良一脚踹出一个大汉王朝,刘伯温一脚踹出一个大明王朝。 其实,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历史中的经验,可以让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找到正确的道路。 朋友们,你们觉得呢?评论区聊聊吧。 参考资料:《深不可测刘伯温》
  • 1353年,吴成七在青田县贩卖私盐,屡被当地盐霸欺负,又不能报官,反抗中,失手将盐霸给打死了,逃到山上做了土匪,自称吴王。朝廷用刀屡剿屡败,刘伯温只用灯笼却成功剿匪。
    吴成七自称吴王后,开始向百姓招募钱粮,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随着人员的增多,吴成七频繁的更换巢穴,最终,确定了金山定为基地,并把寨子分成三级,每一级都派重兵把守。 朝廷派来剿匪的队伍,一听到山上土匪敲锣就吓得四处乱窜,导致吴成七的地盘越来越多,朝廷只能启动招安。 可是双方互相都不信任,便僵持起来。朝廷不得已只能另行派人剿匪,正好,刘伯温也在其中。 刘伯温提出计策,首先要减少吴成七的兵员。他提笔写下了一篇“安民告示”,呼吁大家不要被蒙蔽。 之后,准备派叶琛为主将,武力剿灭。谁知,叶琛却说:“吴成七特别擅长山地作战,就像鬼魅一样,我们的将士还没看到人,脑袋就被砍了,根本打不过他,让我们去剿匪,跟送命差不多。” 刘伯温一听,手捻胡须哈哈大笑,示意叶琛稍安勿躁,然后说道:“打仗肯定要扬长避短,我自有妙计,让吴成七到平原上来。” 刘伯温停顿了一下,接着说:“不过,需要引蛇出洞!” 叶琛一听,头摇的像拨浪鼓一样,咧着嘴诉起苦来:“我们的将士现在一听说跟吴成七对阵,吓得腿都是软的,别蛇没引出来,人都白白送死!” “莫慌莫慌,我们从山地的百姓中招募将士,这样就能知己知彼了。” 经过2个月的训练,叶琛的部队在刘伯温的妙计指挥下,全面发起了进攻,成功的剿灭了吴成七30多座营寨。吴成七的军师周一公也在混乱中被杀。 吴成七派兵增援下面营寨的时候,叶琛按照刘伯温的计策,绕过了下面的寨子,直接到了空虚的主寨,并且很快就剿灭的外围的营寨,把主寨包围了起来。 不过,主寨地形易守难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可是,却也有一个弱点,就是水源问题。叶琛按照朱元璋的计策,切断水源,只围不攻。 吴成七坚持了1个月,口渴的冒火,实在是坚持不下去了,趁着夜色,带着自己的卫队,竟然冲出了包围圈。 不过,到了平原地带,就变成吴成七屡战屡败了。 谁知,吴成七非常的狡猾,他一边撤退,一边派人打通了总寨的水源,然后,调头冲锋,又跑回了总寨。叶琛这次再采用围而不攻的策略,却用处不大了。 刘伯温来到前线,仔细的观察了地形,然后胸有成竹的说:“他们支撑不了多久了,这次不用刀剑,用灯笼便可破敌!” 叶琛很是疑惑,只听刘伯温继续说道:“用灯笼计攻心,天黑之后,每夜派200名士兵,肩挑长竹竿,竹竿上间隔挂上灯笼,从山这头走到那头,吹灭后,绕回,点亮灯笼再走,如此往返,制造增援的假象,定会令他们大乱。” 原来,刘伯温观察到寨子里的炊烟从一日一次,变成了3日一次,并且,巡逻的士兵,有气无力,武器都快拿不起来了,推断出主寨粮草将尽。 结果正如刘伯温所料,当叶琛趁乱攻进主寨,在崖壁的树旁,发现了吴成七的尸体。 其实,用兵如神,需要的就是超强的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
  • 元朝末期,青田县闹匪患,据点易守难攻,县里屡剿屡败,找到刘爚,寻求剿匪妙计,刘爚没有主意,竟问7岁的儿子刘伯温要主意。谁知,刘伯温用蒿草籽,3个月就把土匪剿了。
    元朝末期,时局混乱,各地义军土匪如雨后春笋般,此起彼伏的生长。刘伯温的家乡青田县的山上也出现了匪患,青田县令多次组织将士到青田山剿匪,可是,匪徒据点易守难攻,每次都损失惨重,失败而归。 一天,刘爚和儿子刘伯温正在吃早饭,刘爚背对着院门,正在夹菜时,忽然停住了筷子,对刘伯温说:“有人来了!” 刘伯温很诧异,一抬头,正好有人从院门外走了进来。原来,是青田县令找到了刘爚,请教剿匪妙计。谁知,刘爚顾左而言他,从早到晚,也没有给出一个主意。 县令急的直搓手,快坐不住的时候,刘爚说道:“这些土匪真是可恨,该死!”县令急忙坐好,并向前倾身,竖起耳朵准备听刘爚的妙计。 因为,一般在说解决的办法之前,都会先说一个引子,之后,便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谁知,刘爚说完这句话后,就不言语了。县令用殷切的目光注视着他好久,看他没有下文,正要发火,刘爚指了指7岁的儿子刘伯温说:“伯温,你有什么办法?说给县令听听。” 县令由恭敬变得愤怒起来,他认为刘爚在耍人,7岁的小屁孩能懂什么剿匪。正要拿出县令的派头,好好的教训教训刘爚。 没想到,刘伯温却像大人一样问起来:“是不是逼着土匪下山,就能剿灭他们了。” 县令一听,忍住火气说道:“是呀,山上易守难攻,可是,他们狡猾的很。” “县里可有弓箭手?” “肯定有呀!” “3个月内可剿灭匪患。” “吹牛不打草稿,怎么剿灭?” “这不简单,找些蒿草籽,绑在箭头上,射向土匪据点附近,多多益善。” 县令很疑惑,看向刘爚,刘爚点点头说:“好办法!县令照办即可。” 县令无奈,只能照办,不过临走前,却命人把刘爚“请”到县衙,软禁了起来,告诉他与刘伯温:“3个月后,土匪不灭,刘爚你就是通匪。” 县令执行的很快,第二天就把蒿草的种子射到了土匪窝附近。刚完成,天空中乌云密布,就下起了大雨。刘伯温站在院子中,手捧雨水,很是高兴。 3个月很快就过去了,土匪窝周边的蒿草长得茂盛,并开始变黄枯萎,密密麻麻长得都是。刘伯温告诉县令:“箭上绑上易燃物品,抹上松油,向蒿草射击,土匪必定下山!” 结果正如刘伯温所料,蒿草燃烧起来,烟雾弥漫,土匪们被呛得够呛,而且还被烤的受不了,纷纷争先恐后的下山,被官兵不费吹灰之力便捉拿完毕。 县令把刘爚恭恭敬敬的送到了家中。不过,上报朝廷的功劳簿上却只有县令的名字,没有刘伯温的名字。 只是,人在做,天在看,名字可以篡改,历史却不会忘记真正的功臣。
  • 公元759年,史思明对阵李光弼没占到便宜,改用攻心之计,每日在河边放出1000匹战马,彰显兵强马壮,恐吓唐军。李光弼见状,在河对岸放出500匹母马,竟然让史军战马跟随母马,进入了唐军城中。
    安史之乱发生后,大唐在邺城之战中惨败,史思明率领10万大军向京师长安进军。大元帅郭子仪因战败被贬,李嗣业战死,唐肃宗心惊胆战不知所措,属下提议提升李光弼为兵马大元帅,抵抗史思明。 谁知,李光弼被召到御前却连连拒绝,恳请唐肃宗派亲王为主帅,自己为副帅以死报国。 李光弼明白,自发生了安史之乱后,皇帝非常忌惮手握重兵的将领,不管战胜或者战败,自己都难逃被杀的宿命,还不如亲王为帅,化解皇帝心中的猜忌,还能借势亲王,减少朔方军对新帅的抵制,毕竟,他们的统帅郭子仪刚刚被贬。 唐肃宗见李光弼自愿为副帅,心中也非常的欣慰,顺坡下驴,任命四子赵王李系为主帅。 李光弼领命后,率领骑兵500人赶往朔方军营。不出意外的出了意外,朔方军兵马史张用济,联合众多将领,抵制李光弼。 李光弼虽有菩萨心肠,但是也有金刚手段,他诛杀了刺头将领张用济,对其他将领以礼相待,恩威并施,收服了朔方军,并迅速的整顿军务,做到令行即止,令出必动。 这时,史思明已经拿下洛阳城,继续西进长安,与李光弼率领的大唐朔方军在河阳相遇。由于史思明在太原之战中曾败于李光弼,便起了攻心为上的心思,想要招降李光弼。 谁知,李光弼对他一顿臭骂,义正严词的拒绝了。不仅如此,李光弼的拒绝演讲,还大大的激励了将士们,百孝德带领50名骑兵趁势攻击,手起刀落,将史思明部下的刘龙仙斩于阵前。 史思明见招降行不通,对阵讨不到便宜,便又想到了一计攻心之策。 他在河岸后面安营扎寨,每日放出1000匹壮硕的战马,在河边洗澡,想兵强马壮的形象恐吓唐军,从心理上击溃唐军。 史思明的战马都是北方大草原上养出来的,清一色的公马,块头大,速度快,脚力强。李光弼的将士们看看他们的战马,再看看自己的马,一比较,自己的马简直就是宠物马,纷纷摇头说:“这仗没法打呀!” 李光弼见士气低下,便仔细的观察,然后对着将士们说:“虽然咱们马没有他强壮,但是,我可以让他的马乖乖的进入咱们的阵营。” 众人都不相信,觉得李光弼是为了鼓舞士气胡言乱语。没想到,李光弼接下来直接安排他们去购买母马,最好是刚做了母亲的母马。众人虽不解,但令出必动。 很快,500匹母马被放到了河的另一边,和对岸史思明的战马隔着河向望,由于母马从孩子身边被带走,呜咽的嘶鸣。史思明的公马听到声音,纷纷抬起头来观望,之后便骚动了起来,原地转圈嘶鸣几声,便向着对岸的母马飞奔而去。跟随着母马进入唐军城内,心甘情愿的做了上门女婿。 在史思明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唐军内一片“大帅威武”的欢呼声。他气急败坏,嗷嗷大叫之后,又想到了一计。 他聚集了100艘船,装上燃料点燃后,借助风势,想要烧掉三座城市的浮桥,之后分而围之,各个击破。 没想到,李光弼命士兵拿出一匹绑了铁叉的长杆,钩住了火船,这些火船前进不了,也不能后退,只能在大风中相互撞击,呼呼燃烧。将士们欢呼鼓掌,像是搞了一场水上的篝火party。 李光弼得了史思明的马,烧了史思明的船,也让史思明恨死了他。于是,史思明派出骁骑将军李日越带500人去偷袭李光弼,执行斩首行动。 李光弼得到消息,采用空城计应对,留了一座坚壁清野的空城给了李日越。李日越偷袭失败,也不敢回去复命,而补给欠缺,心中着急,这时唐军雍希颢前来对他说:“李将军,副帅不在,要不你考虑一下加入我们。” 就这样,李日越带着500骑兵,投降了唐军。 史思明偷鸡不成蚀把米,不得不发起对河阳城的攻城之战。敌众我寡,李光弼身先士卒,把短剑插入战靴之中,对着将士们大声说道:“将士们,万一战事不利,你们死于阵前,我自刎于此,与各位同生共死!” 将士们深受鼓舞,士气高涨一起拼杀,以少胜多,成功的击败了史思明的10万大军。 李光弼有勇有谋,有胆有识,有忠有义!大唐有幸,赖郭子仪、李光弼而得以续国。
  • 唐朝时期,李世民得到密报,国公长孙顺德受贿。大臣觉得李世民要大发雷霆,李世民却心平气和的说:“贪一两奖励一两,贪一万奖励一万!”谁知,长孙顺德拿着奖励却痛苦万分。
    长孙顺德是长孙皇后的叔叔,也就是李世民的叔岳父。在隋末时,长孙顺德对阵屈突通时,以退为进,活捉了屈突通,为大唐的江山社稷立下了赫赫战功。 公元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当了皇帝,论功行赏,封长孙顺德为薛国公。 在玄武门之变时,长孙顺德与秦琼在玄武门外,对抗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队伍,又立下了大功,李世民为他加官进爵、赏赐金银衣食、歌舞美女,非常的看重他。 可是,长孙顺德却品性不高,辜负了李世民的信任。 一日,长孙顺德例行检查的时候,意外的发现有人从宫中偷盗财物,有金银珠宝,还有丝绸布匹。按照律法,涉及到偷盗之人,是要被斩首示众的。 见到被长孙顺德发现,他们吓了一跳,领头的急忙磕头请罪,并且对着长孙顺德小声说了几句。长孙顺德脸色纠结了片刻后,便转怒为喜,不再追究此事。 原来,领头的发现长孙顺德对着精美绝伦的丝绸停留的时间比较长,并且还屡次用手去摸丝绸布料,便承诺送他20匹丝绸作为礼物,请求把他们当成一个屁,给放了吧。 本来长孙顺德以为此事神不知鬼不觉,不料,有人把此事密报给了李世民。李世民经过落实核查,确认了长孙顺德的行为。李世民非常生气,但是长孙顺德毕竟是自己的叔岳父,不好直接处罚他。 于是李世民就召集心腹大臣讨论,众大臣纷纷表示应该严惩长孙顺德,特别是魏征,更是情绪激动,坚决要求处分长孙顺德。 李世民恨长孙顺德不顾名节,也对众大臣不理解自己的心思烦恼。在众人的争吵声中,他揉了揉自己的太阳穴,闭上眼睛靠在了椅子上。 大臣们见状,停止了争吵,李世民心思飞转,突然想到了一个主意。他深深的叹了一口气说:“顺德是立过大功的功臣,对大唐有恩,对我也有恩,不仅如此,还是皇家亲属,可是,他竟然陷入贪婪之中,朕甚是心痛。” 当众大臣以为李世民要“挥泪斩马谡”时,谁知,李世民却话语一转:“如果不对他进行惩罚,那也说不过去,就罚朕好好奖励奖励他吧。他贪一两奖励一两,贪一万奖励一万!” 魏征听后,气的鼻子都歪了,上前说道:“陛下不可呀,这样下去,国将不国呀!” 李世民神秘一笑说:“奖励他,能改正,善莫大焉!若还不知耻,杀了他也没用!”说完,挥挥手,让他们都退下。 大臣们都很疑惑,魏征更是愤愤不平的一甩袖子离开。 第二天早朝,李世民说到此事,长孙顺德心中咯噔一下,吓到的脸色都变了,没想到,李世民说:“长孙爱卿,你是大唐的功臣,听说你家里缺丝绸了,都怪朕,对你的关心不够,朕已经命人准备了20匹丝绸,下朝了你带回家。” 朝堂上,有人恭喜,有人横眉冷对。长孙顺德心中暗喜,满脸堆笑对恭喜的人说:“同喜同喜!”。 可是,等下朝后,长孙顺德却笑不出来了。原来,李世民命人将20匹丝绸,紧紧地绑在了长孙顺德的身上,还告诉他,绑好后,不能乘车,要背着,抱着,步行回家,中途不能丢弃,也不能让人帮忙。 大臣们笑的前仰后伏,魏征见状,黑着的脸舒展开来,这才明白李世民的用意,佩服的五体投地。毕竟长孙顺德没有犯方向性的错误,杀了吧,会背上兔死狗烹杀功臣的黑锅,处罚轻了也不行,狠了也不行。 长孙顺德也明白李世民的真正意图,这赏赐比下大狱还难过,自从这件事之后,再也不敢贪了。 李世民年老的时候,怀念起创业时候,一起征战沙场的往事,把长孙顺德也列到大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15位。 五刑不如一耻。用再多的刑罚,不能使人知错反省,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正如《礼记·中庸》所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李世民就是要让长孙顺德知道羞耻,思考耻辱的原因,时刻警醒,并勇于改过。
  • 明朝时期,千户长赵辉正在守城门,因颜值爆表,被朱棣一眼看中,召为驸马,娶了朱元璋最小的女儿宝庆公主。不仅如此,他还是历史上最长寿的驸马,活到了81岁,见过大明王朝一半的皇帝。
    赵辉是江都县人,父亲赵和是千户长,不过,赵和跟随大明军远征越南的时候,不幸马革裹尸。赵辉也就理所当然的接了父亲的班,成了千户长,负责镇守南京城的金川门。 他这个千户长就是个地方上的小官,与京城中的王公贵族相比,出身低微,差着从地球到月球,再返回到地球的距离。 连天方夜谭都不敢这么写,他自己竟然和皇家结成了亲戚。估计不知道是哪个老祖宗的坟墓冒了青烟,被朱棣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便成了朱元璋最宠爱的小女儿宝庆公主的夫君。 其实,朱棣一代明君,怎么可能只看颜值,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了宝庆公主不被卷入权力的纷争,才选了一个没有势力家族。 宝庆公主是朱元璋68岁的时候,得到的一个小女儿,排行十六。朱元璋跟平常人家一样,也是最疼老幺,虽然身体逐渐变差,可是,只要是看到宝庆公主,朱元璋就会眉开眼笑。 可惜,宝庆公主才4岁,朱元璋就去世了。还好继位的朱允炆也非常的喜爱和心疼这个小姑姑,便让母亲吕太后照顾宝庆姑姑,宝庆也没受什么委屈。 谁知,又过4年,宝庆公主8岁,朝堂动乱,四哥朱棣靖难成功,坐上了皇帝宝座。 幸好,徐皇后也非常的喜欢这个小姑子,把她当成亲女儿一样疼爱,姑嫂之间的感情也非常的好。可惜,宝庆长到13岁那年,到了该谈婚论嫁的年龄,徐皇后却因病去世了。 而宝庆公主的婚事也因此耽误了1年,之后,朱棣开始为妹妹宝庆挑选夫君,可是挑挑拣拣,选了5年,也没有选出合适满意的妹夫。 这时,宝庆已经19岁了,妥妥的大龄剩女,按照现在的说法,属于“齐天大剩”,朱棣也着急上火起来。 一天,朱棣路过金川门的时候,一转身,一眼看到一位身材高大,长相英俊帅气的将士,心中一动,赶紧安排人对这名将士的身份做背调。这位被朱棣转身一眼看中的幸运将士,便是赵辉。 就这样,27岁的赵辉娶了19岁的宝庆公主,成了皇家的驸马。虽然朱元璋去世了很多年,可是,兄长如父,朱棣给宝庆公主筹办的婚礼规格和嫁妆,要远远高于其他的公主。不仅给宝庆公主修建了公主府,还安排太子朱高炽亲自为姑姑送亲。 赵辉也从这天起,从守门员,飞上枝头变凤凰,成了皇亲国戚。 不过,两人虽然是媒妁之言、兄长之命结为夫妇,可是,婚后两人感情也是琴瑟和鸣、夫唱妇随。 可惜的是,宝庆公主和赵辉在一起20年,一直没能生育,就突然间病逝。赵辉也是悲痛万分,连续好几天连痛苦的起不来床。 这年,已经是明朝的第5位皇帝朱瞻基在位了,他大胆的起用姑爷爷赵辉,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虽然没了宝庆公主,赵辉还是开始受到了重用。 谁知,朱瞻基年仅36岁便去世了。第6位皇帝,9岁的朱祁镇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赵辉被派到了南京,任左军都督府事,每年朝廷朝拜他岳父朱元璋的事情,都由赵辉来主持。 赵辉依然受到恩宠,在南京有权有钱有闲,于是,一改原来的作风,开始住大房子、纳小妾,过起了奢靡的生活。据说,赵辉的小妾最多的时候多达100多人,着实令男人们羡慕嫉妒恨。 可是,随着朱祁镇御驾亲征被瓦剌俘虏,朝局又发生了变化。国不可一日无君,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被推上了皇位,他把德高望重的皇亲国戚都招到了北京坐镇。 赵辉很会来事,到了京城,立刻捐献了大量的金银钱财资助军饷,朱祁钰看着这个辈分极高的老姑爷爷,很是高兴,专门下旨对他进行了表彰。 好景不长,朱祁镇重新当上皇帝后,再次派赵辉去南京任职,这时已经71岁的赵辉没敢接旨,而是提交了退休申请书。因为,当时朱祁镇开始清理朱祁钰时期的支持者,他担心朱祁钰的表彰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 为了避祸,回到家后,闭门谢客。赵辉无官一身轻,还有钱有闲,整日的沉醉与酒色和音律之中,不再受关注。 一日,明宪宗朱见深正在朝堂上商定平定苗乱的事情,礼部官员突然来报,赵辉病逝,享年81岁,实在是高寿。 不过,这赵辉辈分太高了,朱元璋的女婿,朱棣的妹夫,礼部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朱见深听后也头疼,这没有先例呀,经过商定,就按照驸马的惯例办理丧仪,又额外辍朝一日,表示对赵辉的尊重。 赵辉一生经历了9朝8帝,做了60多年的驸马,他的长寿和经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成为历史上驸马界的传奇。
  • 邓稼先:隐姓埋名28年,临终前留言:不要让人家落我们太远。
    2024-05-08
  • 1985年,一个侦察兵装扮成药农,深入到越南敌后侦查,不料,在一座桥上被巡逻的越军发现,越军开枪,侦察兵从桥上跌入河水之中,开枪的越军却高兴的举枪大喊:“15万,15万到手了!”
    这位侦察兵的名字叫隆志勇,他的家乡在广西靖西,距离越南只有一山之隔。越南向我国发起挑衅时,他的家乡便首当其冲的受到了伤害。 隆志勇的舅舅在农忙时,踩到了越军在农田里埋的地雷,虽然捡回来一条命,却永远的失去了一条健康的腿,无辜的成了残疾人。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隆志勇对越军充满了仇恨。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后,还没有入伍的隆志勇就表现的非常勇猛,他带领村民,消灭越军30多人,成功的攻下了越军的两个高地。 入伍之后,更是不怕吃苦,刻苦训练,在新兵中脱颖而出,成功的通过考核,成了一名侦察兵。 隆志勇他打小生活在越南边境,不仅熟悉越南的地形,还能说一口流利的越语。因此,很多的敌后侦查工作,上级都交给他来完成。 而隆志勇也不负重托,带领队伍与敌军拼杀,非常有战略意识,并且战斗能力强,历经千险万难,不仅顺利的完成了任务,还在敌后打死了好多名越军特工。 越军将领提起他便恨得牙痒痒,专门为他发了高额的悬赏令,凡是能够抓到或者击毙隆志勇,奖赏15万元,并且在全军下发了隆志勇的画像。 1985年,隆志勇再次受命,前往敌后侦查,收集越军情报。为了能够顺利完成任务,他乔装打扮成一名药农,以进山采药为借口,顺利的躲过了越军的搜查,成功进入越南境内。 不料,正当他通过一座桥的时候,却发生了意外。 从桥的另一边,来了一队巡逻的越军,隆志勇装作害怕,小心翼翼的往前走。 队伍最后一名越军从自己身边过去后,隆志勇松了一口气,正准备快速通过大桥,谁知,却听到后面有人喊:“站住,你是什么人?” 原来,巡逻队还没离开,而是向后转那枪对准了他。 隆志勇见状,缓慢的转过身来,低着头颤抖着说:“官爷,我是山后面的农民,老娘身体不舒服,没钱看病,准备上山上采点药材,给老娘治病。” 见男子唯唯诺诺,越军相互看了一眼,哈哈大笑起来。一个越军对另外一个开玩笑的说:“你看,这个像隆志勇吗?” 隆志勇一听,心中不禁紧张了起来。谁知,另外一个军官说:“我看你是想钱想疯了,他能值15万?” 隆志勇想要赶快离开,斜着眼睛往上一看,竟然发现一个没有说话的军官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悬赏画像,吓了他一跳,急忙连连鞠躬,对着两个说话的军官请求:“官爷,您行行好,放我走吧,老娘还等着吃药救命呢。” 军官挥挥手说道:“走吧!走吧!” 隆志勇听后如释重负,不经意间抬起头,转过身,准备离去。谁知,刚走了两步,那个拿出悬赏画像的军官大声叫道:“他就是隆志勇!” 原来,隆志勇不经意的抬头与转身,正好被这个拿出画像的军官看见,这才被发现。 这个军官边喊,边拿出了身上的配枪,对着隆志勇方向连开几枪。隆志勇听到话语时,知道暴露,飞快的向前跑去。 可是,随着枪声响起,隆志勇一下子从桥边滚落掉入水流湍急的河水中。巡逻小队看着隆志勇中枪掉到了河水中,被水不知道冲到了什么地方,认定他必死无疑,兴奋的举起枪大喊:“15万,15万到手了!” 当时,15万那可是一笔巨款,他们轻快的回去准备庆祝。 没想到的是,第二天,越军在我军的阵地上再次看到隆志勇。原来,隆志勇只是中了一枪,还被背在身侧的水壶挡住了弹头。他落入水中,只是为了脱险。隆志勇有惊无险成功归来,还带回了越军的重要情报。 隆志勇在自卫反击战中,荣立过3次一等功,4次三等功,成功执行了123次任务,经历了数不清的生死考验。 直到2015年,他光荣的退休,依旧在报效祖国。 为祖国奉献的英雄,人们应该铭记。崇拜英雄才能有更多的英雄涌现。
  • 东汉末年,曹操刚任北部尉,有女子前来喊冤,谁知,师爷竟然阻拦
    2024-05-06
  • 公元28年,彭宠联合匈奴攻打幽州牧朱浮,朱浮支撑不住,请求刘秀支援,不料,刘秀却说:“你好好防守,等到明年麦收再说,彭宠蹦跶不了多久,肯定会死于自己人手里。”
    刘秀还没有当上皇帝之前,去河北招降周边郡县。不巧,碰到“邯郸王”王朗称帝,也派人招降周边郡县,王朗是地头蛇,俗话说:强龙不压地头蛇。当地郡县的许多人都归顺了王朗。 彭宠当时任渔阳太守,在刘秀与王朗之间犹豫,一连纠结了好几天,最后才下定决心跟着刘秀干,带兵攻打王朗。 刘秀也不负重托,成功打败了王朗。公元25年,刘秀称帝后,册封朱浮为幽州牧,彭宠还是渔阳太守。虽然这两个职务的工资一样,都是2000石,可是,渔阳毕竟只是幽州的一个郡。 彭宠觉得自己立了从龙之功,怎么样也得加官进爵,谁知却原地踏步,很是不高兴,便去找刘秀抱怨。刘秀认为的恰恰相反,我可以给,但是,你不能要,更不能抢。 认知的不同,也就导致了彭宠与刘秀开始分裂。彭宠联合匈奴攻打幽州牧朱浮,朱浮支撑不住,请求刘秀支援,不料,刘秀却说:“你好好防守,等到明年麦收再说,彭宠蹦跶不了多久,肯定会死于自己人手里。” 不过,彭宠胆子比较小,野心也不大,他打下来几个郡县后,只敢自称“燕王”,觉得这个王是刘秀欠自己的。 过了一年,刘秀稳定住了政权,想起了彭宠这根刺,派人北上攻打他,没打多久,彭宠就被打败,龟缩到了自己的老窝渔阳。 可是,渔阳并不是无忧乡。彭宠感觉越来越难,妻子每晚都噩梦连连,府上也是频频发生怪事,东西莫名其妙的消失或者突然损坏。 彭宠慌忙找来相师术士前来府上,术士看完后,告诉彭宠一定要小心,王府中隐藏有杀气彭宠吓坏了,便躲在一间偏房里面吃斋念佛,希望能得到保佑,逢凶化吉。 在偏房中,彭宠命令只有身边的两个仓头可以进来,其他的人都不准进入到这个房子,哪怕是夫人也也不行。 苍头,就是奴仆。其中有一个叫子密的苍头,觉得彭宠肯定会被刘秀打败,便跟其他的两个熟悉的仓头合计,趁机杀死彭宠,到刘秀汉军邀功请赏。两个仓头还在犹豫,子密诱惑他们说:“富贵险中求,总比做一辈子的仓头要好,更何况,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他们三人统一意见后,开始等待时机。没几天的一个中午,彭宠心理压力大,在偏房念佛后睡着了。仓头子密见状大喜,叫上两人,带着绳子,轻手轻脚的走进偏房,然后一拥而上把彭宠结结实实的绑了起来,并用毛巾把他的嘴堵了起来。 子密稳了稳心神,然后整理一下衣服,走到院子外面,对站岗的士兵说:“燕王有令,今日斋戒,谁都不准进来,也不准再次打扰,都回去休息吧!” 之后,又把丫鬟也绑了起来,这才松了一口气,命另外的一个仓头去叫彭宠的夫人前来。彭宠夫人进来后,大惊失色。她一眼就看到了丈夫被绑了起来,仓头还把刀架在了他的脖子上。 子密见把人都控制好了,解开彭宠嘴里的毛巾,彭宠吓坏了,赶紧吩咐夫人去取金银财宝,买一条活路。 子密见状心中暗喜,与另外一个仓头一起押着彭宠夫人前去取钱。彭宠见他们离去,便小声的对看管自己的仓头说:“本王待你不薄,这次我看你也是受到了子密的胁迫,这样,你放了我,我把女儿嫁给你,你还年轻,等我百年之后,这府中的钱财不都是你的。” 仓头一听,心动了,不料当他正准备去解开绳子的时候,仓头子密一脚踹开房门冲进来阻止的他。 原来,子密担心有变动,便在门口偷偷的监视,并没有跟着去取财物。 不一会儿,仓头押着彭宠夫人,带着财物走了进来。子密命令彭宠夫人缝了两个大包,把财宝都装了进去,然后,又把她也给绑了。还逼迫彭宠写下手令:今特派子密等人前去到子后兰卿那,迅速开门放行,不得延误。 等到手令写好,彭宠幻想着能够活命。谁知,子密一刀便把他的头颅给砍了下来,并装进缣囊,骑上大马,拿着手令,大摇大摆的离开了渔阳,直奔刘秀的汉军。 直到两天后,彭宠手下的官员前来汇报工作,发现蹊跷,壮着胆子进门一看,才发现彭宠已经被害。 刘秀也不含糊,封了子密为不义侯。看似封侯,却是把不仁不义写在了他的脸上,羞辱大于封官。 刘秀说彭宠会死在自己人手里,还真的是比算命的都准。
正在载入...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