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7年,64岁的清官孙嘉淦告老还乡,谁知,他刚出发,乾隆便接到举报,说他偷运十几箱黄金回乡,几十年清廉都是装的。乾隆很生气,下令拦下孙嘉淦,可是,打开箱子后,乾隆却说:“快,重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嘉淦出身寒门,才学并不出众,但是却非常的努力,终于,在30岁时,考中进士,进入了康熙帝末年的公务员队伍,当上了翰林院检讨。

孙嘉淦不仅是有名的清官,还不畏强权敢于谏言。

雍正皇帝历经“九子夺嫡”的腥风血雨,登上了皇位。孙嘉淦奏折中有一条雍正万万不能接受的建议:陛下应该亲近兄弟。大臣们都知道,九子夺嫡是雍正9个兄弟你死我活的残酷斗争,劝雍正亲近兄弟,那就是没事找死。

果然,雍正看到后恼羞成怒,大骂他是狂生。不过,雍正骂完后,却又自语道:“此人的胆量倒是让朕佩服。”

事后,孙嘉淦不仅没有受到责罚,还得到了雍正的重用,被提拔成国子监祭酒与工部侍郎。只是,升官后的孙嘉淦,没有一丝的改变,几次直言不讳,气得雍正咬牙切齿要砍他的头。

可是,等雍正心情平复后,又笑言说:“这人不仅是个狂生,还是个不爱钱的憨子。”便再一次的重用他。在《清史稿》中记载,雍正这样评价孙嘉淦:朕继位以来,敢于直谏者,仅孙嘉淦一人尔。

待到乾隆登基,孙嘉淦已是三朝元老,因他清廉、靠谱,依然深受重用。而孙嘉淦也不负国家所托,在乾隆登基后不久,便上了一道奏疏,名为《三习一弊疏》,被誉为大清“奏议第一”,给乾隆敲了一记响亮的警钟。。

这“三习一弊”用现代话说就是:人的耳朵天生喜听好话,厌恶逆耳忠言;人的眼睛天生喜看柔顺,厌恶刚正不阿;人的内心天生喜被赞同,厌恶事与愿违。这三个习惯若养成,会形成一个什么样的弊端呢?那就是:喜小人而厌君子。

孙嘉淦提醒乾隆,很多君主都知道这个亲贤臣远小人的道理,但很多都会明知却犯,就是因为染上了“三习”,才导致“一弊”。因为,昏庸永远都是不自知的,特别是坐上高位之人,权力越大,感觉越好,结果可能就越糟糕。

孙嘉淦还在奏疏之后给出了“解药”,那就是道德经中的三个字“不自是”。希望乾隆能经常守护着这颗不敢自以为正确的心,所行之事便都不会偏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嘉淦不仅仅只是纸上谈兵,他还亲体力行。一次,乾隆派遣钦差去处理多起冤案,不仅没有解决,还激起了民愤,后来,改派孙嘉淦前去,没过多久,案子就水落石出,百姓们无不拍手称赞。

不仅如此,孙嘉淦还深入民间体察民情,上疏解除了民间酿酒的禁令,增加了百姓的收入。还大力治水,为百姓除去水患,让他们能安居乐业。

不过,孙嘉淦虽然官做大了,负责的事情多了,但是,他两袖清风,一心为公,全力为民,并且更加严苛的要求自己,家中还是和之前一样的清贫。

但,看到百姓们的生活蒸蒸日上,国泰民安,孙嘉淦心甘情愿为之付出。乾隆对孙嘉淦的付出,十分的敬佩与感动。

1747年,孙嘉淦到了64岁的高龄,想要叶落归根,便向乾隆请求告老还乡。乾隆心疼孙嘉淦,便不舍得答应了。

可是,孙嘉淦还未出城便被官兵拦了下来。原来,有人向乾隆举报孙嘉淦偷偷运了十几箱黄金返乡。

乾隆听后很是吃惊,满朝文武都知道,孙嘉淦几十年来为官清正,家中清贫,不可能有这么多的金子。乾隆心中犯嘀咕,难道错信了孙嘉淦,几十年来他都是在演戏,骗过了朝中所有人,要是这样那也太可怕了。

乾隆越想越来气,命人把孙嘉淦拦了下来,并连同十几箱金子一起押送到了金銮殿上。孙嘉淦见状,心中着急,这见到乾隆皇帝,老底岂不是全部都透漏了。

此时,乾隆已经平复了心情,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箱子跟前,打开一看,顿时傻眼了。箱子里哪有什么金子,全都是一块块的碎砖头,满满登登的装了十几箱。

孙嘉淦见状,老脸通红,他向乾隆解释,自己的老家,攀比之风盛行,为官几十年,如果两手空空地回去,被老乡们笑话没关系,就是怕丢了皇上与朝廷的脸,这才出此下策。

没想到的是,自己的行为被心怀鬼胎之人利用,竟意外造成天大的误会。

乾隆得知实情,彻底被孙嘉淦折服,随即下令重赏孙嘉淦,命人将箱子里的砖头全部换成金子,作为朝廷对孙嘉淦清廉为政的奖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乾隆这一举动,不仅让孙嘉淦感激涕零,风风光光的还乡,还令朝堂上风气大变,以两袖清风为荣,在一定程度上,也成就了乾隆时期的繁荣盛世。

只可惜,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乾隆身处高位,渐渐的放松了心弦,忘掉了孙嘉淦劝谏的“三习一弊”,重用和珅,大摆排场的下江南,让盛世走了下坡路。

须知,君子搏小人,犹如赤手搏猛虎,一放松就会万劫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