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读红楼

少读红楼

关注
2.8万粉丝
9关注
6.1万被推荐
IP属地:安徽

优质人文领域创作者

10枚勋章

1次获得编辑精选

只说与红楼梦有关的人和事儿

  • 黛玉写在手帕上的三首诗,首首不离眼泪,道尽悲苦一生
    10小时前
    1跟贴
  • 袭人的真实结局,都藏在一首酒令里,婚后生活贫困丈夫离家出走!
    2024-11-22
    2跟贴
  • 早上翻看手机,一条动态映入眼帘,瞬间泪目:“那个聪明、善良、有点小任性的仙女驾鹤西去。”紧接着配图是一张“鸳鸯”姐姐郑铮老师仙逝的讣告。
    她的人生定格在了61岁,这个年龄在今天看来,还很年轻,还有大好的人生在后头,可“鸳鸯”姐姐在与病魔抗争了许久之后,最终医治无效,与世长辞。 很多人知道郑铮老师,都是源于87版《红楼梦》,她在其中扮演那个为了自己终身幸福,敢于与命运抗争的鸳鸯姐姐,也是贾府所有丫鬟里地位最高最有体面的女孩。 李纨就曾说过,贾母身边少了谁都不行,唯独不能少了鸳鸯,可知鸳鸯对于贾母的重要性。但在红楼梦里,贾母虽然依仗鸳鸯,却似乎从未想过安排好鸳鸯的人生。 而现实中,鸳鸯姐姐郑铮老师,则是完全把人生掌握在了自己手里,她没有被生活打倒过,她一直在追寻梦想、实现梦想的路上。 贾宝玉的扮演者欧阳奋强老师曾在书中回忆说:辞职进组,郑铮是我们这群演员的第一人;一边上学一边拍戏,郑铮也是我们演员里的第一人,她还是我们《红楼梦》剧组获奖的第一人。 当年,郑铮辞职进剧组,辞的可不是一般的职,而是铁饭碗,是当时被分配的一份北京市石景山区检察院的一名检察官的工作。 又是北京,又是检察官,又是铁饭碗,这在八十年代是多少人梦寐以求、求之不得的工作,但当时的郑铮,为了自己的演员梦和“红楼”梦,最终决定辞去工作进了剧组,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当时,身边的领导和同事们,自然都无法理解,多好的工作啊,一辈子的饭碗啊。你再喜欢拍戏,一部戏拍完不也就没了吗?就是红楼梦剧组,三年五载下来,不一样要解散吗? 然而,郑铮用自己的努力和实力告诉我们,她选的路是对的,既是自己喜欢的,而她也确实做出了成绩。就在拍红楼梦期间,她凭借另一部剧拿到了第五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最佳女配角奖。 当时的郑铮,才不过20出头啊,就已经拿到了国家级别的电视剧最高奖,而当年该奖项最佳女主角奖空缺,所以郑铮的最佳女配奖的含金量可想而知。 郑铮能进剧组,是被她之前的老师推荐,而且根据她的条件,帮她选了鸳鸯这个角色。做事认真的郑铮,很用心地准备了“鸳鸯抗婚”这个片段,最终成功拿下“鸳鸯”一角。 当年,为了演好这个角色,郑铮都要提前酝酿情绪的,当时试戏时,因为演得太过投入,到了鸳鸯铰发的时候,她真的把自己的头发给剪掉了! 虽然“鸳鸯”这个角色不是主角,但因为她是贾母的丫鬟,所以在原著里,无论有没有开口说话,只要贾母出场,鸳鸯基本也都要出场。所以,在剧中,即便没有台词,郑铮出场的戏可不少。 只要出场了,即便没有台词,作为一个优秀的演员,自然也要配合情节情境、人物对话做出一些相应的表情和肢体动作。 可别小看了这个陪衬,一样考验演员的表演,甚至比说台词还要考验人。大家可以再去看看87版红楼梦,这一点,郑铮老师做的非常到位。 原文中,鸳鸯最大放光彩的戏份有两出,一出是“鸳鸯抗婚”,一出是“鸳鸯行令”,这两出戏,87版红楼梦剧组在改编时不仅全部保留,而且给了演员极大的表演和发挥的空间,也让更多观众记住了这个善良聪明、敢于反抗、能力出众的“鸳鸯”姐姐。 原著中,贾赦是个老不正经,年纪一大把了,还到处娶小老婆,他看上了贾母的丫鬟鸳鸯,就立意要娶到家来,于是让邢夫人去找王熙凤,让鸳鸯哥嫂去说服鸳鸯,他用尽一切手段,要逼鸳鸯就范。 但是,他没想到,很多女孩梦想的主子小妾,鸳鸯是抵死不从,打心里看不上,即便是做正头娘子,鸳鸯也不乐意,因为她不喜欢,也看不上贾赦那个糟老头子。 而在戏外,也正因鸳鸯抗婚的片段,“鸳鸯”姐姐郑铮老师与“大老爷”李颉老师因戏结缘,成了忘年交。后来,郑铮还曾在中秋佳节去看望老爷子,得知老爷子去世后,电话那头的郑铮饮泣不止。 原著里的鸳鸯姐姐,为人善良聪明,人缘极好,她从不拿大,也绝不以权谋私,因而她朋友很多,像袭人、平儿、金钏儿等各房里的大丫鬟,都是她的好友。就是王熙凤等人,也对她赞不绝口。 而戏外的郑铮老师,就如鸳鸯姐姐一样,聪明善良,努力好学,重情重义,是个知性温婉的大姐姐,如良师益友。 我与郑铮老师也是因红楼梦结缘,那是87版红楼梦三十周年音乐会时,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加了郑铮老师的联系方式,之后几年一直保持联系。 后来郑铮老师问我要地址,要送我两本书,我既感动又激动。我不过一个小小的写作者,而她却是拿过飞天奖的知名演员、作家啊,我何德何能,让老师记挂着。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不见老师更新动态,但我发的动态时不时老师会点赞。没想到再看到老师发的动态时,已病重住院,真是晴天霹雳。不敢相信,难以接受! 看着郑铮老师从18号到20号连续三天发的动态,不觉泪目,这是一个多么热爱生活的女子啊,她希望每一天都是开心的,幸福的,有所期待的,她活得简单、纯粹、美好,但上天却没有留给她更多时间啊。 写到这,忍不住想起那些已逝的红楼梦中人:贾母的扮演者李婷、贾瑞的扮演者马广儒、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林如海的扮演者郑乾龙、小板儿的扮演者李玥、封氏的扮演者陈祖荣、焦大的扮演者孔芮、赵嬷嬷的扮演者金雅琴、贾赦的扮演者李颉、倪二的扮演者马增寿、贾政的扮演者马加奇、贾蓉的扮演者杨俊勇。 他们中,年龄最大的91岁,年龄最小的仅29岁!如今,“鸳鸯”姐姐也离我们而去,这些我们熟知的红楼梦中人,这些陪伴我们长大的红楼梦中人,随着岁月的流逝,也一个个离开我们,“红楼梦中人”已去世13人! 这也正像红楼梦里说的,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谁也不会陪谁一辈子。好在,他们曾活跃于荧屏,也会一直活跃在那个似乎永远不会消逝的影像的世界里,继续带给我们欢乐与泪水,这就够了。 谨以此文,悼念溘然长逝的“鸳鸯”姐姐、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郑铮老师!
  • “鸳鸯”姐姐郑铮去世!87版红楼播出近40年,已有13人离世!
    2024-11-21
    43跟贴
  • 史湘云最后嫁给了谁?冯紫英酒令和脂砚斋批语,指向两个不同的人
    2024-11-20
    12跟贴
  • 贾宝玉的一个酒令,透露八十回后内容,暗示薛宝钗将来守寡的命运
    2024-11-19
    1跟贴
  • 红楼梦里唯一的青楼女子,一支曲子唱出了宝黛钗三人的真实关系
    2024-11-18
    1跟贴
  • 曹雪芹的一次剧透,道尽通灵玉的前世今生,让我瞬间读懂了红楼梦
    2024-11-17
    4跟贴
  • 红楼梦里暗示宝钗命运的一首诗,却被很多人认为是黛玉所写
    2024-11-16
    4跟贴
  • 王熙凤为什么一开始精力旺盛,到后来整个人却渐渐垮掉了?
    王熙凤是笔者读过的官宦小姐中精力最旺盛的,凌晨4点起床、深夜1点睡觉,凤姐前期的精力真的不输很多做事的男子,从黛玉初到贾府时,王熙凤给大家的印象就是一位年轻健旺的少妇,跟打了鸡血似的。 生活里,一些人天生精力充沛,他们干活加班都不累,很喜欢给自己揽事,七大姑八大姨家的事情都能帮着张罗,凤姐就是这类人中的典型。 秦可卿的后事是凤姐主动出头料理的,那时的她嫁给贾琏已有几年了,可是没经过大事,她担心众人不服,机会来临了,自然要亲身上场,于是凤姐跑去宁国府帮忙了。 一个女子管两个府宅,而两府里龙蛇混杂、人事繁多,下人们又个个不是省油的灯,管理起来绝非易事,凤姐却处理妥善了。 王熙凤在前期身体强壮,笔者佩服她连续工作10几个小时都不带喘气的状态。两府的事务,她都要抓着,凤姐这位管家人是十分敬业的;她从早上寅正起床,也就是凌晨4点就开始梳妆打扮,到晚上戌初结束一天的工作,也就是晚上7点才下班回家吃饭,吃了饭还要继续处理杂事,且要分出心思去搞人情往来。 五七正五日是王熙凤最忙碌的一天,相当于忙活了一个通宵的节奏,从凌晨4点起床开始忙碌,盥手更衣、吃两口奶子糖粳粥,一直工作到次日凌晨,天已四更将尽;这样的工作时长太惊人了! 说到王熙凤加班时吃的“奶子糖粳粥”,就不得不佩服她饮食之讲究,在粳米粥中加入牛奶、白糖熬制,而牛奶、白糖一向被古代人视为上等补品。 这道粥品不仅口感甘洌,而且具有很好的食疗作用。粳米能够补中益气、温润养胃;牛奶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能够补益虚劳、美容养颜,现代科学研究已经证实,牛奶中的铁、铜和卵磷脂对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加班加点的工作中吃上一碗奶子糖粳粥,是最适合凤姐这样气血亏虚的人,使她能够保持神采奕奕的状态和健康的心态。 王熙凤在协助宁国府时,她坚持每天在卯正二刻开始点名,也就是早晨六点半,看来,在时间管理上,她绝对是以身作则、不畏勤劳的当家人。 她把府中的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这不仅需要能力和情商,精力和体力也是其关键因素,故而,精力充沛是人生得志必备的条件。 人只有毫不费力时才能持续地做事,王熙凤管家是有天赋的,她是天生的管理型人才。她每天操持繁重的事务,从小姐们的布料胭脂到下人们的月钱用度,她都要统筹规划妥当。面对贾家上上下下几百口人,她对上要做好疏通、对下要做好管理,还需要对重要事件洞若观火、处理及时,这样的劳累程度,不是一般人能吃得消的。况且,凤姐有时还要做些谋财害命的勾当,这也需要极强的心理素质。 前期的凤姐容貌极其美丽,书里说她“身量苗条,体态风骚”、“恍若神仙妃子”,工作量极大又攻于心计的女强人每日还能保持容光焕发的样子,除了天生的体质外,她还有自己的保养秘籍。 凤姐明白,人的身体就像一部精密的仪器,只有当每个部件都运行自如时,人才会有朝气蓬勃的势头和生命力,凤姐前期为了保持身体的良好状态,懂得劳逸结合、养精蓄锐,夏季的每天中午要休息两小时,她还十分讲究饮食。 书中第十六回,贾琏的乳母赵嬷嬷想替自己的儿子谋个差事,碰上凤姐两口子正饮酒,于是王熙凤道:“早起我留那一碗火腿炖肘子很烂,正好给妈妈吃,你怎么不拿着叫他们热了来?” 虽是曹雪芹的淡淡一笔,也可看出王熙凤认为这火腿炖肘子是好东西,本来是给她自己准备的。猪肘子皮厚筋多,烹制得当就会肥而不腻;猪蹄膀入胃经,既滋阴养血、美容养颜,还对四肢疲乏的症状有一定辅助疗效,适用于体虚血亏之人,凤姐平时忙的跟个陀螺似的,协理宁国府时还亲自带人巡夜,同时兼顾着荣国府的工作,所以她非常重视饮食调养,她钟爱的炖野鸡也是蛋白质含量丰富而脂肪较少,有补中益气的功效。 王熙凤不仅在饮食方面注重细节和品质,从不随便应付,她还是一位非常有时间观念的自律女性;书中提到,平时跟着王熙凤的人,都随身配有钟表,只有这样,团队的合作才更加紧密和高效。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刘氏就听见钟敲了一连八九下,于是凤姐就出现了,因为到了她该吃早饭的时候了;由此可见,凤姐是严格按自己的时间表作息饮食的。 凤姐虽然不是现代人,她更没有听过“精力管理”的说法,但她在前期一直在合理地运用这其中的精髓。 精力管理不仅仅是管理时间,还是管理人的意志和心态;它是人们身心健康、工作高效的一个基础。很多人拼到最后都是拼精力和体力,哪怕你的计策再好、想得再周全,人的身体弱了就是费劲,自己便成了自己最大的阻碍。 精力的来源是体能、情感、思维、意志四个方面,体格是人格的一部分,强健体魄是强健人格的重要前提,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二者共同维护人的健康。 论体能,凤姐在前期体格强健,身体素质让人羡慕,她一直保持长时间的活动;论情感,她内心强大,从不在意别人的看法与评价,一直保持勇猛精进的作风;论思维,她的思维敏捷又灵活,就像一只在人情世故的丛林中自由穿梭的小鹿,总能迅速捕捉到事情的本质;论意志,凤姐料理秦可卿的丧事时,其决心和毅力让人钦佩,无论宁国府有多少险滩和暗礁,她都能勇敢地冲破一切阻碍,让众人心服口服。 凤姐前期的精力管理做的很不错,到了后期却出岔子了,主要体现在她没有重视情志调养方面,情志调养要戒暴戒怒,保持心胸开阔、心境恬愉;很显然,凤姐做不到。 即便是铁打的身体,也总有出问题的一天,凤姐的身体变化始于她的小产。笔者每每读红楼,都感叹王熙凤后期太不爱惜自己了,前期精力管理做的再好,后期精气一直外泄,就会导致肌肉乏力、元气不足。 凤姐是阴虚体质者,她性格外向、活泼好动,可脾气急躁,烦心事比一般人多;这类人睡眠差、多梦,每天醒得早。书中写到她两次做梦,梦见秦可卿被吓了一身冷汗;而凤姐平时也是早出晚归,睡眠定是不够的。 阴虚体质的人性情急躁、看到啥都烦,一般会伴随失眠,而女性的修行是往沉静里修的,沉静的人阴津足。温和理智的平儿就曾劝过小产后的凤姐先保重身体,可平日里斗智斗力惯了的人,若要让她静下来,哪有那么容易呢? 她前期风光无限,手握管家大权,心情好又重视饮食、懂得劳逸结合,人自然是嗓门洪亮、生龙活虎。而贾琏的偷娶事件,令凤姐消耗心力过度,她后期操劳太过、保养不适;人的身体,一大半是受情绪和心态控制,既脆弱又坚韧,既容易生病,又有很强的自愈功能。 王熙凤为人极度好强,不肯输人一分,她这是心累。人念头太过纷杂了,身体消化不了,就会变成病。情志调养大于饮食,情绪会影响身体,因一些事影响了情绪,躯体反应可能就是头痛,第五十二回,就写到凤姐容易头痛,时常贴膏药。 她后期因贾家的逐渐衰败和贾琏的多次偷吃耗掉了多少气血精华,是吃再多营养品都补不回来的。阴虚的人居住环境宜安静,可凤姐往往不得清净,每天要找她的人实在太多,她辛苦劳累又没人理解,身子骨逐渐变得虚弱。 情志调养的基础就是爱自己,相信本自具足,找到滋养自己的能量源,王熙凤后期就输在了这一方面。 她阴津变少,阴虚则阳亢,又因种种琐事变得越来越急躁,而精力管理讲究中和、不慕强,不消耗或少消耗,不折腾自己,也不与人置气,可凤姐小产后,不但不静养,生怕管家权落到他人手上,被各种琐事消耗得五脏皆虚,她诸般虚损,补进去很难,耗起来却很快,于是身体垮掉了。 王熙凤的判词里那句“生前心已碎”,足见她内心有太多的淤堵与焦虑、混乱与偏执,后期的她,关注点都不在自己身上,慢慢在贪嗔痴慢疑中毒杀自我,一世精明,却落得一卷残席。 情志调养,需未雨绸缪,把自己的心念都调整到一个和谐的状态,这是令人愉悦的。凤姐永远不明白,不要总是逼自己那么紧,有时候退步,是为了更好地前进,这才是得体的一生。她前期很注意保养,而她所有的食补,都需要在不耗不泄的基础上进行;她的操作却是一边耗泄,一边补益,等于白忙活;而她的一生,何尝不是白忙一场呢?(本文作者:杨琥媚) 少读红楼
  • 红楼梦写人最绝的地方在于,它还原了真实的人和人性,人物都是立体的丰满的,而不是扁平的干瘪的。简而言之,很多人物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曹雪芹没有藏着掖着,而是照实了写。
    他并没有因为人物是正面角色,就一下子捧上天,因为人物是反面角色,就一棍子打死。很多角色都是优缺点兼容,好坏存于一身,这才是真实的人性,你我皆凡人,我们善良朴实,但也会有自己的盘算和小心思,这很正常,就像刘姥姥,就像袭人。 但是,后人读红楼却不是这么读的,网上有所谓的钗党、黛党,甚至有不少知名学者、作家,公开表示我不喜欢林黛玉,我讨厌王夫人……而且因为自己不喜欢,就把这些红楼人物贬的一无是处。 一开始,我看的特别气愤,后来我也渐渐释然了,我们终究都不是曹雪芹啊,所以我们很难做到像他那样,并不直接臧否人物,而只是还原一个真实的人。作为凡人的我们,有权利表达自己的喜恶。 但是,如果你试图让你的受众(粉丝、读者)也跟你一样不喜欢,那就是你的不对了。毕竟,喜欢还是讨厌某个文学角色,都是很个人的事,有意无意地说服甚至强求别人跟你一样不喜欢,就显得特别不地道。 我就遇到过这样的人,还不止一个,也是让我大开眼界。有时候越是掌握话语权的公众人物,他的言行(不论好坏)产生的影响也越大,三观正的当然没问题,三观歪斜的,不知道要误导多少人了。 少读红楼
  • 贾惜春的元宵节灯谜,为什么跟其他三春完全不在一个调上?
    2024-11-14
    2跟贴
  • 天选林黛玉,年仅十九岁!
    现在我们知道,87版红楼梦林黛玉一角被陈晓旭演活了,也成了荧屏最经典的林黛玉之一,可当初剧组在选林黛玉一角时,却是费了不少功夫的。 陈晓旭是个比较胆怯的女孩,当初进剧组,还是在父亲和男友的鼓励下,才鼓起勇气给剧组写了自荐信,也是这封自荐信,让她与红楼梦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海选中脱颖而出 当年,央视要筹拍红楼梦的消息在杂志上登出后,剧组每天都会收到成百上千封来自全国各地的自荐信、推荐信,但是,只有陈晓旭的自荐信是准备的最齐全的。 她在自荐信里不仅附上了自己的生活照片,还附上了自己发表的两首小诗,这封自荐信后来就被剧组导演王扶林看到,他对晓旭的第一印象很满意。 因为剧组要找的林黛玉,就是“不但要美要弱柳扶风还要有诗人气质。”而陈晓旭的照片和诗,给王导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俗话说,机会总是留给准备的人。当年,每天那么多自荐信寄到剧组,其中很多都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但只有陈晓旭认真准备了,因此,她很快收到剧组回信,让她进京面试。 能被剧组回信,这已然说明,陈晓旭已经从全国的海选中脱颖而出了。你想啊,那么多自荐信,如果剧组都回信要他们进京面试,那得到什么时候? 当时,专门负责拆信的王贵娥,也就是后来尤氏的扮演者,曾说过,她有段时间,每天唯一的工作就是不断地拆信、看信,然后归类、回信,但适合的人选寥寥无几。 这是陈晓旭的第一关,因为她的精心准备和认真对待,她的自荐信从数千封自荐信中被发现。陈晓旭的自荐信厚厚的,里面有两张剪报,一张画报封面和几张不同角度的小照,一切都很齐全。 她的自荐信,剧组副导演潘欣欣看了,导演王扶林看了,并说可以留下。后来王贵娥也看了,她对陈晓旭的自我介绍,以及她对红楼梦人物的分析,非常满意。 后来陈晓旭被通知进入剧组,也是王贵娥亲自接待的陈晓旭,并且当面就认出了她,并背诵了她的诗《我是一朵柳絮》,由此可见,陈晓旭留给剧组人员的印象有多深。 初试时对答如流 陈晓旭的自荐信寄出后,很快就收到剧组回信,要她进京面试。 陈晓旭面试的第一关,就是对《红楼梦》原著的熟悉和掌握程度,这也是能否被选中的最基本条件。如果一个演员,对原著都不熟,我们不敢想象她怎么能演好原著角色。 这一关就相当于是《红楼梦》的专业考试,只有过了这一关,才能进入下一轮选拔。这对自幼喜欢红楼梦且读了无数遍,甚至还做过很多笔记的陈晓旭来说,自然不是什么难事。 面试她的有两个老师,他们先后提了上百个关于《红楼梦》的问题,陈晓旭对答如流,都很好地做了回答,这让剧组很满意。 就如王贵娥看了陈晓旭对红楼梦的人物分析后,对她的评价一样,没想到小小年纪的她,对红楼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看来还是个小小的红学家呢。 当年的陈晓旭只有十九岁,而她当年只读完了小学四年级就退学进入了鞍山话剧团,没想到她对《红楼梦》竟有如此深的见解,能够顺利回答剧组提出的上百个关于红楼梦的问题。 即便放到现在,别说十九岁,就是二十九岁、三十九岁,又有几个人能够在面对两个专业老师的提问下,可以游刃有余地回答上百个红楼梦问题呢? 但是,当时年仅十九岁的陈晓旭,顺利通过专业知识测试这一关。这之后,她才见到了剧组导演王扶林。 王扶林是剧组总导演,自然不是谁想见就能见的,只有通过初选,最终被选中留下的演员,才有资格见到导演。 临走时,导演让陈晓旭保管好火车票,这样下次再来时就能报销,陈晓旭一听这话,当时就觉得,自己有希望了,她离自己的梦又近了一步。 培训班棋逢对手 后来,当剧组人员去鞍山找到陈晓旭,让她参加剧组第一期培训班时,单纯的她迫不及待地问,“谁演林黛玉?”工作人员说,“都还没定,所有角色要在三个月的培训班中产生。” 陈晓旭进组后,很快就被分到了黛玉组。当时的黛玉组有四个候选人,陈晓旭只被安排在黛玉候选人的第三名,前两名分别是张蕾和张静林,她后面还有一个王晓洁。 当时,一起进组的其他人,对陈晓旭的印象并不怎么好,不少人觉得她发育不成熟,不该演小姐,甚至还被室友调侃她是卖火柴的小女孩。 还有人说陈晓旭太瘦弱了,也许可以演惜春,但这些提议都被导演王夫人否决了,他还是坚持让晓旭试黛玉的戏。 面对大家的质疑,面对残酷的竞争,陈晓旭自己有时也瞻前顾后,深知处境之险。但她一点也不怕,她理解黛玉,她除了黛玉,别的什么角色都不想演。 棋逢对手,陈晓旭很冷静,她觉得张蕾和张静林都是有些表演经验的演员,从形象到气质都各有所长,林黛玉的味儿,也都有一点儿。后面的王晓洁,文质彬彬,是个非常宁静的女孩。 当时剧组选角,是要演员表演原著中的指定片段的,黛玉组初选的片段,是耗子偷香芋的桥段,由于当时宝玉一角尚未确定,给黛玉配戏的是东方闻樱,也就是后来贾探春的扮演者。 看完自己的片段录像,晓旭完全没了自信,觉得自己很不自然,神色紧张,目光不定,简直就像一个可怜的小耗子。当天晚上,晓旭就失眠了,她觉得自己失败了。 可让她没想到的是,经过这次初选,黛玉组竟然只剩了她一人,另外三人试别的角色去了。 张蕾虽然感觉不错,人很美,但是年龄偏大了一些,如果通过妆容来掩盖的话,在有近景和特写镜头时,就显得很假,而且不好跟其他演员搭戏。 张静林的表演很好,但是她健康,性格太活泼,没有林黛玉那种忧郁伤感、弱柳扶风的感觉。 就这样,陈晓旭成了黛玉组唯一的候选人,但是,这一切还没有最终确定。 三月后顺利胜出 最初的黛玉候选人之一张蕾,后来扮演了秦可卿一角;另一个候选人王晓洁,则扮演了秦可卿身边的丫鬟宝珠。 候选人之一的张静林则扮演了贾宝玉身边的丫鬟晴雯,她也因为这个角色,后来改名安雯。 而在曹雪芹笔下,秦可卿和晴雯,跟林黛玉都是有几分相似的,由此,不得不佩服剧组的选角,即便她们没有演成林黛玉,但她们却演了与黛玉最像的角色。 虽然黛玉组只剩下晓旭一人,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林黛玉一角就非她莫属了,她依然需要接受新的考验。 晓旭很快又被剧组指定要表演“潇湘子雅谑补余香”的桥段,毕竟,这可是在选林黛玉的演员,不经过层层筛选和考验,是不可能拍板确定的。 就像初选后导演王夫人跟陈晓旭说的那段话一样:这样一个伟大的著作中的重要人物,没有一定的阅历和表演经验是很难胜任的。说实话,我对你很不放心啊。这次录像是你最后的一次机会。好好努力吧,全国多少双眼睛都盯着咱们呢。 对导演来说,他面对的压力更大,选不好林黛玉一角,是要被骂的,甚至整部剧都会被毁。因为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林黛玉就是整部红楼梦的灵魂所在。 陈晓旭也深知责任重大,她能不能演林黛玉,这是最后的机会了,如果演砸了,她此生也就注定与红楼梦无缘了。 后来录像片段结束,大家都去会议室看回放,陈晓旭太紧张了,她把自己锁在了屋子里,选择不去看,反正自己努力了,不管什么结果,她都接受。 三个月的培训学习期很快结束了,终于迎来“末日的宣判”,那一天,剧组要宣布所有角色名单,这是多么激动人心又令人神经紧绷的时刻啊。 似乎是有某种神秘的预感,坐在台下的陈晓旭,几乎和导演同时念出了“林黛玉——陈晓旭扮演。”就这样,陈晓旭最终被确定为林黛玉的扮演者。 后来的事,我们都知道了,87版红楼梦一经播出,很快引起热议,宝黛钗凤等主角也一夜爆红。 少读红楼
  • 探春无心写下的一首诗,却暗伏了自己日后远嫁的命运
    2024-11-13
    12跟贴
  • 甄士隐好心资助贾雨村,他为何连感谢都没有,天不亮就跑路了?
    一直有红粉跟我说,贾雨村这个人,一开始就不是什么好人,你看,人家甄士隐好心资助他,他倒好,一大早天不亮就跑路了,连声谢谢都不说,太没有礼貌了! 甄士隐帮的可不是小忙啊,资助了他五十两银子和两套冬衣!过去的五十两银子,可不是我们今天的五十块钱,按照红楼梦里的购买力,五十两银子足够刘姥姥一家五口两年的生活开支! 就是贾府的小姐们,每个月也只有二两银子的零花钱,五十两银子是贾府一个小姐两年的零花钱!所以,足见甄士隐对贾雨村的看重,可你看贾雨村干了什么事? 原文提到,第二天甄士隐想到一些事,准备请贾雨村时,家人回话说,贾爷今日五鼓时分已进京去了。还留下一句说让转达甄老爷,说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不及面辞了。 五鼓十分是几点?就是五更前后,五更就是现在的凌晨三点到五点这个时间段,可见他走得很早,那个时候,天还没亮呢。 他之所以说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是因为之前甄士隐赠他白银冬衣时,曾说“十九日乃黄道之期,兄即可买舟西上。” 甄士隐对贾雨村是真没的说,不仅送钱送衣,连出发的日子都替他算好了,让他赶个吉利的日子再走。可贾雨村完全没有领这个情。 两人把酒言欢是在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贾雨村进京是在第二天,也就是八月十六日,这与甄士隐先生所说的黄道之期相差不过两三日,但这样贾雨村都等不及。 而且,两人当天晚上吃酒谈笑到三更才散,但贾雨村五更就走了。这什么意思?贾雨村回到葫芦庙后,可能根本就没睡,而是收拾一下行李,趁着夜色就朝着京城的方向出发了。 虽然是进京赶考,但也不差那三五日,贾雨村为什么就这么着急呢?甄老爷对他如此青睐和器重,正常人都应该在入京前专门登门感谢一下啊?因为下次再见,就不知道什么时候了。 当时的贾雨村,十分落魄,他之所以在葫芦庙暂住,就是因为没有进京的盘缠,只好在这里先卖字作文为生。如果不是甄士隐慷慨解囊,他贾雨村还得在这里耽搁一些时日。 因此,很多人对贾雨村这个不辞而别的行为十分愤慨,人家对他那么好,什么都替他想到了,甚至还顾及到了他一个读书人的自尊心,可贾雨村呢?一句话不说,一大早就跑路了,果然是个小人! 贾雨村为什么不辞而别?为什么那么着急进京?我们来看看原文里的一些细节。 甄士隐当晚赠贾雨村财物时,贾雨村什么反应?原文说“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 你看,贾雨村并不是没有表示感谢,他当场就表示了谢意的,只不过他的谢,不是感恩戴德的谢,也不是涕泗横流的谢,而是“略谢”,可能就是简单地朝甄老爷拱一下手,表示领情了,仅此而已。 有人就认为,贾雨村果然是奸险小人啊,连谢都这么敷衍,这么不真诚,一看就是做样子。脂砚斋是怎么说的呢?脂砚斋说:写雨村真是个英雄。 咦?不对啊,脂砚斋对贾雨村不一直都是批判的态度吗?说他是奸雄,是奸险小人,说他全是假,全是诈。怎么这里赞美起贾雨村来了? 就是后面贾雨村没有面辞甄士隐就入京了,脂砚斋也没有批判贾雨村,仍是称赞的口吻说:写雨村,真令人爽快。 这很令人不解,按理说,脂砚斋也是读者视角,怎么他眼中不辞而别的贾雨村,就成了个爽快人。而很多读者看到这里,却认为贾雨村是个伪装得很深的小人呢? 甚至有人说,贾雨村的忘恩负义,从这里就已经能看出端倪了,因为他根本就没有知恩图报的良心。所以对甄士隐的器重和赞助,他都觉得理所应当,而不是受之有愧。 贾雨村时间上完全来得及,他之所以不辞而别,从他当时的情况来看,也不是不能理解。毕竟,他因为没有进京的路费,被绊在葫芦庙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他太想考取功名了,太想建功立业了,太想翻身了,此时的他,对成功对荣耀有着迫切的渴望,毕竟他在底层待的太久了,所以,他已经等不及了。 从他中秋所作的诗里,我们看得出来。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贾雨村太想出人头地了,太想一举成名了。他对金榜题名的渴望,不是一般人能想得到的。 对他来说,如果不差钱,也许他早就进京了。但因为没钱,他不得不暂住在葫芦庙,不得不卖字作文为生,正所谓,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啊。 甄士隐得知他的困难后,赶紧赠了财物。因此,得了财物的贾雨村,自然会第一时间进京,而不是对甄老爷隆重地表达谢意。 因为对他来说,没有什么比进京赶考更重要的了。既然甄老爷已经资助了进京赶考的路费,自己现在不差钱了,最大的问题解决了,不进京还等着干吗?多留一秒他都等不及啊。 就像甄士隐对贾雨村的评价一样:吾每谓兄必非久居人下者。贾雨村有才干有抱负,自然不会甘居人下,尤其长期做一个穷书生,一旦有翻身机会,他会毫不犹豫地朝目标进发。 再一个,就是脂砚斋所说的,贾雨村是个爽快人,他不是死书读的书呆子,也不是刻板教条的读书人,更不是死守礼节的文人,他是懂变通的,一点都不死板。 对贾雨村来说,与其现在谢甄老爷,不如就如甄老爷所说,“待雄飞高举,明冬再晤,岂非大快之事耶?” 现在的贾雨村,只是个穷书生。就是再怎么表达感谢,他也只能是嘴上说说,他没有底气没有依凭。但如果自己金榜题名,考中进士,等到飞黄腾达时,再登门致谢,那就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了。 实际上,贾雨村考中进士被选入外班做了本府知府后,他到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公差去请甄士隐老爷,得知甄士隐失踪,贾雨村还伤感叹息了一回。 如果当时甄士隐没有出家,甚至甄家没有落魄,可想而知,两人的相见,自然又另是一番景象了。也许,那时初任知府的贾雨村,会对甄老爷当初的知遇之恩,正式地表达谢意吧? 少读红楼
  • 最近买绘本上瘾了,一股脑给孩子买了一千多块钱的绘本,真是一入绘本深似海,从此钱包是路人啊。好的绘本,着实不便宜,就是赶上活动,也得十几二十块一本。
    便宜的绘本我也买过,二十几块钱能买七八本那种,还是精装大开本,但是,真的一分价钱一分货啊。国内这种很便宜的绘本,无论是图画还是内容,真的不敢恭维啊,各种说教、大道理,看的着实尴尬。 当然,国内也有好的绘本,比如朱成梁的,郝广才的,但不管国内国外,只要是好的绘本,那一定不便宜。因为很多好的绘本,图画都是手绘的,或是电脑手绘的,内容都是专门的作者写的,一看就不一样。 目前来看,三五岁的孩子最喜欢的绘本,以日本、法国的居多,英国、德国、美国的次之,再就是国内的优秀绘本。这其中,又以日本的五味太郎、林明子的绘本最受孩子喜欢。 不管哪国的绘本,我觉得,能让孩子反复观看阅读的绘本,就是好的绘本。而一本好的绘本,不仅图画精美,内容也好,让人感觉很温暖很治愈很美好,不只是孩子,大人读了也喜欢,因为那是人类共同的童年。 我妈一看我给宝宝买书就唠叨,他才三岁,给他买这么多书,他大脑受得了吗?我说,我们从来不逼他看书啊,但他想看的时候我得保证有啊,而我也一定会给他读,满足他的求知欲,探索欲。 我们小时候没条件,想看这些书没有。我的孩子,我虽然给不了他更好的物质生活,但要看书的钱,我还是有的,而且管够。 现如今,他的书已经全面侵占了我的书房,给了他一个两层的书柜,外加两层的书架,依然放不下,于是乎,我咬咬牙,又给他单独买了个书架。 其实我发现了,我在给孩子读绘本的同时,我自己也很享受啊,我忽然觉得,我不是在满足他的童年需求,而是在治愈我曾经无书可读的童年啊。
  • 贾迎春极少写诗,但这一首写于元宵节的灯谜,却道尽她的一生
    2024-11-12
    9跟贴
  • 消失的薛宝钗,噤声的刘姥姥。
    刘姥姥二进贾府一回,很多人的关注点似乎都在刘姥姥身上,因为她的确太出彩了,不仅扮丑自嘲,还把贾府上上下下的人都逗笑了。 要知道,刘姥姥来贾府之前,还从来没有一个人有本事把贾府所有人都逗笑,而且是发自内心的笑,甚至是不顾礼节的笑。 你看这些贵族男女都是怎么笑的: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扶着桌子哎呦;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 史湘云喷饭,薛姨妈喷茶,贾探春打翻碗,林黛玉笑岔气,王夫人笑的说不出话,宝玉笑的直打滚,贾母笑的直呼心肝,惜春笑的肚子疼……这还没完,最后曹公还不忘说一句: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 就是说,刘姥姥这个笑话的效果,比现如今的小品相声还要好上十倍百倍,不仅能把贾府这些出身高贵有教养礼数的贵族男女逗笑,还能让他们笑的完全不顾礼节,甚至场面一度失控,这真不简单。 但是,不少人也注意到了一个细节,这些笑的人里似乎少了一个人,她是谁?没错,就是薛宝钗。咦,宝钗去哪了?她为什么没笑?她母亲薛姨妈可是笑的都喷了探春一身的茶啊。 其实除了宝钗,还有两个人没笑,就是凤姐和鸳鸯,原文说“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王熙凤和鸳鸯忍着不笑,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正是他们做的局。 那宝钗为什么不笑呢?为什么曹公偏偏没有写到宝钗的反应呢?她是忍着没笑出来,还是从头到尾压根儿就没笑?她当时会是什么样的一种表情呢? 有人说,宝钗就这样,公众场合比较收敛,也比较注意个人形象,喜怒从不形于色,即便开心也不会大笑,伤心也不会大哭,反正没什么表情就对了,这就是宝钗。 我们先不着急下结论,再看看另一场宴会上宝钗的反应。宝玉生日夜宴一回,大观园里的众人基本都参加了,宝钗自然也在列。 众人抽花签时,轮到宝钗,宝钗是什么反应?原文说:宝钗便笑道,我先抓,不知抓出个什么来。抽完签喝完酒,后来宝钗又笑道,芳官唱一支我们听吧。 你看,宝玉生日夜宴,宝钗不仅是第一个抽花签的,还先后笑了两次,而且芳官唱曲儿也是她提议的。这说明什么?说明宝钗不是一味地女夫子形象,她是有反应的。 但为什么刘姥姥说笑话这次,众人都笑的不行,偏偏漏掉了宝钗的镜头呢?是曹公疏忽了,还是有意的?难道宝钗就不能笑吗? 其实不是,要知道,这个宴会的东道可是贾母,是贾母宴请刘姥姥,这对宝钗来说,可不像他们姊妹们的诗社雅聚,没有长辈,都是姊妹们,不需要太注意言谈举止。 刘姥姥说笑话的这个场合,对宝钗来说,是不能随意嬉笑打闹的,因为有长辈在,除了贾母,还有王夫人,薛姨妈,她自然会收敛很多,即便众人都笑了,她也不为所动。 在长辈跟前有规矩有礼数,宝钗是出了名的,贾母、王夫人都夸过宝钗,贾母就觉得宝钗稳重和平。在宴会上,众人都笑的没了规矩礼数,唯独宝钗还正襟危坐,不苟言笑,想想这个画面,是不是很稳重? 因此,不是曹公漏写了宝钗,宝钗也没有凭空消失,这正是红楼梦不写之写的妙处,恰恰因为没写宝钗,却又恰恰写出了宝钗的品格为人。 还有一点值得深思,就是刘姥姥的那个笑话,真的有那么好笑吗?有没有可能,在众人都大笑的时候,宝钗却看透了一切,明知这是凤姐鸳鸯等人联合刘姥姥做的局,目的就是为了逗贾母逗大家? 既然知道是局,看出了刘姥姥说笑话背后的深意,所以宝钗才没笑。谁让她是博学多识无所不知的宝姐姐呢?不管是戏曲绘画,医药诗词,理家买卖……几乎就没有宝钗不懂的。 她很可能一开始就看出了这是一个局,所以,她没有跟着大笑,她更可能是微微一笑,表示自己早已洞察一切,早已看出其中机关,意思好像在说,我就静静地看着你们表演,不说话。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无敌是多么寂寞。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往往都是孤独的,因为高处不胜寒,一般人终其一生都到不了那样的高度,无人与之匹敌,所以寂寞、孤独。 宝钗虽然是未出阁的小姐,但明显早慧早熟,对人生对世情都有着很深的感悟和洞察,所以她达到了“任是无情也动人”的一种境界,她的无情不是真的无情,是一种看破不说破的智慧,是一种看透人生但仍活在当下的清醒。 刘姥姥虽然是乡野村妇,但刘姥姥一样是有大智慧的人,所以当两个同样有大智慧的人相遇,那就是高手过招。刘姥姥的笑话,能逗笑其他人,但逗不笑宝钗,因为她早已看穿了一切。 同样,当刘姥姥跟着贾母到处参观,到了宝钗的蘅芜苑时,此前一直健谈的刘姥姥,为何突然噤声了?她怎么不说了?之前无论在黛玉屋里,还是探春屋里,刘姥姥可都没少说。 因为刘姥姥也早已洞穿了一切。当一个完全没有什么布置的屋子,就跟雪洞一样的屋子出现在她面前时,她心里一定会想,不管谁住这样的屋子,都忌讳啊,因为太诡异了。 家族里有祠堂的都知道,什么地方才真的跟雪洞一样?当然是祠堂啊!因为祠堂除了牌位,几乎没有任何器物,而且一年四季都十分阴凉,就跟雪洞一般。 刘姥姥不说话,也是因为早已看穿了一切。这样的地方,出现在大观园里,甚至还是一个小姐的住处,就像贾母说的,太素净了,忌讳。 当薛姨妈王夫人王熙凤都解释说,曾经送了不少东西来,但宝钗都没收,因为她不喜欢。贾母就说了,使不得,虽然她省事,倘若来一个亲戚,看着不像。 贾母说这话其实已经给宝钗留面子了,她如果不留情面,可能会这么说:这怎么行?万万使不得,这个布置看着跟祠堂似的,如何使得?太不像话了!必须赶紧给我改回来! 其实,刘姥姥不正是相当于贾府的亲戚吗?就像贾母说的,她都能看出不对头,难道刘姥姥看不出来?而恰恰是刘姥姥看出了不合适,想到了某种忌讳,所以才选择了缄口不言。 因此,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一回,曹公写的这两处细节非常有意思。刘姥姥说笑话,宝钗消失了。去宝钗的蘅芜苑参观,刘姥姥噤声了。都是不写之写,却又都写出了人物性格。实在是太高了! 少读红楼
  • 贾元春的一首灯谜,看上去很应景,却暗示了贾府兴衰和她的命运
    2024-11-11
    2跟贴
  • 贾宝玉明明有哥哥和姐姐,为什么他对黛玉说,自己没有亲兄弟姐妹?
    红楼梦里,贾政和王夫人的婚姻,是四大家族内部联姻的典型代表,两人婚后育有三个子女,分别是长子贾珠,长女元春,以及幼子宝玉。 也就是说,宝玉是有一母同胞的哥哥和姐姐的,但是很奇怪的是,宝玉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他说自己跟黛玉一样,是独出,没有亲兄弟姐妹。 他为什么会这么说? 宝玉这句话出自原文第二十八回,他跟黛玉闹别扭时说出的,原话是这样的:我又没个亲兄弟亲姊妹;虽然有两个,你难道不知道是和我隔母的?我也和你似的独出。 宝玉这话说得很没道理,先不说他,就是黛玉,也不是独出,她先前是有个兄弟的,不过三岁时就夭折了。 宝玉说自己的话更是没来由,他有哥哥贾珠,有姐姐元春,怎么就敢说自己没有亲兄弟亲姊妹呢?这有什么不能说出口的吗? 他说这话时,都能想到同父异母的妹妹探春和弟弟贾环,难道就想不起自己同父同母的哥哥和姐姐吗?是什么原因,让宝玉这么说? 有人说,宝玉当时是为了哄黛玉,所以把自己的现状说的惨一点,或者跟黛玉一样,这样更能博得黛玉的好感和同情,这样两人才更容易和好。 但是,有哥哥和姐姐又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儿,况且黛玉也不可能不知道宝玉有哥哥和姐姐,宝玉这么说,就不怕黛玉认为宝玉是在哄她吗? 还有人认为,贾珠死的早,宝玉对他没什么印象,所以说那话时自然就没算在内。而元春后来封了贵妃,成了皇家的人,她的身份首先是贵妃,对宝玉来说是君,其次才是姐姐,才是亲人的身份。 所以,宝玉心里明白,虽然有哥哥和姐姐,但因为哥哥早死,姐姐进宫成了皇家人,话不能乱说了,所以有等于没有,根本就不算,于是他自己就当自己是独出。 这个只说对了一半。宝玉之所以说自己没有亲兄弟亲姊妹,说自己是独出,更多的其实跟他的成长有关。 虽然,我们都知道,他是有哥哥和姐姐的,但是这个哥哥和姐姐,都比宝玉大了很多。 原文明确提到,宝玉是王夫人年将迈时才生的,而且他跟姐姐元春,虽然情分是姐弟,但情状却似母子,因为年龄差较大。 而原文也提到,贾珠是不到二十岁就娶妻生子,然后一病死了。元春既然是进宫做女史去了,自然也不会太大,结合宝钗入宫待选的年龄,元春入宫时大约也只有十四五岁。 贾珠死的时候,元春入宫的时候,宝玉多大呢?根据原文透露的情节分析,那个时候的宝玉,最多也就是三四岁、四五岁的样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亲情可能还没有清晰完整的概念,因为他很小的时候,哥哥姐姐都因各种原因先后离开了家庭。 最开始,也许宝玉对哥哥的去世、姐姐的入宫会不理解甚至难过,因为再也见不到哥哥和姐姐了,没有人再陪他玩了,但是随着他的成长,这种幼儿时期的亲情记忆会被岁月无情地抹去。 就像成年之后的我们一样,有几个人还能记起五六岁之前发生的事?所以,长大后的宝玉,不可能对有哥哥和姐姐陪伴的儿时有太深的记忆,更不要说血浓于水的亲情记忆了。 元春省亲一回,元春要见宝玉,见到宝玉后,她一把把宝玉揽入怀中,泪如雨下。宝玉哭了吗?没有!为什么没哭?那么多年没见到姐姐,好不容易见一面,应该哭一场啊。 这不能怪宝玉,他三四岁时姐姐就入宫了,元春当时十四五岁,她自然已经有清晰的记忆和亲情羁绊了,可宝玉当时还不怎么记事。 等到多年后姐弟重逢,元春一见宝玉,自然勾起了许多儿时的回忆,那时候,她还没有入宫,有父母疼爱,有祖母溺爱,每天可以教弟弟读书识字…… 但对宝玉来说,这种儿时的记忆,长大后的他一定是模糊不清的,甚至早已完全忘记了。所以,纵然他知道面前之人是她的亲姐姐,可他就如见一个陌生人一样,难以瞬间勾起亲情记忆来,也就更不可能会像姐姐那样泪如雨下。 大家一定还记得元春封妃的消息传到贾府之后,贾府之人的反应,人人面上都有得意之色,但宝玉什么反应?就跟没事人一样,完全不关心这个! 很多人还不理解,他的亲姐姐成了贵妃了,他竟然一点反应都没有!可对宝玉来说,这个姐姐留给他的亲情和记忆,微乎其微,如同一个完全陌生之人,况且他本不关心这些事,你让他怎么反应呢? 也就是说,贾宝玉的成长过程里,亲哥哥和亲姐姐这两个角色是缺失的,至少,在他有记忆以后,对亲兄弟和亲姊妹是没有清晰的概念的。 反而是跟他年龄差不多的探春和贾环,出现在了他的成长记忆中,虽然不是同母所生,但他们跟他一起成长的记忆,是无法抹去的。因为那个时候,宝玉已经渐渐记事了。 因此,宝玉跟黛玉说那番话,可不全是为了哄黛玉,也不仅仅因为元春是贵妃, 不再合适说成是自己姐姐,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亲身参与宝玉后来的成长过程,宝玉对他们自然没有什么记忆。 这也是为什么,后面宝玉为了向黛玉证明自己的心,又说了这么一番话:除了老太太、老爷、太太这三个人,第四个就是妹妹了。要有第五个人,我也说个誓。 你看,在宝玉的心目中,根本就没有哥哥和姐姐的位置,因为这两个人在他三四岁时,就已经离开了他,他对这两个一母同胞所生的哥哥姐姐,完全没有记忆,更谈不上亲情。 你要说宝玉毫无亲情观念,那也不对。宝玉这个人,还是很孝顺的,从他对黛玉说的这番话可知,至少在那时的宝玉心里,亲情还是排在第一位的。 他如果真的只是纯粹为了哄黛玉开心,大可以说,我的心中只有妹妹,再没别人。但宝玉没有这么说,他很实诚,而且没有把黛玉排在第一位。 这才是正常的男人,这才是真正的男性该有的思维。 如果一个男人口口声声说为了爱情可以放弃亲情,为了一个女孩可以放弃父母家人,那这个男人一定不值得托付终身,因为再美好的爱情,最终也会蜕变为亲情。 基于宝玉的成长环境,他说自己没有亲兄弟姐妹完全是合理的,是可以了解的。毕竟哥哥姐姐,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此后很多年,再没有出现。 而他一直在祖母身边长大,与湘云一起,与三春一起,与黛玉一起,这样的亲情记忆,自然不可能让他对亲兄弟亲姊妹有什么概念和记忆,甚至在内心深处,默默生出了没有兄弟姐妹的想法。 少读红楼
正在载入...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