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在传说故事中,他是世界第一个觉者,也是伟大的先哲,他创立的佛教经存在了2600余年,至今依旧生生不息延绵不绝。

自从公元前5世纪左右,这2600年来,随着佛学的广泛传播,佛教成为了今天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信众不计其数。但是相信大家始终有一个迷惑,那就是,既然这么多佛教信众,在释迦牟尼佛之后,为何再也没有见到一个成佛的人呢?

虽然释迦牟尼已经名扬四海,但是关于他的故事以及所悟的核心思想却很少人知晓,他究竟悟到了什么,能被称为佛陀?今天让我们走近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富贵与修行,人生的选择

释迦牟尼出生于释迦王族,是释迦国的王子,生来坐享荣华富贵,生活锦衣玉食。释迦牟尼从小就天资聪颖善于挖掘探究事物背后的本质,因此,尽管富裕殷实的生活令其对人间病苦知之甚少,而母亲的过早离世很早就在他心里埋下一颗探究生命本质的种子。

释迦牟尼当时生活的时代大小邦国纷争不断,而且古印度种姓制度严苛,看到底层百姓受着雅利安人的压迫,苦于种姓的枷锁,他大受震撼。

当释迦牟尼有机会走出皇宫,看到城外百姓因种族压迫弱肉强食,万物逃不出生老病死,他内心受到强烈的冲击,自小在他心中那颗探究人生的种子也开始生根发芽。

他坚信世界上存在一种东西,能指引人们从痛苦和死亡中脱离,但是这个“东西”在他当前所精通的“婆罗门”教义中是找不到的,为什么有人生来富贵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有的人仅仅为生存就已经拼尽了全力,而且所有的人又逃不过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则。

直到有一天,他终于意识到,他所找寻的“解药”,并不在教义之中,而是要通过亲身体验和内心觉悟,于是二十九岁的释迦牟尼离家出走,寻找真实的“自我”,探求生命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苦行与顿悟,修行的抉择

释迦牟尼选择了长达六年的苦修生活,在这六年的时间里,他先是逐家逐户地乞讨苦修,随后又跟随圣者卡拉玛学习四禅八定

释迦牟尼天资卓越,其修为迅速精进,但他很快意识到自己尽管苦修能带来一定的修为提升,却也容易导致身心俱疲。

同时,世间的“五欲”诱惑又容易让人沉溺于安逸之中,这对修为的提升极为不利。于是,他开始反思:极端的苦行是否真的能揭示人生的真相?因此,释迦牟尼决然转身,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探索。

在一次旅途中,他经过一个城邦,耳边传来一阵悠扬的琴声。

他注意到,不远处琴师在弹奏时,琴弦若过于紧绷,琴声便会变得沉闷;而琴弦若过于松弛,则无法准确找到音调。

这一幕让他领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