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 崇山修竹图
纸本水墨 112.5×27.4cm
台北故宫博物馆
沈周的山水画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四十岁前为早期,属于基础积累阶段;四十岁至五十岁为中期,属于成熟阶段,以“细沈”著称;五十岁左右开始为晚期,属于变法阶段,以“粗沈”著称,用笔粗放老辣。
这幅图属于沈周中期成熟阶段的作品,构图繁复,出于王蒙,构图上,与青卞隐居图()有相似处。
《青卞隐居图》元 王蒙 上海博物馆
我们可以看到两幅图的主峰构图,以及在皴法上的传承关系。沈周这个家族与王蒙渊源很深。
王蒙既与沈周的曾祖关系很近,沈周家收藏有不少王蒙的作画。沈周的老师杜琼也和王蒙有渊源。家世和师承,都和王蒙有很深的关系。
最上面的题跋是乾隆叔叔的:崇山不籍白云高,修竹清溪护野皋。设拟兰亭修禊事,右军笔阵谁能操。
崇山峻岭不需要借助白云来彰显其高耸,修长的竹子与清澈的溪流守护着野外的草地。设想在此地举办如同兰亭集会那样的修禊活动,王羲之(右军)那挥洒自如的书法技艺,又有谁能够掌握得了呢?
这幅图的山势挺有趣,崇山峻岭,山峰顶部大部分都有个平台,正是聚会雅集的好去处呢在!
沈周的题跋:水墨微踪认始真,品题流落两伤神。瞻鸟援止知谁屋,化鹤能来待故人。白发聊随山玩世,青毡虽在物何珍。悠悠往事诗重诉,又是浮生一梦新。此图旧与马抑之,辗转以规。所化题者人惟匏庵如醺在余并抑之以规皆化去,感慨乃有此篇。辛酉七夕后一日沈周。
这幅图流传的踪迹奇妙,细看原来是自己年轻时候画的,画作的题跋看后令人双心伤神。望鸟飞翔停留却不知是哪家屋舍,化鹤归来是否能再见到昔日故人。白发已生,姑且随山水逍遥玩世不问世事,青毡虽在,但世间万物又有何值得珍重。悠悠往事只能通过诗篇再次诉说,这一切又仿佛是浮生中的一场新梦。此画曾属于旧友马抑之,辗转到刘竑手上。题画的这些人中,只可惜匏庵先生(吴宽)远在朝堂,而马抑之、刘珏、文林等都已离世,心中感慨万分,于是写下这篇诗文。
辛酉年,是1501年,此年沈周74岁。马愈,生卒年不详,字抑之,号华发仙人,马轼子。清钱谦益《列朝诗集》曰:“抑之能诗善书,纵佚不羁,人号为‘马清痴’”。天顺八年(1646)进士,官至刑部主事。能诗文,善书法,工山水。与杜琼、剑珏等齐名。马愈晚年定居苏州,与吴门画派之首沈周祖孙三世交往,诗画倡和极密。
这里有刘珏、吴宽、立斋的题款。下面还有文林的题款。
“柳暗花明入凰城,壮游不劝别离情。贾生袖里多长策,欲为君王致太平。”这是刘珏对其弟弟的勉励。
“吾弟以规角艺男宫,因题沈启南山水,以期其远大,时成化六年春终,完庵刘珏廷美识”这是刘珏记录这幅画的题识的缘由。
吴宽写道:刘子读书处,茆斋水木间。杖藜何日去?相与共穿山。
文林写道:辋川图画渭城诗,千里相看有所思。老画碧桃山色在,刘郎去后沈郎悲。刘完庵,沈石田皆以诗画擅名,壬辰春,玩庵卒,而以规持是画在京邸索题,因录如右。八月廿六日,文林识。
根据题款,大致搞清楚了。
1470年(成化六年)春仲其弟刘竑春试入京,珏因其弟“角艺南宫,以期其远大。”而题此幅为赠以壮其行,1472(壬辰)春刘珏逝去,仲秋刘竑持此图求吴宽、文林题,时三人同在京城。
沈周看到了这些题跋后,怎能不悲伤啊,特别感怀。
这种崇山峻岭,悬崖断壁,有大块面的斧劈皴。间以大量短披麻皴、少量短披麻皴和矾头皴。笔法细致绵密,还未脱于王蒙。
沈周所画的,是刘竑在太仓穿山的书斋读书的情景。三十一年(1501)后,沈周重见到这幅画,感怀故友,又作长长的题跋。
构图狭长紧凑,特突出其高。中景偏右的主山陡直险峭,右侧笔直悬垂的瀑布,与高挺的松树呼应,加强了纵向的动势。皴法因山体不同而变。正如后世的石涛所写的:
必因峰之体异,峰之面生,峰与皴合,皴自峰生。峰不能变皴之体用,皴却能资峰之形势。不得其峰何以变,不得其皴何以现?峰之变与不变,在于皴之现与不现。皴有是名,峰亦有是形。(《石涛画语录》)
这就是刘以规的读书处,深山里,竹林山间溪水边,筑造草堂,半隐半读。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高山是大气象,踏踏实实读书是做工夫。在此图,正是很好地体现出这点。
好,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