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圭(1842-1903),字小池,江苏江宁(今南京)人,23岁受聘任宁波海关副税务司霍搏(秘书)。太平军占领金陵后不久,李圭为太平军裹挟而去,被迫加入其中,他记录了自己在太平军的种种遭遇,后写成《思痛记》一书。
此书可谓笔笔皆是血,惨之又惨,其中很多内容让人不忍细读。而李圭本人文学功底深厚,细节之处,若针若线,百多年之后再读,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民国著名文人周作人在看了此书后,感叹道:
“我看这本书前后几四十年,大有韦编三绝之慨,每看时或不看而想起时,辄发许多感慨。”
今天,我就来为大家讲述李圭的故事。
由于笔者《历史亲历者》系列中的几篇文章遭到了抄袭和洗稿,甚至有人把笔者一篇文洗成数篇来发送。而写现在这一篇也花了许多时间,为防止再被抄袭和洗稿,所以我就不给出文献出处了,需要原文献者,可以付费阅读后私信我。
由于此文的字数比较多,约在16000字左右,所以分成4次来发,每天一章,4天发完。
▲李圭本人像
李圭的家住在金陵聚宝门外乐台乡村,距城50里,名叫夏庄。此地山环水抱,堪称乐土。李家在此聚族而居,延绵十余世。
太平军占领金陵之后,清军设大营围困,大营后被太平军击破,此时虽然偶尔有太平军经过夏庄,但是庄里人都先行躲避,并且太平军也有安民一说,所以并没有遭受到骚扰。
后来,清军又设置了大营,太平天国李秀成、李侍贤、杨辅清等将领采取围魏救赵的方式各率10多万大军由皖入浙,清军被迫分兵救援,清军大营兵力削弱,陈玉成则率大军向清军大营而来。
▲南京鼓楼清朝老照片
李圭曾祖一家人40多口人,避祸到15里外天印山脚下的一个村庄,此地距离清军大营约有30里。当时下着大雨,衣物尽湿,不能行。晚餐过后,村东北角火起,全村瞬间喧哗沸腾,避难者纷沓而至,哭喊声一片。一问方知,大营已破。当天夜里,整夜无眠,家族中的一些女眷要自尽,李圭和族人一起苦劝方止。
天亮之后,李圭和族人也不知道去往何处,族中的妇女表示愿意回家,死就死在一起。众人遂在无处可去之时选择了回家,但是车夫在昨天夜里就已经逃命去了,此时也无法重新雇人,而警报接连传来,众人只得扶老携幼,或背着子女,冒雨而行,天快黑的时候终于回到了家里。李家人此时的情况是:
狼狈无人形,四顾火光烛天,人心恍然,妇女自裁者络绎不绝,见之不能止,呼抢而已。
该来的始终会来。
十五日,大平军大队人马到来,李圭和叔侄辈赶紧躲到草田之间,等到晚上太平军离去才敢回到村里,村里的情况让李圭心碎欲绝,包括他妻子、母亲在内的近20人遇难:
男妇及仆婢已死亡散失始尽,存者余祖惧祸及幼小弟妹十数人,亦皆奄奄一息,哭不成声矣,是夜各处寻觅妇女尸,得余祖母徐孺人、伯母杨孺人、母朱孺人、叔母蒋孺人、高孺人、钱孺人、陈孺人王孺人,张氏、刘氏及余配毛氏并诸姑嫂弟妇姊妹几二十人。
但他也没有时间来悲伤,急忙寻了地来将死者埋了,也没有时间办丧事,因为还要安慰老者,安抚年幼者。这天夜里是在悲愤、伤痛和忙碌之中度过的。
十六日,料想太平军还会到来,田间也不敢躲了,就将老幼藏在了佃户的一个草屋之中。李圭又与一伯、五叔、一兄、五弟等13人藏在一窄巷之中,巷门处用一大橱遮挡,全族的金银细软也跟着藏在此处,多达100多箱(笔者注:此处可以看出李家是当地的一大族)。
为何不远走而藏在此处,作者没有说,但料想是因为细软、财物太多,根本无法带走,所以不得已出此下策。
前两日,太平军并没有发现他们的藏身之处,四叔还外出打探消息,回来则躲在三进扶梯后面。
李圭也想出去找家族中遗落者前来躲避,被三叔严斥:
自己不知死所,犹欲出而寻人耶?……
三叔的话还没有说完,就听见外面有哨声,太平军在楼上楼下大肆搜寻,听闻第五进家堂内传来大声哀嚎之声,有族叔等人被搜了出来,太平军对其殴打索银,并说:“如此大堂,何得无银。”又听见刀劈之声,叔侄等人已经命陨。
天快黑的时候,一名太平军发现了大橱背后的异样,遂将其搬开,李圭等人和这名太平军目光碰撞在一起。这名太平军披红绉衣,面目凶恶,也不进去,只是大喊:“出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