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们在读太平天国这段历史时,会有一个疑问:湘军总兵力不过数万而已,而太平军是数十万之众,为何太平天国最后亡于湘军之手呢?
九江、安庆、天京的城破,湘军无一不是以少胜。太平军作战不可谓不勇敢,九江林启荣、安庆叶芸来都是死守不投降,军民与城共存亡。
太平军凭借坚城,在人数上有巨大的优势,而将士一心,共同抗敌。有地利、有人和,为何就最终亡于湘军之手呢?
天京保卫战时,数十万太平军硬是被几万湘军围得喘不过气来,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02
我们来看看几场战役的具体情况。
安庆保卫战中,曾国藩手下人记载了陈玉成最后拼死救安庆的场景。
“贼见不可攻,其逼胁为前队之众已尽,乃退。凡苦战一日一夜,贼死者万数千人,我军死者百余人,用火药十七万斤,铅子五十万斤。”
双方100:1的伤亡比,属实惊人。怎么打出来的呢?
曾国荃到达安庆城下,深挖数道壕沟,一道围安庆,一道阻击援军,湘军在壕沟中间。然后在壕沟后面作垒,进行防守。
“处处皆系两层,前层拒城贼,后层防援贼”
陈玉成数次解围不成,最终只得强攻。不要怀疑陈玉成救援的决心,因为其家人就在安庆城内。
陈玉成把军队分为十队,往内猛冲,让士兵每人背一捆草,想要填平壕沟。但真打起来,尸体已经把壕沟填满,不仅如此,尸体太多,挡住了路,需要清理尸体,才能再次进攻。
“壕墙旧列之炮,装放不及,更密排轮放,调增抬鸟枪八百杆,殷訇之声,如连珠不绝,贼死无算而进不已,积尸如山。路断,贼分股曳去一层,复冒死冲突,直攻至二十三日寅刻,连扑一十二次。”
陈玉成几乎是在用自杀的方式发起了孤注一掷的攻击,但就不是攻不进去。
湘军新紧急调来了八百杆火枪,在现场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八百杆枪,是从哪里来的呢?
从上海。
当时,洋人用船将武器、弹药源源不断地从上海等地输送到安庆湘军阵地。
有人会问了,上海到安庆,要经过天京,太平军为何不炮击呢?
因为太平军害怕引起洋人参战。
天京在长江有著名的九洑洲炮台,此炮台可以扼守长江航道,太平军在此驻重兵3万把守。当时英国人呤唎等人也在此炮台上,见洋人的运输舰如往来于江上,为湘军运输物资。有人申请炮击,却被命令不准开火。
03
因为后勤通畅,湘军的枪炮、弹药、粮食都有保证。
在安庆保卫战中,湘军一天用火药17万斤,这是太平军不可能达到的数字。
湘军攻城,无一例外都是用大量的火药,比如九江城,轰开了百余丈,也就是数百米的大口子,可以想象需要多么火药。而安庆城,湘军同样是用巨量火药轰塌城墙,而得以入城。
湘军围城,可以达数年,而太平军通常围城不过半月,不行就撤军,为何?太平军后勤跟不上,缺粮食,而湘军,后勤保障完备得多。
关于这一点,湘军是看得很明白的,胡林翼说:
“我军米粮军火不绝,狗逆关内关外,城内城外之贼必难久支十五日。……贼无粮而我有粮,贼不能久而我能久。”
这一点在战场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1862年,湘军进犯天京,天京危急。
7月,洪仁玕、杨辅清回援,攻打曾国荃,失败。8月,李秀成率13王,大军20万回援天京,与湘军大战月余,还是无法取胜。那么湘军有多少人呢?2万。湘军还是用老战法,多重壕沟加壁垒,加大量的枪支、火炮,构成强大火力,加上无限后勤保障,太平军根本无法攻破。
李秀成的太平军武器装备并不差,因为其长年在江浙地区作战,积累了大量的杨枪洋炮。
曾国荃给曾国藩报告说:
贼情亦迥非昔比。查忠酋等会议于苏州,悉各路之精悍,先荟萃于金陵一路,倾苏杭所得之西洋火器,会并于此一枝,计在鲸吞我军以固伪巢。
曾国荃将湘军分为三部,两部作战,一部专心作壁垒。李秀成的精锐亦啃不下这2万湘军,湘军的防御之牢固,让李秀成付出巨大代价,却无法撼动。
04
洪秀全此时命令太平军出天京,转战安徽等地,这又是为何呢?李秀成大军加上天京守军,早已经超过30万,天京根本养不了。另外一个原因,也是想要调动湘军。
缺粮的太平军进入安徽,围攻六安,屡攻不下,因为缺粮,不久撤围。
此时,湘军围天京的军队已经达到3万,并加紧扫清外围,洪秀全又命李秀成回援天京,李秀成只得带着20万大军回京。
此时,九洑洲炮台已经失守,太平天国遭遇了建国以来最大的损失。湘军用炮火猛攻渡江的太平军,而缺粮又导致了大量太平军饿死,20万大军最终进入天京城内的太平军不到1.5万人。
其实,即便20万大军全部进城,以天京的粮食,根本无法承受,结局还是饿死。
05
湘军以少胜多的重要原因在于强大的后勤保障,这是国力的体现。清朝运用国力优势,借助洋人的力量,最终形成了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
而曾国藩把这种后勤优势发挥到了极致,湘军的“结硬寨,打呆仗”,应该称之为“强后勤,结硬寨,打呆仗”才对,没有强大后勤保障,曾国藩的战法就如空中楼阁,无法施展。
天平天国败于湘军之手,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后勤保障的差异,却是最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