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小番茄
前几天,闺蜜跟我吐槽。
自家孩子最近不知道抽了什么风,着魔一般爱上了“拆家”。
他趁着父母不在家,将家中的家具、小型电器拆卸一遍,经常搞得满地零件,偶尔运气好的时候还能组装回去。
闺蜜说了他好几次,但孩子总不听,搞得她很是头疼。
我听完之后,笑着跟她说:“行了,孩子有这种喜好,你就偷着乐吧!”
很多时候,孩子有一些看上去不靠谱的“行为爱好”,反而是一种积极的信号。
有人说:智商高的孩子更容易成功,情商高的孩子会更幸福。
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如果有以下4个“小爱好”的孩子,将来智商情商都不会低,家长千万不要盲目纠正。
特别“爱说话”
记得参加《爸爸去哪儿》的时候,大家坐车上山,“小话唠”贝儿看什么都新奇,问题一个接一个:
“山里为什么会有动物?”
“为什么只有森林里有动物呢?”
“土地是怎么出来的?”
简直就是一个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
有没有发现,有些孩子从小就像一个播音机一样,嘴里说个不停。
我们小区里的6岁小男孩鹏鹏就是如此。
每次看到他的时候,身边都跟着一群小朋友,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得热火朝天。
记得我家安安刚加入他们一起玩的时候,鹏鹏就对着他不停地说:
“我知道你哦,你是45栋那个安安。
这是你新买的羽绒服吗?看着很暖和诶!
对了,我们刚刚商量要一起去堆雪人,你要不要一起?”
接二连三的话语,把安安整得一愣一愣的。
鹏鹏妈妈看到这一幕,也无奈地说:“他怎么到哪都是个话痨?一天到晚说个不停,我都听累了。”
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说:
“孩子的能力是在跟人沟通中提高的,包括语言表达、逻辑思维、沟通交流以及情商的培养和发展,都是基于此而逐渐发展。”
其实,孩子在说话时,大脑也在高速运转,思考接下来要说什么,如何组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的孩子往往逻辑思维能力很强;
而且,一个能说会道的孩子总能得“人心”,嘴巴甜,走到哪里都很受欢迎。
作为父母,千万不要打击孩子的表达欲,多一点耐心,认真倾听孩子,并给予 回应。
平常让孩子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并教导他们一些说话的礼仪,便能让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如虎添翼。
喜欢“搞破坏”
2018年,浙江衢州高中生饶依珂,获得第18届“明天小小科学家”称号。
而她成功的原因也很让人咂舌——从小喜欢拆东西。
小时候的她,就是很多父母眼中的熊孩子,喜欢拆玩具,到处搞破坏。
上到房顶的电灯、下到拖地的拖把,淘气的她,总是动手拆一拆、装一装。
但她的父母从来没有阻止她的破坏,也没有压制她的好奇心。
也正是因为如此,她的探索欲特别强,爱动手爱创作,她的多项发明已申请了国家专利。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
很多孩子搞破坏的行为让家长头疼不已,其实,在拆东西的过程中,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大脑都得到了充分的开发。
敢于动手探索的孩子,才能积累到更丰富的感官体验,形成自己独有的思考方式。
还记得因为独自设计出一辆自动驾驶自行车出圈的B站博主稚晖君吗?
稚晖君从小就对电器感兴趣,家里的电视、音响、钟表、收音机……都曾惨遭他的“毒手”。
然而父母从来没有责怪于他。
反而特意为他找来一些旧的、坏的电器,让他继续拆。
在父母的大力支持下,他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开发,探索欲也越来越强。
从大二起,稚晖君便陆陆续续参加了不少比赛,获得了从校级到国际级大大小小近40个奖项。
他在离开华为之后,也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如今已经推出5款不同的智能机器人。
而他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与他小时候“拆家电”的爱好息息相关。
如果你家孩子有喜欢乱拆东西的“小爱好”,家长没必要急着阻止他们,可以给他们腾出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时间。
让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充分发展,这样更有利于孩子的智商发展。
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在生活中,我们常会发现这样一类孩子,特别喜欢自己一个人呆着,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也不爱和人交流。
央视的纪录片《零零后》,其中有一个叫一一的小女孩。
当其他小朋友组团去玩时,一一总是一个人玩泥土、看书、睡觉、吃饭;
当别人都是搭伴吃饭时,一一就喜欢独享午餐时光。
看到这一幕,不少大人都会觉得一一有些孤僻、不合群。
但事实上,在10年以后,一一却变得越来越优秀,和其他孩子相比,做事情更专注、也更投入。
虽然她性格依旧内向,但是也深受好友喜爱,面对镜头也很自信。
其实,喜欢沉浸在自己世界的孩子,并不是自闭或是孤僻,而是专注力强的表现。
就好比学习和思考,只有注意力集中,才能避免上课走神、成绩下滑、写作业拖沓等坏习惯。
爱因斯坦童年也是如此,他总是一个人待着,不和小朋友玩,他不喜欢孩子们玩的打战游戏,也不喜欢坦克、军车、刀具枪械等玩具。
即便是家里来了客人,都不会主动说话。
但是爱因斯坦的“木讷”,并没有成为他成功的绊脚石。
他善于思考,把自己全部的时间与精力,花费在科学研究上,并通过不断努力,完成了伟大的科研创举。
作为父母,要允许孩子独处,允许孩子不合群,不要轻易打扰孩子的独立精神世界。
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小宇宙,与世界交流的方式都是不同的。
而一个善于独处、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往往更能发现自我,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潜力。
特别“贪玩”
李玫瑾教授曾说过:“会玩”的小孩往往更优秀,学习成绩更好。
因为在游戏过程中,身体会分泌出更多的多巴胺、血清素。
这些物质会让孩子心情愉快,还能让大脑快速运转,学习时更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博主@诞姐曾分享自己的经历。
她小时候,经常上蹿下跳,点火点鞭炮,挖坑搭房子,玩很多乱七八糟大开脑洞的东西。
但父母从不因为占用了“学习”时间而干涉她。
因为在玩和体验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她的思维格外开阔,总能联想到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去掌握书本里那些难懂抽象的概念。
比如立体几何的各种公理,她立马想象出泥巴搭建的房子;
讲到函数,她就能立刻想到挪动小汽车速度不同而导致的时间不同。
要知道,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理解新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孩子自我探索的重要时刻。
在玩耍中,孩子们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人工智能计算机围棋程序“阿尔法狗”背后的创造者戴密斯·哈萨比斯,也是从小就喜欢玩,一开始对围棋着迷,后来又对计算机编程着迷。
因为对玩的执着,才促使他一路学下去,一路玩下去。
育儿专家王人平曾直言:孩子的学习本质,其实就是“玩儿”。
会玩的孩子,学习起来专注度更高,大脑更活跃。
所以,当孩子偶尔“贪玩”时,尽量不要阻拦,多给他们一些自由的空间,允许孩子去玩耍、去跑跳。
这不仅是给了孩子自由发展的机会,也是给了他们一个快乐的童年。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
养育孩子,一定要尊重孩子的个性。
有的孩子像太阳一样,热烈明亮、活泼好动;
有的孩子像月亮一样,温柔皎洁、安静美好。
而父母的使命,是理解和悦纳每一个孩子的不一样,是关注并呵护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需求,然后允许他以自己独有的姿态绽放。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找到心之所向,肆意奔跑在理想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