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牧青野
我从未想过,“自杀”这个词,会出现在我的学生身上。
有天晚上,我接到一个家长的电话,她说在儿子的日记本上, 看到了满纸“自杀”的字眼。
一直以来,她都骄傲于自己有一个所有人都羡慕的“别人家孩子”。但直到打开儿子的日记本,她才知道,原来在她看不见的地方,她儿子早已不堪重负。
电话最后,她对我说,决定暂时把工作的事先缓一缓,好好陪一陪儿子。
当时挂完电话,我内心也是五味陈杂。
这位妈妈的原生家庭条件非常差,也许是吃了太多贫穷的苦,所以在有了儿子后,她就想拼命挣钱,恨不得把世间最好的一切都捧给儿子。
可现实生活中,谁都只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
很多人即使拼尽努力,也很难走到金字塔尖,换回让孩子一生无忧的财富。
更多的,是放弃了陪伴孩子,还要被命运的洪流无情鞭笞。
就像她所说的,这些年奔波于工作,总觉得自己多累一些,孩子未来就轻松一些。
但却忘记了,孩子不会在原地等待。等她忙完了,孩子也长大了,有些亏欠和遗憾,也很难再回到过去重新弥补。
这些年越来越发现,人一旦过了35岁,尤其是过了40岁。
就越会认清一个养育真相:
孩子的未来,我们预判不了。
因为生命自身的精彩,本就源于未知和各种可能性。
既然不能通过预判给孩子“绝对的安稳”,不如回归本质,尽父母事,听孩子命,只托举,不强求。
正如人民日报发文所说: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恩情,不是生恩,也不是养恩,而是托举。
父母只需托举好孩子的现在,至于他们的未来,自有他们自己去成就……
父母的认知
决定了孩子被托举的“高度”
有段时间,我特别沉迷于刷一些如何帮助孩子学习的文章。
确实也刷到了很多学霸父母在网上分享的可贵经验:
1、要分析每门课的投入和收获,保证“总分最大化原则”。
不要盲目把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到某一门课中。
2、孩子写作业磨蹭、效率低,是因为孩子注意力难集中的根源在于焦虑。
而焦虑是因为孩子对新学的内容不熟悉,不成体系,所以才有畏难情绪。
所以责骂孩子没用,安抚和鼓励,或者直接帮助辅导,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
3、不要直接给出解题方法,而是要引导孩子分析解题思路背后的为什么。
比如为什么这样解?这样解的依据是什么?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解?
然后再让孩子讲出来,直到吃透这类题为止。
4、不需要盯着孩子学习,但要定好目标,并注重孩子的学习规划。
而且要在孩子偏离规划路线时,及时介入。
5、重视效率。
宁可不学,休息一会,也不让孩子用混日子的状态去学,因为好的习惯不容易养成,但坏的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
当时看完这些内容后,我才意识到:学霸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学霸”父母。
只是,“学霸”父母,不是指拥有多么高深的知识,而是父母的认知,要走在孩子前面。
一个孩子最难翻过的山,是父母低认知的山。
父母的高认知,可以拓宽孩子前行的路。
有句话说,父母的认知上限,决定孩子的成长下限。
功利心重的父母,教不出为了理想无畏前行的孩子;
精神贫瘠的父母,也养不出内心热烈丰富的孩子。
所以你会看到:
越是认知高、眼界开阔的父母,他们越能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然后要么通过学习去成长自己,要么借由他人的力量。
总之,他们会提升自己认知的高度,然后去托举孩子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人生三观。
父母的觉知力
决定了孩子被托举的“力度”
《家庭的觉醒》中写过,童年的经历给我们创造了一种样板,我们在这种样板上构建人生。
而托举的重要性,也恰恰就在于此。
一个孩子长大后的人际关系和行为处事,其实都是父母养育模式的衍生。
看过一位心理学家分享的案例:
一位咨询者向心理医生倾诉,说每当青春期的女儿在她面前莫名其妙发怒,完全无法沟通时。
她就仿佛回到了自己幼年,和自己父亲相处时的不开心经历。
这会让她想要像小时候一样,要么躲开,要么同样大喊大叫。
她说自己现在越来越厌烦女儿,甚至只要女儿一开口,就觉得痛苦。
心理医生告诉她,她只是把痛苦投射到了女儿身上。
她女儿的行为,只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她自己的过往创伤。
真正让她痛苦的,是她在原生家庭中经历过的伤害,而不是女儿当下的一些不成熟行为。
所以想要解决她和女儿的问题,她首先要觉察到自己身上没有解决的问题,只有她自己的问题解决了,才能有心力去应对她女儿青春期的问题。
其实我认为,觉知力,更多的是一种了解自己的能力。
一个了解和认识真实自我的父母,才能真正养好孩子。
因为这样的父母,才能区分虚假的自我和真实的自我,他们能在出现亲子养育问题时,意识到问题是由虚假自我衍生的,还是由真实自我衍生的?
所以说,如果我们无法完成自己的修行,又怎么能有足够的能量去托举孩子?
就比如有段时间,我女儿午睡醒后总要闹脾气,我也每次都要被她气到崩溃一次。
直到某一天中午,我心情非常好,所以在女儿闹脾气的时候,用了温柔而坚定的语气,对她明确了我的底线,也告诉她我愿意去包容她想赖床的情绪。
结果出门的时候,女儿意外地亲了我一下,说:“妈妈,你真好。”
当时我突然反应过来,那段时间我的关注点全部都在我“女儿起床气特别大”“她为什么总是无端闹情绪”中,却忽略了根本的问题在于我自己的状态不够好。
因为那段时间,我身体出了问题,所以每次起床时,我自己会先抱怨几句,然后看到女儿有任何一点不符合我心意的行为,都会用恶意贴上标签并无限放大她的行为。
所以不是孩子要改变什么,而是我这个做妈妈的可能需要改变点什么。
孩子,是可以帮助父母觉醒的。
当我们把孩子当做一面镜子,从中照见我们自己的不足,并作出改变后,才能回归到正常能量的状态,去用真实的自我养育孩子,并给孩子真实可靠的养育托举。
父母的情绪
决定了孩子被托举的“温度”
每次在网上看到父母辅导孩子时,被气到住院,甚至失去生命的新闻时,我都忍不住后怕。因为我也曾和他们一样。
有人说,一等妈妈用智慧解决问题,二等妈妈用资源解决问题,三等妈妈用情绪解决问题。
我就曾是那种彻彻底底的“三等”妈妈。
记得那时候女儿刚上一年级,因为年龄太小,总是握不好笔,写不好字。
每次看到她叮嘱完又做错,我就忍不住一通大吼。
后来看到知乎上的问题“父母陪孩子写作业,到底陪的是什么?”
一位网友的回答特别戳心:
父母陪的是孩子的情绪。
是当孩子做得不好时,给他们以鼓励;
是当孩子做得好时,给他们以肯定;
当孩子累了时,不指责、不抱怨,托着他们的情绪,给他们以安慰和支持。
心理学专家贺岭峰也曾说过,在孩子的成长中,父母给予的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孩子在长大后,无论经历什么,内心都会存在的温暖的光。
说白了,亲子教育中,父母的情绪如何,决定了孩子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回忆。
一个总在父母身上体验负能量情绪的孩子,长大后很难变得阳光乐观。
是啊,我们当父母的,总说为了孩子,但大多数时候,我们连情绪稳定都做不好。
当然,做情绪稳定的父母,并不是让我们做无情绪父母,而是如何去转变思维,处理好我们的情绪。
这里分享《不愤怒的父母》中给出的一些处理情绪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1、宽恕的艺术
父母有权利失望、生气、愤怒,孩子也有权利不听话、不懂事。
宽恕我们是不完美父母,也宽恕孩子是不完美孩子。
2、同情的艺术
父母首先要意识的一点是,孩子来到世间是很无助的。
孩子依赖我们,所以才会向我们索取。
当然,我们只是理解孩子的无助、脆弱,但无需无底线,无原则地纵容孩子。
3、感恩的艺术
网上经常有人笑谈,孩子这种生物,基本都是一睁眼看着就烦,只有睡着的时候才是天使。
那么,当我们因为养育的繁重而情绪失控时,可以试着把注意力放在养育中一些美好的事物中。
以此感恩与孩子的相遇,感恩彼此互为母子的缘分。
4、信任的艺术
其实你有没有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发怒,不过是源于对他们未来的担忧。
这种担忧激发了我们的恐惧,然后又转变为负面情绪宣泄给了孩子。
所以,有时候多信任孩子一些吧,你会发现,他们的人生,并不会像我们所担忧的那样去发展。
被一段话看到泪目:
别总想让孩子做到最好,别总埋怨自己给孩子的不够多。
我们就是最好的父母,我们养育的也是最好的孩子。
心态阳光,一切随缘吧。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做不成大树,就做棵小草,做不成雄鹰,就做一只小雀。
我们当父母的,尽力去提升一些自己的认知,尽可能觉察一些自己身上的问题,尽量给孩子多一些温暖的情绪记忆。
这样,就已经很好了。
我们尽力托举,让孩子的成长不留遗憾。
他们的未来,便会照着生命本来的样子,光芒万丈……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