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1934年,朱自清写下散文《南京》,隔着90年的时光,他的描述被更多人读懂。而今在长江北岸,一座拥有全国唯一百年历史且保存完整风貌的浦口火车站,正因朱自清,因他父亲的“背影”,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视觉中国供图

两个月前,浦口火车站以全新的街区风貌重回大众视野。据统计,自开街以来,前往“中国最文艺火车站”的游客已超百万人次。为何文艺?以何文艺?近日,央视知名主持人朱广权在浦口火车站月台上捧读的《背影》,或是给出了答案。“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朱自清1917年北上求学,在浦口火车站与父亲话别,此后写下这篇饱含深情的散文名作。

一个背影,触动了国人一个世纪。为重温朱自清笔下那些动人心弦的文字,探秘浦口火车站的历史印迹,12月7日,南京江北图书馆特邀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陆远,与百余名读者漫品朱自清的人生与文学,以那篇脍炙人口的《背影》为引,生动解读浦口火车站街区的文化底蕴。

“其为人也,温美如玉,外润而内贞。”借用著名作家沈从文对朱自清的评价,陆远通过大量的老照片,展开了对朱自清的家族、人生经历与婚姻的介绍。“和很多民国才子一样,他的人生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见证了中国民主革命兴起与震荡。即便生活清苦且常年受胃病折磨,他仍然为了民族气节拒领美国救济粮。虽然他英年早逝,但短暂的50年间,朱自清为我们留下了众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浦口火车站小广场上,有一尊戴眼镜、穿长衫、面容清癯的朱自清雕像,总体采用青铜材料雕成,唯有人物手中的橘子色泽鲜艳。今天在场的很多读者应该都与这尊雕像合过影。”伴随着对朱自清经典之作的深度剖析,陆远以一张雕塑照片引起现场读者的情感共鸣,“《背影》承载着中国现代文学非常重要的文化情感和文化意象。当年站台告别时,朱自清才19岁,他与父亲之间的故事,如今仍在跨时空讲述着。其故事发生地也成了南京的一处文化新地标。”

一篇回忆散文联结着一座百年老站,延伸出一个城市空间,再引出一段文化记忆。在陆远看来,历经打磨的浦口火车站街区之所以能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是因其体现了一部中国现代史的厚重底蕴,完成了一座城市空间更新的有益探索,展示了一种文化记忆传播的多元形态。

“津浦铁路修建、宋教仁遇刺、孙中山灵柩运达南京、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一座火车站,半部现代史。”陆远感慨,浦口火车站不仅是城市文化标志,更是一段段鲜活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无数人的悲欢离合与家国情怀,“游客去那里不要光顾着拍照留念,更重要的是去看历史遗留的实物,感知文化传承的独特魅力。”

江南时报记者 杨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