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提高电动汽车关税,再要挟中企用“技术”交换欧洲建厂补贴?欧盟终于还是露出了本来面目,什么打压?现在都改明抢了是吧?
说到电动汽车,之前欧盟不顾其内部矛盾和我国的反制裁措施,执意要对我国的电动汽车出口增收关税。为了躲避高额的关税,不少车企也就决定把厂房直接建在欧洲。
可是在欧洲建厂的费用又岂是一笔小数目呢?对此,欧盟拟出了一条规定,大概意思就是想要拿补贴就拿电动汽车的核心电池技术来换!
对于欧盟这种“狼子野心”的行为,中国企业到底会如何选择?欧盟又为何会选择使用这样“强盗”的行为呢?
欧盟的“如意算盘”
面对中国电动车的强势崛起,欧盟祭出了“组合拳”——一方面,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摆出一副“贸易保护”的姿态;另一方面,又抛出“补贴”的橄榄枝,试图引诱中国车企在欧洲建厂。
这看似矛盾的操作背后,实则暗藏着欧盟的“如意算盘”。欧盟打算利用对中国的电动车征收的关税,来给中国车企在欧洲设立工厂提供资金支持,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获取中国车企的技术。
这种“左手换右手”的操作,不仅可以让欧盟表面上维持对华强硬的姿态,还能暗中获取中国先进的技术,可谓“名利双收”。然而,欧盟的这番如意算盘,却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
首先,欧盟承诺的补贴,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美好。德国和瑞典停发了电动车补贴,法国也把补贴条件收紧了。这表明,即使中国车企真的在欧洲建厂,也未必能拿到欧盟承诺的补贴。
欧盟的补贴承诺虽然可能实现,但具体补贴数额和时间点还是挺不固定的。因此,欧洲经济一直不太景气,这让欧盟的补贴政策显得有些不明朗。
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欧盟能否长期维持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补贴,是一个未知数。如果欧盟因为预算压力而削减或取消补贴,那么中国车企将会面临巨大的损失。
欧盟强制转让技术,这实际上就像是利用技术来敲诈勒索。这样做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还影响了国内企业的正当权益。
如果中国车企屈服于欧盟的压力,交出核心技术,那么将会失去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技术就是企业的命脉
中欧之间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博弈,远不止于关税和补贴,更是一场技术与市场的角逐。大家对欧盟对咱们国家技术的强烈兴趣,其实大家都清楚。
早在2012年的光伏谈判中,欧盟就曾试图通过施压,获取中国光伏企业的技术。而这一次,欧盟故技重施,甚至变本加厉,将技术转让作为市场准入的条件。
欧盟这种做法,就像用技术手段限制了别人的选择。这些人想通过开放市场给优惠,让中国的汽车公司把关键技术让出来。这种做法,不仅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原则,也损害了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商务部强调,外国公司在中国进行技术交易时,必须基于双方自愿,不能强迫进行技术转移。欧洲车企在新能源汽车方面落后于中国,因此他们对中国的电动车技术非常感兴趣。
一些老牌欧洲汽车制造商,比如奔驰、宝马和奥迪,都在积极寻找与中国企业的技术合作,有的甚至开始引进中国的电池技术。看来中国在电动车技术方面,已经跑在了欧洲的前头。
然而,欧盟并不满足于简单的技术合作,他们想要的是完全掌握中国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以便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中国车企绝不能屈服于欧盟的压力。
而且技术是企业成功的命脉,我们绝不能轻易放弃。咱们中国车企既要自力更生搞研发,还得敞开大门与国际上合作,力争在新能源汽车这个领域站到世界前列。
只有和中国交好,才是欧盟的最佳选择
中欧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博弈,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地缘政治背景下中欧关系的一个缩影。特朗普可能要回来,这世界看来又不太平了。他的“美国至上”战略和贸易壁垒做法,让欧洲在中美之间进退两难。
一方面,欧洲需要与美国保持紧密的盟友关系,共同应对来自俄罗斯等方面的挑战。欧洲还得和中国维持紧密的经济关系,这样才能推动自己国家的经济增长。
特朗普的政策让欧洲在中美之间左右为难。如今特朗普再次当选,他很可能会加大对欧洲的压力,要求欧洲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这将使欧洲陷入两难境地。
若欧洲跟美国联手对华,那可就丢掉了一个大市场,还有个挺重要的伙伴。要是欧洲决定和中国走得更近,可能会遭遇到来自美国的不少压力和处罚。
并且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都是紧密相连的,谁都无法独立独行。中欧各有不少相同利益,得携手应对全球难题,比如气候变化、能源和经济发展等。
咱们得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对方的关系。通过加强对话、增进互信、扩大合作,中欧可以建立更加稳定和互利的合作伙伴关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观察者网2024-11-20《英媒披露:欧盟要强迫中企转让技术以换取欧盟补助》
在经济不太景气的当下,中欧应携手并肩,坚决捍卫国际贸易秩序,抵制贸易壁垒,助力全球经济回暖和增长。
技术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可不能随便放弃。中国车企应该坚持自主创新,同时积极寻求其他合作伙伴,例如东南亚、南美等新兴市场。
反观欧盟得好好看看自己的做法了,不能光顾着眼前的小利,而把长期发展给抛在脑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