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从今年开始,频频对中国电动汽车关税出手,贸易摩擦升级,人们一开始都以为,欧盟是为了保护本土汽车产业。

最近的报道,则让我们看到了欧盟的真实目的:原来关税、补贴什么的都可以谈,欧盟想要的我国车企的电车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欧盟的真实目的

欧盟近期对中国产业投资,出台了一系列新规,但这些规定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欧盟计划要求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在欧洲建厂的同时,必须向欧洲公司转让技术产权,作为享受补贴的前提。

这一规定初步聚焦于电池行业,并可能扩展至其他清洁技术领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外界质疑,这种要求是欧盟为以市场准入为条件,换取技术的强制措施!

与此同时,欧盟加强了对绿色技术供应链的控制。例如,在绿色氢能项目中引入严格的原产地限制,减少中国零部件的使用。

全球化,曾几何时是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自由贸易、合作共赢的口号响彻世界,如今欧盟的做法,却让“自由贸易”那么可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对华电动汽车征收关税,到限制中国企业参与绿色能源项目,再到计划要求中国企业转让技术产权,欧盟步步紧逼,招招致命。

这些事件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战略链条,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遏制中国在电动汽车产业的崛起。

电池是电动汽车的“心脏”,则是这场竞争的关键所在。欧盟头号电池制造商Northvolt的财务困境,凸显了欧洲在电池技术上的落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电池企业(如宁德时代),则凭借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在欧洲市场攻城掠地,建立超级工厂、扩大产能,对欧洲传统车企构成巨大挑战。

欧盟的焦虑显而易见,其对中国进口依赖的担忧,也日益加剧。

为了保护欧洲本土企业,维护其在全球汽车产业的领导地位,欧盟祭出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试图构筑一道“防火墙”,将中国电动汽车拒之门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欧盟的战略手段,可以概括为技术封锁和市场控制。

欧盟对中企动作频频,比如提高投资门槛,不让它们参与普通政府采购;

还对中国在欧洲的生意进行调查和罚款;还有对中企在欧洲绿色能源项目中,使用的零部件比例设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欧盟方面声称,这么做主要是为了保护自家企业,不让那些价格低廉、污染程度高的中国产品影响市场。

但这种说法站不住脚,中国造的电动车之所以便宜,是因为技术进步和大量生产,可不是什么低价倾销或不正当竞争。

至于“污染更严重”的指控,更是无稽之谈。中国电动汽车的环保性能,已经得到国际认可,甚至在某些方面领先于欧洲同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欧盟的真实动机,在于维护其在传统汽车产业的既得利益,在未来电动汽车产业的竞争优势。

更让人忧虑的是,欧盟让打算在欧盟投资的中国公司转让技术所有权,才能有资格获得欧盟的补贴!

面对欧盟这种行为,我国该怎么应对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该如何应对?

欧盟一边高喊着自由贸易,一边却设置各种壁垒,强取豪夺,这明显就是抢劫的逻辑,完全是违反了自由贸易的基本规则。

咱们国家得有长远眼光,继续秉持开放和携手合作的态度。我国持续在推动全球一体化进程,主张开放市场,抵制贸易壁垒。

即使面对欧盟的挑衅,中国也应保持冷静克制,避免陷入贸易战的泥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咱们国家得加大力度搞技术研发,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打破技术封锁的利器。

我国电动车行业之所以迅猛发展,主要是因为长期的技术沉淀和不断的技术革新。

面对欧盟的技术壁垒,中国更要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根本之法,却解决不了当前之渴,为了解决目前的无理要求,中国得加大力度开拓海外市场,减少对欧洲市场的依赖。

欧洲市场挺关键,但中国电动车行业,不能只盯着这一个市场。

中国需要积极开拓东南亚、非洲、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构建多元化的市场布局,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才能更好地应对外部风险和挑战。

当然了,中国对欧盟的强硬态度并没有置之不理,目前的双方还在“过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回转的余地吗

中欧之间就电动汽车产业的磋商,一直在紧张进行,这不仅仅是关于价格承诺和市场准入的谈判,更是一场技术主权和未来产业布局的博弈。

中方已多次强调,中国政府鼓励企业间的技术合作,但这必须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而非强制技术转让。

“玉渊谭天”的报道揭示了谈判的复杂性,欧盟所谓的“极致的不切实际的完美主义”,反映出其对中国崛起的焦虑和不信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欧盟的不断施压,我国当然也有应对的办法,限制关键电动汽车技术的出口,就是一种强有力的回应。

这不仅可以保护中国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也可以迫使欧盟重新考虑其强硬立场。

毕竟,欧洲车企在中国市场也拥有巨大的利益,中欧经济的深度融合,决定了双方难以彻底脱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将对欧洲的就业和经济造成冲击,迫使其重新评估与中国对抗的成本。

中欧在电动车领域的矛盾,只是表面现象的冰山一角。

中国在制造高端产品,像先进的医疗设备、高端光刻机和芯片等领域取得进展,这可能会导致中欧在产业上的竞争更加激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未来,贸易摩擦的范围可能扩大,烈度可能升级,简单的贸易协商可能难以解决根本问题,欧盟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

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态度相对温和,希望保持与中国的经贸合作。有些国家对中国态度强硬,倾向于和美国合作来限制中国。

欧盟内部意见不一,导致其对华立场时松时紧,这让中欧关系变得有点不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特朗普新一届政府的对华政策,也将对中欧关系产生重要影响。要是特朗普政府持续对中国施加压力,还拉拢欧盟一起行动,那中欧关系肯定会有大问题。

中国需要做好应对各种挑战的准备。

这包括加强技术自主创新,降低对特定市场的依赖,以及构建更加多元化的国际合作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中欧在电动车领域的角逐,早已不只是商业竞争,更演变成了一场地缘政治的较量。

欧盟对华贸易政策的收紧,并非偶然,而是其地缘战略调整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