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拨开历史的云烟,穿梭回封建王朝。众所周知,历朝历代,都难免会有天灾人祸导致百姓吃不上饭,轻者国力衰弱,重者社会动乱,为此朝廷可是费尽了心思派遣大臣进行赈灾。不同的人对待灾民的态度也有所不同,可是在北宋王朝,有一个人在明知灾民买不起米的情况下,依旧下令涨价,这究竟是有底气挽回大局还是彻底放弃,随波逐流?

而这个人就是范仲淹,北宋著名文豪,除了文采斐然,他还对未来的局势判断极其富有远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以说的上是他这一生的真实写照。

面对饥荒百姓买不起米,范仲淹与一般常人做法不同,直接提高米价,却获得了当地百姓们的大力称赞,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官为民,矢志不渝

范仲淹从小坚定了自己以后的道路,苦读及第,心中有着兼济天下的仁心。

“家贫志不移,贪读如饥渴。”小时候范仲淹虽家境贫寒,却阻止不了他读书的脚步。少年求学时,范仲淹家境贫寒,常食不果腹。于是他便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他的的确确做到了“家贫志不移,贪读如饥渴”。出身贫寒又如何?“我命由我不由天”。在醴泉寺里,他发愤图强,翻遍所有可读之书,钻研儒家经典,立志做清廉律己,关心人民疾苦的好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调任官职遇艰难

虽然心有远大抱负,奈何不受皇帝重用,范仲淹的官职生涯中屡屡被调任,若是仅仅是调任还好,偏偏在他调任期间还有水灾饥荒等待着他。

1021年,范仲淹被调任到泰州西溪成了盐仓监,身处黄海沿海,原来的堤坝早就失修多年,经常发生水患,于是范仲淹便组织工人修建堤坝,就是现在的范公堤;1034年,苏州地区一连接着几个月暴雨,江湖早就泛滥成灾,范仲淹便亲自实地考察,之后设计了引水方案规划,最后成功解决了这次洪涝灾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龄仍心系百姓

1049年,宋仁宗皇佑元年,60岁的范仲淹刚被调到杭州任知府一职。名义上是调职,谁不知道这又是贬官,大部分人对他都是抱有一种同情看笑话的态度,屋漏偏逢连夜雨。不久江浙一带遭遇大饥荒,据当时的记载不能自己供养自己的人卖掉自己给人为奴,若不是不得已,谁又愿意,这也从侧面反应了当年灾情的严重程度。

而范仲淹所在地杭州,米商们看到灾情中米的价值,纷纷提高米价,一夜之间,米价飞速上涨,提高到了一斗一百二十文钱,这对灾民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封建社会的百姓生活温饱已是勉强,遇到灾荒本就储蓄不多,物价现在又这么昂贵,在当时很多人都因为买不起米饿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这种情况,一般来说政府的做法是有两种,一种是由当地的政府衙役放粮赈灾,一种是从周边的省份调集粮草,可是周边很多地方政府都早就与地方豪强相互勾结,掏空了粮库,根本无力救援。

最后唯一的办法似乎只能是由官府出面压制粮价,然而范仲淹反其道而行之,非但没有压制粮价,反而下令让本地的米商提高米价百分之50,由原来的一百二十文一斗,升为一百五十文一斗。这一行为令不少人费解,一时间看不懂他的操作的大臣听说了他的做法,纷纷上朝廷弹劾奏章。

按照那些大臣的思路:现在都是已经买不起米了,要是还提高米价,这不是把百姓往死里逼吗,万一要是有胆大的领着造反他们就没有安生日子可以过了,国家又怎么会安稳。然而民间风声与朝廷反对范仲淹派恰恰相反,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事情是这样的。商人的理念一向是无利不起早,原来不光杭州的商人看到米价涨的如此之高觉得有利可图,其他地方的米商同样觉得可以。就这样全国各地的米商都被吸引纷纷赶了过来,生怕自己赚少了钱,大部分人都打着大赚一笔国难财的如意算盘。

一时间杭州的米粮迅速充实了起来,眼看着米的市场逐渐饱和。范仲淹又做了一个重要举措,开仓放粮,当时朝廷也是有赈灾粮食的,只不过被范仲淹先一步保管起来等待时机,这就解决了当时的燃眉之急。

百姓看到粮仓开放了,就都去领赈灾粮食了,不着急购买大米了,这时候米商看着自家的米没有人买,来回的运费存储费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再加上米的受潮按照原价格很可能卖不出去硬生生放坏。毕竟南方的天气本就潮湿,这样的天气状况下米的保质期也就短。米商们只好都降低米价,杭州的米价又恢复了正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地的百姓再去看先前范仲淹领导的政府贴出来的提高米价的告示,原来并不是要断绝他们生路的催命纸,相反是挽救他们生命的救命良方。于是那里的百姓都很感念范仲淹做出的决定。

文武双全扬万世

提起范仲淹,从小到大的教材读物上可谓是充斥着不少关于他的诗歌。《岳阳楼记》便是其中一篇,但这篇的背景你若是知道是在范仲淹并没有去过岳阳楼的情况下写出来的,你可否会大吃一惊?

事实上范仲淹的的确确是没有去过的,仅凭友人的一张洞庭晚秋图,便把岳阳楼记的大体风景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忍不住心驰神往。其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正是他本身的真实写照,尽管他被贬官,却依旧坚守本心,一心为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传统诗人不同的是,范仲淹能文能武,既提的起毛笔挥毫洒墨,又拿的下刀剑战场厮杀。

受父亲官职影响,范仲淹在上任初始,也开始任司理参军等军职,再加上他天资聪颖,很快就得心应手处理好军队各个事项。

并且在他在位期间,大力发展军队的改革。保障了军队士兵的基本需求,增强了战斗力,同时集中人力物力修建城墙堡垒,抵御外敌入侵。同时他还为国家培养了狄青,种世衡等青年将领,随时为他的隐退做好了完全的准备,也为日后镇守国家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他的努力下,当时的国家很快昌盛起来,再加上军队实力强劲,周边的国家基本上都不敢招惹,百姓过着和谐的生活。当时被范仲淹招降的西北边境都流传着关于范仲淹的传说,并评价他为“小范老儿心中有百万兵。”

公元1052年,范仲淹上任途中去世,时年六十四岁。朝廷对于他的贡献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