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1063年3月,54岁的宋仁宗去世。大宋朝野上下莫不哭号,举国哀痛。《宋史》记载: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

当死讯传到洛阳,市民们都自动停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以致“天日无光”。甚至影响到偏远山区,曾有官员在四川剑阁看见,山沟里的妇女们纷纷头戴纸糊的孝帽哀悼皇帝驾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仁宗时代 堪称北宋的第一个盛世

宋仁宗赵祯驾崩的讣告送到辽国: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

辽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惊,冲上来抓住宋国使者的手号啕痛哭: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仁宗时期 完成宋辽关系正常化

直到700年后,自我感觉良好的乾隆皇帝都承认:平生最佩服的三个帝王,除其爷爷康熙,另外两个就是唐太宗和宋仁宗。宋仁宗是历代帝王中屈指可数的明君圣主,他是北宋第四个皇帝,也是大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被仁宗的“公子哥”魅力所倾倒: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仁宗虽无建功立业 依然被十全老人乾隆所推崇

宋朝的文盛造就出“唐宋八大家”的乡土气息。例如三苏、欧阳修和王安石等人,都是这个时代的特产。公元1057年,苏辙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在这次晋级进士的考试中,年轻气盛、心忧天下的苏辙在试卷里写道:我在路上听人说,在宫中,美女数以千计,终日里歌舞饮酒,纸醉金迷。皇上既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也不跟大臣们商量治国安邦的大计。

当时的考官们认为苏辙无中生有、恶意诽谤,建议对之严厉制裁。宋仁宗却很淡定地说朕设立科举考试,本来就是要欢迎敢言之士。苏辙一个小官,敢于如此直言,应该特与功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轼的洒脱 只能存在于仁宗时代

彼时的苏辙血气方刚,仅仅依据道听途说便在科举考试中“妄议”。即便是在许多所谓的盛世,这种行为必定难逃诛九族厄运。宋仁宗的宽容心胸,连我们隔壁村大爷都所不及。

当时,四川有个读书人献诗给成都太守,主张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成都太守吓出一身冷汗,认为这是明目张胆地煽动造反,把他缚送京城请朝廷制裁之。谁知仁宗有自己独特的独到看法:这是老秀才急于要做官,写一首诗泄泄愤,怎能治罪呢?不如给他个官。

纵观数千年历史,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宽容苏辙或许有人能做到,但宽容四川秀才的事,恐怕只有宋仁宗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