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范仲淹不只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他还是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他的代表作《岳阳楼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这篇雄文开篇写道: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庆历三年,也就是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前一年,杭州城遭受百年难逢的灾荒,庄稼几乎颗粒无收,杭州城内外哀鸿遍野,灾民买米的都买不起,只能眼睁睁饥饿致死。

但谁也没想到,杭州出现大型旱灾时,范仲淹此时只顾着和高官寻欢作乐。

在百姓们买不起米,只能挨饿的情况下,范仲淹甚至还让米商继续抬高价格。

范仲淹究竟为何这样做?他真的做到了后天下之乐而乐吗?

心系百姓

在宋朝的庆历三年,民间百姓就因蝗虫灾和洪水闹得民不聊生,许多庄稼地里的粮食都一干二净,杭州的灾情异常严重,灾民许久都没有吃过一顿饱饭。

就在这时商人们也拿准看灾民的心态,大肆抬高米价,曾经90文一斗的米卖到了120文一斗,虽然有了米,可还是有很多贫穷的百姓买不起米吃。

出现这种情况后,朝廷也下达了命令,禁止商人再哄抬价格。

商人哪有这样的民族大义,倘若这个地方不让抬价卖米,那就去到别的地方卖,迟早会有人愿意花高价买他们的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当时作为杭州知府的范仲淹却对此事不管不顾,整日都和其他的显贵把酒言欢,大摆宴席,甚至还有心情同他们一起赛龙舟。

紧接着并且又发布了一条政令,手里有粮食的人,想卖多少钱都可以,并且鼓励卖到150文一斗。

不少官员知道范仲淹的行为后,都向朝廷参奏他,不体恤百姓,只顾自己寻欢作乐。

没过多久,范仲淹又开始修缮自己的宅子,找了许多的工人,更多官员表示不满,觉得范仲淹这就是在赚国难钱,猜测他把用来抗震救灾的银两全都去享乐了。

就在所有人都不理解范仲淹的做法时,杭州一带的灾情就突然控制住了,百姓们也再也没有吃不上饭的。

原来,范仲淹正是利用了“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利用市场的供求与需求,解决了这个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既然当初商人们正是看中了当地灾民对粮食的需求,恶意抬高价格,那么范仲淹就顺意让他们继续抬高,这样的市场环境无疑是吸引了许多外地的商人前来卖米。

就在许多商人到了这里时,范仲淹又将之前向朝廷要到救灾粮放了出来,这时百姓们纷纷都赶来吃朝廷的救济粮,不去买高价的米。

可这时已经有许多米商都赶来了杭州,倘若什么都没买就这样回去,浪费了人力物力和时间。

没有办法,这些商人只能降价,于是一家比一家的价格低,降到了80文一斗,百姓们都买到了低价的米。

除此之外,当初范仲淹前期也并非只是在吃足享乐,他为了能让百姓们赚点钱,于是经常大摆酒宴,招许多的百姓为工人,给予他们一些生活上的保障。

并且他修缮房屋也是这样的用意,只有这样,才能让百姓通过做工赚取钱财,同时也能吃到免费的饭菜。

赛龙舟当然也是范仲淹计划中的一项,因为那时的杭州盛行龙舟比赛,他就希望以此吸引许多达官贵人来这里游玩,带动一些当地的经济。

这些也是范仲淹一直没有被百姓唾骂的原因,反而能一直被百姓们所称赞。

他并非一个靠着国难发财的人,而是一直都心系百姓,希望能凭借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他们的生活,尽管他的生活也过得并不如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艰难求学

范仲淹和古代许多有才干的人一样,都出身寒门。

范仲淹两岁时,父亲就突然离世,本就一贫如洗的家庭生活变得更加困难,为了能让儿子好好活着,他的母亲只能改嫁到山东的朱氏,范仲淹也随即改名为朱说。

范仲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后,他决定暂时告别朱氏,去到别处一心求学。

范仲淹在应天学府中非常刻苦、努力地学习,为了省出更多的时间读书,甚至穿着衣服睡觉。

关于范仲淹刻苦求学还有一则典故:范仲淹曾在继父友人的引荐下在邹平青阳醴泉寺读书。醴泉寺地处群山环抱之中,环境幽雅,是一处安心读书的理想之地。寺内住持慧通大师学问精深,对范仲淹疼爱有加,向他传授《易经》、《左传》、《战国策》、《史记》及诗词歌赋,生活上也处处周济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引起一些小和尚的嫉妒,常常吵吵嚷嚷扰乱安静,又以“饭后钟”相戏弄。为逃避寺内喧嚣,范仲淹找到寺南一僻静山洞读书,用家中送来的小米一次煮一锅,待凉后划上一个十字,每顿吃一块,再切上一点野菜,撒上盐末下饭,这就是邹平妇孺皆知的“读书洞”、“划粥断齑”的故事。

据江少虞的《宋朝事实类苑》记载,范仲淹“惟煮粟米二合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薤十数茎,酢汁半盅,入少盐,煖而啖之,如此者三年”。

有一次,范仲淹在洞中读书时,两只老鼠跳进粥锅吱吱乱叫,他抬头一看,是一白一黄两只小老鼠。范仲淹忙将老鼠驱赶出去。两鼠慌忙逃出洞外,钻到荆树两侧。

范仲淹追到树下,见一侧鼠洞闪着黄光,一侧鼠洞闪着白光,他很惊奇,取来铁锹挖开一侧鼠洞,下面竟然是一个大地窖,扒开土石,却是满满一窖黄金,他随手埋好。又挖开另一侧鼠洞,见是一窖白银,仍不动分文,埋好如初,复回洞中挑灯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