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六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结束了战国时期多年的纷争和混乱。然而,在秦国崛起的背后,有着一场长平之战的残酷血腥,成为后世经久讨论的对象。
长平之战是秦国与赵国之间的一场决战,历经三年的拉锯战后,最终爆发。在这场战争中,被誉为战神的白起亲自指挥,最终坑杀了整整40万赵军。这个数字令人震惊,标榜着白起的杀伐之力。
然而,对于这一数字,后世也出现了一些疑问和质疑。40万军士被活埋难道没有丝毫反抗吗?还是说这个数字可能有些夸大,根本没有这么多人遇难?直到在一次考古活动中,这尘封已久的真相才得以重见天日。
原来一切都是秦国主将白起的阴谋,那么白起又是使了什么招数将赵国人耍得团团转,最终亲手屠杀了四十万将士?
一、赵国换帅中计 白起布下天罗地网
公元前262年,长平之战爆发。此役之前,秦赵两国在黄河流域争霸多年,互有胜负。这一次,双方调集步骑兵十余万,在河北平乡一带大战,主要争夺上党之地。
赵国此役派出由名将廉颇统帅的四十万大军。廉颇深谙用兵之道,此前与秦军对峙三年,在长平地区建立了密不透风的百里长城,使秦军难以突破。对于廉颇的防御策略,秦国统帅白起心中也颇为头疼。他明白,以己方的实力,要攻克廉颇坐镇的长平长城,无异于痴人说梦。
白起此人狡诈多谋,深谙敌国离间之术。他派出间谍来到赵国,四处散布谣言,说廉颇已经投降秦国,这些年与秦军对峙都是在故意放水。这些谣言迅速在赵国民间传播开来。赵国老百姓起初还对此有所怀疑,毕竟廉颇多年来屡建奇功,声名赫赫。可终究还是有许多人被这谣言所迷惑,认为廉颇有投降的可能。
白起见谣言已初具效果,继续派人在赵国散布“秦国不怕廉颇,但畏惧赵括”的言论。赵括是赵奢之子,涉猎兵法,却从未真正上过战场。白起的用意,是进一步动摇赵惠文王对廉颇的信任,同时扶持一个无能的赵括上位。
就在白起预料之中,这些谣言终于使赵惠文王对廉颇产生了极大的不满和怀疑。有一日,赵王召廉颇进宫询问战事进展。廉颇回禀道:“臣以武川之地隘险之势,筑长城百余里,足以固守。目下唯有坚持住长城主险之势,方可待时机反攻。”
赵王听后大为光火,连声责问:“卿等进可攻,退可守,得天下之兵数十万,屡战屡败,莫非有心投降秦国不成?”
廉颇哑口无言,只能叩头请罪。终于,赵惠文王做出错误决定,撤了廉颇的兵权,改派无实战经验的赵括为主帅。
赵括刚上任就大刀阔斧地改革,他调离了廉颇心腹,改换部署,企图一雪前耻。可实际上,他的举动完全暴露了自己的能力。赵国军心为之动摇。此时,白起的离间计已初见成效。
白起见机不可失,暗地里也进行了居奇的人事调动。他罢免了此前的主帅王龁,亲自出任大司马,总揽大权。白起心中已有大计,只待赵军主动入局,一网打尽。
二、困兽犹斗秦弩如雨 赵军伤亡惨重
此次战场在河北平乡一带的山区。秦军占据了高地,而赵军被围困在深谷之中。
白起首先派出两万五千精锐进行迂回,直取赵军大营,切断了赵军的后路。赵军士兵回头一看,自己的归路已被切断,不由心生绝望。紧接着,白起又派出五千骑兵横插赵军军阵之间,将主力部队一分为二,互相支援困难。最后,他派轻骑兵切断了赵军的粮道,使其陷入了饥饿困境。
此时赵括才知大势已去,但为时已晚。他急忙组织部队突围,但在秦军居高临下的箭雨下,这已成为不可能的任务。
“射箭!”白起一声令下,秦军弩箭如雨点般飞向赵军。赵军伤亡一批接一批。赵括也在突围中中箭负伤。
赵括强忍伤痛,又数次组织突围,仍无果而终。失败的突袭每一次都让赵军死伤数千人。到第七天的时候,赵军的伤亡都已经过半,而秦军依旧居高临下制敌。赵括终于意识到,要突破重围已成泡影。
在秦军的箭雨和钢刀面前,赵军的反击似乎那么苍白无力。他们已经精疲力竭,即便拼尽全力也无济于事。经过40多天的相持,赵军已到了强弩之末,只能举白旗投降。少数意志消沉的赵军士兵甚至主动向秦军投诚,仿佛已经看到了赵国的末路。
三、白起断然下令 悍不留情杀40000降卒
经过长时间血战,秦军也损失惨重,死伤数以万计。白起面临一个两难抉择:到底是放过四十万降卒,还是将他们悉数杀害。
白起犹豫再三,还是果断选择了后者。他认为,此次若放过四十万人马归赵,势必会在几年内卷土重来。到时赵国国力必将恢复,继续与秦国争霸。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统一大业,就会功亏一篑。
于是,白起当机立断,不顾百官反对,下令将赵军四十万降卒悉数杀死。他向部下解释道:“战争中最重视的就是果断,我这样做都是为了秦国的长治久安。你们且听从我的命令,当这些赵国投降之徒尽数坑杀后,秦国统一六国的大业指日可待。”
然而要在短时间内杀那么多人,对白起来说也非常困难。他陷入了深思,如何能迅速有效地灭口四十万降卒,成为他最为头痛的问题。
白起继续苦思冥想,终于灵机一动,决定用分散引诱的办法,一点一点地分批痛下杀手。他计划先用温和的态度诱使赵军分批离开大营,然后趁其毫无戒心时痛下杀手。
在投降后的第二天,白起便派人前去安抚降卒,用温和的语气告诉他们,只要离开大营,就可以获得秦军的饮食和药物。这些饥渴交加的赵国士兵,就这样两两或三三地跟着秦军分批离开了大营,对自己最后的命运一无所知。
四、白起残忍手段 降卒悉数杀死
等引到秦军的各个据点后,白起的冷酷手段才真正展开。他事先布置好了屠刀手下,一到达目的地就迅速出手,杀死这些毫无戒心的赵军士兵。这些疲惫不堪、丧失战斗力的敌军,很快就在秦军刀剑下命丧黄泉。
白起严令禁止对敌人进行折磨,一了断便好。他还下令秦军要先制服敌军头领,因为一旦头领被杀,其他士兵就会迅速丧失反抗的勇气和力量,轻而易举被杀死。
这种悍然果决的杀戮手段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很快,在一个个秦军据点里,赵军的哀嚎此起彼伏。他们来不及反抗,便被秦军的屠刀斩杀。
为了防止暴动扩大,白起还派出大批兵力进行监督。在他们的看管下,这场惨绝人寰的集体屠杀进行得非常顺利。
如此残忍手段,短短十几天时间里,除了少数儿童被放过外,四十万降卒悉数被杀。尸骨堆积如山,无一幸免。随后,白起命人挖掘万人坑,将尸骸集体掩埋。
五、考古证据确认 分散屠杀惨绝人寰
长平之战结束200多年后,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此役,但只简略提及“坑杀赵卒,死者数十万人”,没有详细描写白起的杀降过程,导致后世对此存有疑问。
直到1995年,在山西高平一号尸骨坑的发现,终于揭开了这场集体杀戮的真相。考古专家经过调查,确认这里就是白起集体杀害赵军后所挖的万人坑。
他们发现尸骨分布非常杂乱,没有整齐排列。大多数士兵头骨和身体分离,手骨折断,充满暴力伤害的特征,说明遭受了极为惨烈的虐杀。从武器的匮乏也可以推断,这些士兵在被杀前就已被缴械,无法反抗。
“这些发现证实,白起确实使用了极为残忍的手段杀死降卒。他为防反抗,首先肯定是缴械,然后通过分散引诱的方式引到各个屠杀点进行痛下杀手。这种手段之狠辣,令人毛骨悚然。”高平市文物局的专家表示。
可以说,如果没有考古发现,后世很难想象白起会使用这样骇人听闻的方法对降卒进行屠杀。这种毫不留情的集体杀戮手段,的确令人胆战心惊,残忍至极。
结语
长平之战以秦军的大胜告终,直接导致了赵国的衰败。白起采取的残忍手段,加速了秦国统一六国的进程。但同时,也给人类历史记忆留下了极其痛苦的一笔。
我们不能因为结果而忽视手段。屠杀降卒这样的暴行,已经严重超越了道德底线,这一历史教训值得人们深思。